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初步研究
2022-09-02王枫林高云涛高云红李明月张秉智关长涛贾玉东
王枫林,高云涛,高云红,李明月,张秉智,关长涛,2,贾玉东,2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237; 3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山东 莱州 261400)
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为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日本、韩国等北太平洋海域,属于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1-2],其最适生长水温为25~30 ℃,适宜盐度为15~33,水温低于15 ℃生长速率会减慢[3-4]。它具有体型优美、营养价值高、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等特点,是一种重要海水经济鱼类[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斑石鲷开展了广泛研究,主要在人工育种技术、病原检测、肉质分析、性腺发育以及免疫相关基因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12]。但是,斑石鲷的人工养殖技术与养殖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优化阶段,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斑石鲷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斑石鲷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北方黄渤海区域斑石鲷的养殖模式主要有(陆基)工厂化循环水、网箱和工程化围栏等养殖模式[8,1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具有节水、节地、水温和溶氧等环境因子可精准调控等优点,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实现全周年养殖,但能耗和成本较高,同时高密度养殖存在一定病害风险,影响经济效益提升[14]。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网箱养殖具有养殖成本低、病害少、生长速度快等优势[15]。然而,传统木质结构的小型网箱,主要分布在近岸浅水海域,抵抗风浪能力差、容量小、养殖残饲和粪便等污染环境[16-18]。深远海大型网箱、工程化围栏圈养水体体积大,养殖对象活动空间广,养殖水体交换充分,残饲利用率高,充分利用海域自然禀赋,养殖动物生长速度快,同时品质更接近自然生态,但养殖水环境温度和溶氧不受人为控制,尚不能实现全周年养殖。斑石鲷属于温水性海水鱼类,其最佳生长温度为25~30 ℃,低于15 ℃其生长受到抑制,北方冬季严寒,斑石鲷不能在养殖海域自然越冬,需要转入工厂化车间进行越冬保育。因此,如何提高斑石鲷生长速度,缩短上市养殖周期,降低养殖过程中生产能耗,同时获取高品质的产品,成为目前养殖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陆海接力养殖是近年来逐渐广泛推广的一种工业化养殖模式[19],它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和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围栏养殖结合,根据养殖品种生长对水温的生理需求,在每年春季水温升高至适宜生长温度时,放养至网箱和围栏,秋末冬初水温降低转移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进行越冬保育,进行季节性交替养殖。国内在牙鲆、石斑鱼和斑点鳟等品种陆海接力试验中取得了成功[15,20-21],而有关斑石鲷在陆海接力养殖方面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
本研究开展了大规格斑石鲷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和工程化围栏陆海接力养殖试验,检测对比其生长性状、血液抗氧化以及免疫等指标,以期为提高斑石鲷生长速度、存活率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采用的斑石鲷由烟台市莱州市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提供,选取健康无损、体格均一的斑石鲷进行养殖试验,试验用鱼体质量 (350.6±24.3) g,体长 (20.1±1.3) cm。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在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循环水车间进行,工程化围栏养殖在离岸10 km的莱州湾(120.050 8°N,37.507 5°E)工程化围栏(周长400 m,养殖水体16万m3)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从2020年6月7日开始,6月初将工厂化循环水养成的斑石鲷(规格为350 g)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2020年6月7号至2020年10月7号继续进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另一部分从2020年6月7号至2020年10月7日,放入工程化围栏进行陆海接力养殖(图1)。
图1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模式
试验结束后,从每种养殖模式中随机挑选100尾鱼,测量体质量和体长,对比两种养殖模式的成鱼规格。
1.3 试验条件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养殖用水为外海水,经过砂滤罐过滤,紫外杀菌,电厂余热调温,水温为23.0±0.5 ℃,溶氧质量浓度高于7.00 mg/L,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养殖密度约为38尾/m3。
(2)工程化围栏养殖。工程化围栏养殖在莱州湾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养殖海域水质无污染,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工程化围栏养殖系统是由钢柱、高密度聚乙烯网和工作台组成的周长为400 m的管桩式结构,养殖密度约为0.45尾/m3。养殖区的潮流呈线性,与莱州湾海岸线平行,高潮时为东北流,低潮时为西南流,最大流速约为0.42 m/s,潮差为0.9 m(高潮为13.4 m、低潮12.5 m)。
1.4 养殖管理
1.4.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管理
采用循环水养殖方式,日换水量约为10%,连续充气,溶氧质量浓度高于7.00 mg/L。投喂饲料采用山东潍坊三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商品化配合颗粒饲料,每天投喂2次(早上6点和晚上18点),日投喂量约为鱼体质量的1%,具体根据摄食状况而定,每天记录养殖环境指标、养殖鱼的死亡情况,定期测量斑石鲷的生长情况。
1.4.2 陆海接力养殖管理
工程化围栏养殖的斑石鲷投喂的配合饲料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同,每天投喂2次(早上6点和晚上18点),日投喂量一般为体质量的1%,具体根据养殖鱼的摄食情况而定,遇到天气不好可减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每天记录养殖环境指标、养殖鱼的死亡情况,定期测量斑石鲷的生长情况。
1.5 样品收集
2020年6月7日陆海接力试验前和2020年10月7日试验结束,所有鱼停止投喂饲料24 h,分别从两种养殖模式中取30尾鱼(每个平行10尾)在含有MS222 (200 mg/L)的海水中深度麻醉,使用1 mL一次性注射器于斑石鲷尾部静脉采血,立即置于无菌EP管中,室温静止凝固后,转入4 ℃静止过夜,经4 ℃,800×g离心10 min,获得上层血清,保存于-80 ℃用于后续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分析。
1.6 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检测
收集的血清用于溶菌酶(LZ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分析,操作方法根据南京建成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数据以国际单位/毫升(U/mL)表示。
1.7 陆海接力养殖流程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陆海接力养殖操作流程
工厂化养殖斑石鲷鱼苗,养到一定的时间节点,然后再打包装箱,运输到海上围栏养殖,进行陆海接力养殖,根据时间节点,直至养殖达到一定商品鱼的规格,然后拉到岸上进入市场。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石鲷生长变化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斑石鲷生长的具体试验数据见表1。
表1 斑石鲷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生长情况对比
经过120 d 的养殖(图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斑石鲷体质量由 (350.6±24.3) g增重至(547.6±25.2) g,体长从 (20.1±1.3) cm增加至 (23.9±1.1) cm,平均日增长质量为1.6 g,平均日增体长为0.03 cm,存活率为95.8%。
图3 斑石鲷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体质量生长曲线
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体质量由 (350.6±24.3) g增重至 (735.7±27.9) g,体长从 (20.1±1.3) cm增加至 (25.7±1.4) cm,平均日增长质量为3.2 g,平均日增体长为0.05 cm,存活率为98.3%。
在6~10月,海水水温处于斑石鲷的适宜生长温度。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生长速度更快,更快达到商品鱼规格,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存活率,更有利于获得市场效益。
2.2 斑石鲷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放养前和养殖120 d后,斑石鲷的血清酶活变化如表2所示。与放养前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显著提高了LZS、CAT和GSH-Px的酶活力(P<0.05),陆海接力养殖的SOD活力显著高于放养前(P<0.05),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SOD和放养前无显著变化(P>0.05)。陆海接力养殖的LZS、SOD、CAT和GSH-Px的酶活力显著高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P<0.05)。
表2 斑石鲷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血清酶活的对比
2.3 经济效益分析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斑石鲷经济效益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斑石鲷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海接力养殖经济效益的对比
经过120 d的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净利润(139.16万)和利润率(24.32%)低于陆海接力养殖的净利润(192.55万)和利润率(34.03%)。陆海接力养殖的净利润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高38.37%。因此,通过陆海接力养殖可以提高斑石鲷养殖的经济效益。
3 讨论
3.1 斑石鲷陆海接力时间点的确定
温度是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鱼类的代谢速率和生长速率[22]。斑石鲷是一种温热带鱼类,适合生长温度为25℃~30 ℃,当水温低于15 ℃时,其生长缓慢,当水温低于8 ℃或高于32 ℃时,斑石鲷陆续出现死亡[3-4]。中国北方莱州湾海区在每年11月份至次年5月份一般水温低于15 ℃,且海况比较恶劣,风浪比较大,不适合斑石鲷海上围栏养殖。而在6月至10月份养殖期间,海区的水温为20~30 ℃,适合斑石鲷的生长。因此,本研究中斑石鲷由工厂化养殖转运至莱州湾海域海上围栏养殖的最佳时间点是每年6月上旬,一直到10月中下旬海水温度回落到20 ℃以前结束阶段性养殖,经过4个月的海上围栏养殖,可使放养350 g大规格的斑石鲷增重至750 g左右的商品鱼规格。陆海接力养殖充分利用开放海域自然禀赋,减少了水电能耗,降低了养殖成本并且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斑石鲷养殖的经济效益。
3.2 陆海接力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斑石鲷生长速度的影响
2020年6月7日—2020年10月7日跟踪并对比陆海接力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平均月增体质量、平均月增体长以及存活率比工厂化养殖分别高出95.5%、47.4%和2.6%这与之前的陆海接力养殖褐牙鲆、云纹石斑鱼和斑点鳟的结果基本一致[15,20-21]。鱼类的生长与食物营养的摄入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22]。本研究中,陆海接力养殖过程中,大型工程化围栏圈养水体环境自然生态,有丰富自然饵料,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可为圈养鱼类投喂人工饲料同时,补充更全面的摄食营养,同时鱼类活动空间大,鱼类的新陈代谢活动增强,促进了鱼类的生长[23]。此外,大型工程化围栏远离岸线,位于开放海域,水体交换充分,保证了良好的养殖环境,在保证投放苗种质量前提下,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提高了斑石鲷的存活率[24]。
3.3 陆海接力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斑石鲷血清酶活的影响
血液的生化指标是评价鱼类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和生理状态的重要依据[25]。LZS能够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来消灭病原体,起到免疫防御作用[26]。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是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免疫机能的重要指标。SOD催化超氧自由基转化为过氧化氢,然后由过氧化氢酶将其转化为水和氧气[27];CAT和GSH-Px可以清除细胞内的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并降低其毒性作用[28-29]。本研究中,陆海接力养殖水温在20~30 ℃,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显著提高了斑石鲷的LZS、SOD、CAT和GSH-Px的活力,表明在陆海接力养殖能够提高斑石鲷的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这与前期在工程化围栏养殖中斑石鲷肝脏中SOD和GSH-Px活力提高的结果基本一致[4]。研究表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鱼类对环境适应的重要生理指标[30-31]。本研究中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体环境存在很大差异,鱼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了鱼体的新陈代谢和机体稳态,导致抗氧化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因此,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下斑石鲷抗氧化酶和免疫指标升高,提高了斑石鲷对环境的适应性。
3.4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可行性及前景
斑石鲷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水温和溶氧等关键环境因子精准可控,但养殖成本和能耗较大。陆海接力可充分利用海域环境自然禀赋,降本增效[32]。随着中国深远海养殖的快速发展,大型网箱和工程化围栏等养殖设施装备研发及配套养殖技术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为陆海接力养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33]。陆海接力养殖充分发挥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开放海域大型工程化围栏养殖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了多种养殖方式协同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单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本,同时解决了开放海域工程化围栏养殖冬季水温低不能连续养殖的问题。在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斑石鲷会受到来自人为操作和船体震荡等不同来源的应激,影响机体生理状态,在转运放养至围栏后,由于养殖环境改变,需要经过一周左右适应后,方能恢复正常摄食和运动,因此需要在斑石鲷转运放养前进行野化驯养,消减运输应激,同时设置合理的运输密度(140 kg/m3),保证其生理状态,本研究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运输存活率达到接近100% (7.2万尾,死亡12尾)。此外大型工程化围栏位于开放海域,在病害防控上,应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方面通过研发针对特异性病原的疫苗,进行放养前的免疫接种,有效预防,另一方面要建立基于鱼类行为和生理指标的健康评价方法,对圈养鱼类健康状态进行有效研判,科学管理。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拓展了养殖空间,为斑石鲷的深远海养殖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其他海水鱼类的深远海养殖技术研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4 结论
斑石鲷陆海接力养殖是指每年6月上旬在北方黄渤海海域,当海水升高至适宜水温,大规格斑石鲷由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转运至开放海域大型工程化围栏进行接力养殖,当年10月中下旬达到商品规格的斑石鲷直接上市进行销售。与单独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相比,陆海接力养殖可提高斑石鲷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增强了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抗性,同时海上围栏养殖充分利用了海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了养殖成本,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养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