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种苹果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

2022-09-02杨寿光杨鲁光

落叶果树 2022年4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侵染病原菌

杨寿光,杨鲁光

(莱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莱州 261400)

近年来在苹果生产上,出现几种较难辨认和防治的病害。以前虽有报道,但存在覆盖有失全面、症状不易辨认和防治难以精准的问题。笔者对5种苹果重要病害进行调研,总结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的方法,以期在实际中为科学识别和防治提供参考。

1 苹果轮纹病

1.1 病原菌和症状

苹果轮纹病病原菌在有性态为梨生囊孢壳菌(PhysalosporapiricolaNose.),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轮纹大茎点菌(MacrophomaKawatsukaiHara),属半知菌亚门。轮纹病在枝干上的症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轮纹型、干腐型、马鞍型。轮纹病的病斑从边缘开始凹陷,与健康组织形成明显界限,呈马鞍状翘起,其上生有稀疏黑色小粒点。

在生产中,轮纹病与苹果锰中毒造成的粗皮病十分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粗皮病在幼树就可以发生,初发时,在当年生小枝上形成直径小于1 mm的棕色或青色小圆点,稍微凸起呈疱疹状。病斑从中间开始凹陷,以纵裂为主。粗皮病疱疹是从韧皮部凸出来的,略高于表皮,表面光滑,用指甲不易剥掉,用刀片削开可看到棕色小粒点。

1.2 侵染规律

轮纹病以分生孢子器在枝干上的病斑和病瘤上的小黑点中越冬。苹果坐果后不久,当降雨量在10 mm以上时,枝干病斑上的这些小黑点,陆续释放病菌的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到果实和枝干上,经过发芽、长出芽管,通过果实和枝干上的皮孔进入到组织中。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30 ℃,其主要的侵染期为6~8月。控制轮纹病的发生,消灭病斑,尤其铲除枝干上的病瘤非常重要。

侵入果实中的病菌由于幼果内酚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含量高,抑制了病菌的扩展,不会马上发病,要潜伏一段时间。侵入的时间越晚,潜育期越短。病菌在果实中既不发病也不会死亡,一直等到苹果中的酚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含量降低,糖度升高开始变甜时,病菌恢复生长并迅速扩展,果实出现病斑(图1)。因此轮纹烂果防治的关键在幼果期。

图1 苹果果实轮纹病病斑

1.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刮除:最好在树体休眠期即12月到次年1月间,将病瘤刮除后涂药。

涂药:可使用60%百泰水分散粒剂(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白乳胶,涂刷病部。

化学防治。在苹果发芽前喷施铲除剂,可使用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倍液,也可喷施100倍硫酸铜溶液,除防治轮纹病外,也兼治腐烂病、炭疽病。

苹果园从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轮纹病的高感期,应采用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治疗剂交替施用。在5月中旬可施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等三唑类,但浓度必须降低。

套袋前,除施用以上药剂外也可施用60%百泰水分散粒剂(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联)1 500倍液。麦收前喷施1遍石灰倍量式或多量式200倍的波尔多液。麦收后喷施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菌剂,如唑类。7月中旬再喷施第2遍倍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2 苹果炭疽叶枯病

2.1 病原菌及症状

苹果炭疽叶枯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fructicola)和隐秘刺盘孢(C.aenigma)。近年来,该种炭疽菌引起的病害,在嘎拉、乔纳金等苹果品种上暴发成灾。初期症状为黑色坏死病斑,病斑边缘模糊,透过阳光观察,叶片内部组织变黑。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1~2 d内可蔓延至整张叶片,使整张叶片变黑坏死。发病叶片失水后呈焦枯状,随后脱落。由于病菌产生大量毒素造成叶片很快坏死。病菌也侵害果实,但果实受害后不会继续腐烂。

2.2 侵染规律

病菌主要在小的枝条上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遇到降雨后,即可进行初侵染,并可一直侵染到9月。病菌在侵入组织2 d后,即可表现症状。

2.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冬季或早春,彻底清园,清理病虫枝、病果及落叶,刮除树干上的各种病原物,集中烧毁。二是病害发生后随时清除落叶和病果,带出果园外深埋或集中烧毁。

化学防治。6月后要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在进入7月下旬后,发现病株和病叶后马上喷药防治,可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 0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溴菌腈)500倍液。

3 苹果褐斑病

3.1 病原菌及症状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菌在有性态为苹果双壳菌(DiplocarponmaliHarada et Sawamura),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世代为苹果盘二孢菌Marssoninamali(P.Henn.)Ito.,属半知菌类真菌。叶片染病初期,叶正面出现淡褐色小斑点,以后症状演变为3种类型。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暗褐色,边缘不整齐。二是针芒型:病斑小,无定形,可满布全叶。三是混合型:病斑暗褐色、较大。上述3种症状一般难以区分,苹果品种不同发病症状不同。3种症状共同特点: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黄,周围仍保持绿色晕圈,病叶容易脱落。

3.2 侵染规律

褐斑病以菌丝体在落叶中越冬,来年5月下旬到麦收前、下雨后,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此时是防治该病全年中最关键的防治适期。 麦收后,该病即开始在叶片上表现症状,20多d后,在病斑上出现黑色泡状小突起,即分生孢子盘,在其中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靠风雨进行再侵染。一般在15 d后可再产生病菌。周而复始,病害发生越来越重,落叶也越来越多,造成褐斑病的大暴发。

3.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修剪时,剪除枯死枝、病虫枝、干枝,并和落叶一起带离果园销毁,以降低病原菌基数。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该病关键是在麦收前认真喷施1遍波尔多液,天气晴朗,施用倍量式200倍波尔多液,阴天施用多量式200倍液。在麦收后,喷施第2遍药防治褐斑病,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等。7月中旬,距上次用药10~12 d喷施1遍波尔多液,天气晴好使用半量式,阴天使用倍量式200倍液,此遍用药无需混加其它农药。8月下旬到9月中旬前后若遇到连续多日的降雨,在叶片上会出现大量混合型的褐斑病,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落叶。

4 苹果锈病

4.1 病原菌及症状

苹果锈病的病原菌为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yamadaiMiyabe),又称苹果东方胶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苹果锈病对叶片、叶柄、果柄、新梢、果实都会产生危害。叶片受害,首先在叶表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圆点,之后逐渐扩大形成橙黄色病斑。随着时间的延长,叶片病部肥厚变硬,叶背隆起,并生出许多黄褐色毛状物即锈子器,内含有大量的粉末即锈孢子。叶柄、果柄和新梢这3个部位发病,病部一般呈纺锤形,橙黄色,略微隆起,上面着生性孢子器及锈孢子器。后期新梢病部凹陷,龟裂,比较容易折断。果实发病,多在萼洼附近出现橙黄色圆斑,后期变为褐色,果实多为畸形。

4.2 侵染规律

该病是在桧柏上越冬。来年春季,当苹果开花前,锈病在桧柏上发生冬孢子角。桧柏,也叫圆柏,长有鳞叶和针叶,还有栽培变种的龙柏和塔柏。苹果开花前后,如空气湿度较大,冬孢子角吸水膨大并产生病菌孢子,随风传播。病菌孢子落到苹果的嫩叶、幼果上,如湿度大,便开始萌发并侵入到组织中。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7 ℃。

锈病不是每年均严重发生,导致较大发生的主要条件一是苹果谢花前后2周是否降雨,二是苹果园5 km内是否种植较多桧柏,能为该病的转主侵染循环创造条件。

4.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除转主寄生,将果园附近5 km范围内的桧柏、龙柏等树木全部砍掉,如果不能砍掉,可建保护林带进行隔离,防止病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在园中锈病发生较重的情况下可施用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其他三唑类农药防治。

5 苹果链格孢菌烂果病

5.1 病原菌及症状

苹果链格孢菌烂果病的病原菌是Alternariamali,属半知菌纲。该病在套袋果中发生,不套袋果实很少发生。该病初在破裂表皮、梗洼处产生圆形褐色至黑色水渍状斑,以后斑点破裂并向果内扩展(图2)。2020年10月经青岛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专家采用“科赫法则”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确定均为链格孢菌;接种后,均出现典型症状。果面无伤口,不发病。用针造成伤口,然后接种,不保湿时,不发病。只有造成伤口,并且在保湿的情况下,24 h后接种处表现出症状。此病在病斑中央都有裂口。

图2 苹果链格孢菌烂果病

5.2 侵染规律

9月后进入果实膨大期,在果实膨大过程中,产生微小破裂,膨大速度越快,破裂越多,果汁渗出,果实中的糖分为弱寄生菌提供了营养,病菌在果上营弱寄生,出现病斑。9月后若降雨多,两次或以上,套袋果实在袋内,可至少保持1 d以上的高湿度,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环境条件。而不套袋果实表面水分很快干燥,使病菌无法完成侵染过程。最重要的是9月中旬后的降雨,1次降雨套袋果便可出现病斑,降雨越多,发病越重。果实摘袋后的重露水也为侵染提供了条件。综上所述,该病发生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裂口,二是果实表面的高湿度。

5.3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一是去除越冬菌源,秋、冬季,去除树上的小僵果,因病枯萎的树枝烧掉;二是加强管理,提高苹果树的抗病性;三是合理修剪,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

化学防治。在采收前1个月内出现2次降雨,当第2次降雨后,尤其是在9月中旬后出现降雨应考虑喷药。在9月出现2次以上降雨的情况下,摘袋后2~3 d喷药防治。可施用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多抗霉素)1 500~2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侵染病原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AM真菌对甘草侵染及生长的影响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比较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