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02胡楠,李志
胡 楠,李 志
(1.重庆大学 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高校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能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及在校研究生人数均在不断扩大,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但都会受到研究生与导师本身的整体素质所制约,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否和谐对教学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这种特殊的亲密社会关系,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教学层面,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几乎涵盖基础知识学习及学术研究的所有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从研究生入学起,一直持续到研究生毕业。所以要加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的研究,从而找到合理的办法提高双方沟通效率及沟通满意度,有利于使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更加顺利,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导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本研究依据的文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和EBSCO 数据库,查阅了从1900 年到2020 年期间发表的文献,主要查找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相关文章,通过仔细阅读研究发现,我国对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探索可能对研究生和导师沟通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沟通管理模式等;第二个方向则是针对研究生和导师2 个主体进行研究,主要探究2 者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则是结合内因和外因共同考虑,探究各种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过去的研究范围在逐渐扩大,但没有涉及文化传递对研究生和导师沟通的影响。笔者还查阅了一些国外文献,将国外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研究也进行了大致的总结:这些研究都对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并且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实地取证,并且运用多种数学模型综合分析调查数据。综上所述,现在国内外关于沟通、基础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有较多的研究,但以沟通为研究主题、以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其沟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却较为缺失。在本研究中将注意现有研究的不足,对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以定量的方法,从沟通主体双方的视角来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求更为完整、深入、公正客观地说明问题。
一、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通过Likert 五点量表形式编制“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被测研究生和导师目前的沟通情况,并对影响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的因素进行了统计。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初测对象为重庆某高校的1 000 名大学生;正式测验的对象为来自重庆15 所高校的学生。本调查发出问卷2 7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 260 份,有效问卷达83.7%。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的程序中包含初测和正式测试2 部分,通过调查分析初测收集到的数据,对正式测试的问卷进行重新整合,编写题目并整理结构,从而使正式测试能够更加高效。
二、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分析
(一)沟通意愿与主动性
从调查所得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是愿意与导师进行沟通的,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占到了84.74%,只有极小部分的学生不愿意与导师沟通,这部分学生只占2.49%。在“我与导师主动沟通(分别从学习和生活2 个方面调查)”的调查中,主要分为“总是主动与导师沟通”“经常与导师沟通”“有时会与导师沟通”和“偶尔、从不与导师沟通”4 种情况,其中,在学习和生活2 方面,研究生在学习方面与导师进行沟通的主动性比生活方面高出许多。可见,仅超三分之一的研究生(34.73%)会经常主动与导师沟通,多数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不够。在“导师主动与我沟通”的调查中,约四成的研究生(42.68%)认为导师经常主动与其沟通。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在导师与研究生沟通这方面,导师的主动性比研究生更强。根据研究数据能够得出结论:研究生在心理上是十分愿意与导师进行沟通的,但在实际学习中,大多数研究生却并没有主动付出行动,反而是导师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占据主动性。结合目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可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一般都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则一直都是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很难一时转变思想并付诸行动。除此之外,很多研究生对导师的情感都是又敬又畏的,也缺乏与导师沟通的技巧,因此在实际行动上有所缺乏。
(二)沟通的内容
结果显示,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得最多的前三项内容及均数依次为:论文写作(M=3.89)、科研项目(M=3.85)和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M=3.81),而沟通得最少的3 项内容及均数依次为:个人日常生活问题(M=2.89)、个人爱好及生活习惯(M=3)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M=3.2)。由统计数据可见,研究生在与导师进行沟通时,主要话题都是与科研和学术相关的,而对于个人生活的相关话题谈论较少。这反映出目前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是以学习和研究为主的,缺乏对研究生个人发展相关内容的关心。从“与导师沟通内容的期望沟通程度”的调查中发现,研究生期望与导师沟通最多和最少的3 个方面与实际情况一致,但期望的均值均大于实际情况。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主动性和沟通程度存在不足的问题。
(三)沟通渠道
结果显示95.95%的研究生与导师进行“面对面沟通”,84.42%的研究生通过“微信、QQ 等网络聊天工具”与导师沟通,通过电话沟通的占32.71%,运用短信、其他方式的分别仅占5.61%、1.56%。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方式比较丰富,面对面沟通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常见的沟通形式,除此之外,研究生也会使用手机在线上与导师进行沟通,这些方式作为补充对研究生和导师的沟通也十分重要。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研究生最希望与导师沟通的方式依然是更具交流直接性的面对面沟通。
(四)沟通频率
结果显示,仅14.95%的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实际沟通频率上选择“很多,不定期”,35.51%的研究生选择“两三周一次”,28.66%的研究生选择“每周一次”,选择“每月一次”“每学期一次”的比例分别为9.66%、2.18%,还有约一成的研究生选择了“很少,不定期”。在“期望与导师面对面沟通的频率”的调查中,排名前三的频率分别为“两三周一次”(40.19%)、“每周一次”(33.33%)、“每月一次”(12.26%),其中排名前二的频率与实际情况一致。其后,仅有12.15%的研究生选择了“很多,不定期”,低于实际情况,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较为不足。对每次沟通持续时间的调查可以发现,每次沟通持续时间在15 分钟以下的占15.26%,16~30分钟的占39.88%,31~60 分钟的占28.97%,在1 个小时以上仅有12.46%。本文还调查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频率以及每次沟通所持续的时间,让导师对“沟通是否充足”这一项进行打分,所获得的均分为3.76 分。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并不充足,不仅沟通的频率较低,每次沟通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
(五)沟通氛围
结果显示,77.26%的研究生认为在沟通中“双方平等,相互探讨”,19.31%的研究生选择“导师占据主导”,仅3.43%的研究生认为在沟通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您与导师沟通时感到拘束吗”的调查中,43.3%的研究生选择“一般”,34.58%的研究生选择“不拘束”,但仅有3.47%的学生认为“很不拘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在与导师进行沟通时都认为氛围比较好,但仍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因素或教师的态度,在沟通过程中不够顺利,表现出紧张和拘束,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受到一定的阻碍,不能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影响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
三、影响师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
(一)硕士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填写的问卷进行分析,因变量为“与导师沟通现状满意”,自变量设置为其他题目,回归结果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C4、C5、C6、C8、C9、C10、C11 和C12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与硕士研究生对与导师的沟通满意度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61、0.110、0.316、-0.141、0.065、0.139 和0.243。由此可以看出,在上述因素中,“与导师的沟通内容”“与导师的沟通效率”“与导师的沟通氛围”“与导师沟通时双方的地位”“与导师的沟通频率”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由此可知,基于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轻松的沟通氛围、具有针对性的沟通内容、高效的沟通及双方平等的沟通地位能够显著提高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满意度。其中“与导师的沟通频率”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从硕士研究生的角度看来,与导师的沟通频率并非是越频繁越好,适当的沟通频率,可能更有利于硕士研究生自主进行思考研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表1 硕士研究生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二)导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导师填写的问卷进行分析,因变量为“与学生沟通现状满意”,自变量设置为其他题目,回归结果见表2。
从表2 可以看出C3、C8、C10、C11 和C12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导师对与硕士研究生的沟通满意度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1.511、-0.365、-0.102、0.313和1.666。由此可以看出,在上述因素中,“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的沟通频率”“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与学生的沟通氛围”及“与学生的沟通效率”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此可知,基于导师的角度,学生的主动性、轻松的沟通氛围及高效的沟通能够显著提高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满意度。其中“与学生的沟通频率”“与学生的沟通时间”相关系数为负,说明从导师的角度来看,与学生的沟通频率并非是越频繁越好,与学生的沟通时间也并非是越长越好。在沟通中控制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更有利于提高导师与硕士研究生沟通的满意度。这一研究结果与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分析结果比较相似。
表2 导师沟通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四、改善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硕士研究生的相关建议
端正学习态度,尽量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发现机会,利用面对面交谈、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方式,在刚入学对导师并不熟悉时,尽量采取面对面的方式与导师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术思维,当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够更好地与导师进行交流和探讨,并且不会因自己掌握知识较少产生退缩的情绪。
(二)对导师的相关建议
导师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及有效辅导。首先导师自身需要有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需要树立“亦师亦友”形象,缓和沟通氛围,避免因态度严肃影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对教育部门的相关建议
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良好的沟通环境是研究生与导师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教育部门需要保障师生沟通能够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学院内部需要经常性召开学术活动,为研究生和导师的沟通提供条件,使研究生和导师能够在活动中互相增加了解。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师生的沟通进行规范,导师需要定期对师生沟通的情况做出总结,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完善导师管理制度。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对导师进行考评的标准,其中应明确规定对研究生的培养职责,使导师能够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其次,学校要对初次担任导师的教师进行培训,避免导师由于对教育相关内容了解较少,对研究生的指导出现问题。学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小组制,使学生能够接受导师小组中多位导师的指导,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导师也能够兼顾到每一位学生,防止其他工作过多而忽略对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