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2-09-01尉迟文珠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队伍素质产业工人工人

尉迟文珠

(天津开放大学,天津 300350)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新篇章就此拉开。《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 —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对产业工人提出从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实施技能中国创新行动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发挥企业家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示范引领作用来提升科学素质行动。由此可见,产业工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创造社会财富、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力量作用;而且是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和工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发挥重要作用。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自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地方性细化政策。2018年初,印发了《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责任分工方案》、《滨海新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3月,出台了《天津市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9—2025年)》;2022年4月,下发了《天津市推进全域科普纵深发展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天津市历经5年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攻坚,产业工人目前的素质能力呈现怎样的特征?在产业工人素质能力提升过程中是否还存在问题?下一步应如何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我们亟待应对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21年对天津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梳理队伍发展特征,查询并解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天津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及其素质能力提升特征

本次抽样问卷调查选择的企业类型有国有、合资、独资等,涉及的行业领域包括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最终,累计回收职工调查问卷585份,通过分析整理调查数据,归纳发现天津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及其素质能力提升具有以下5个特征。

(一)男性仍为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585位受访者中,男性工人390人,占受访总人数的66.7%;女性195人,占比33.3%。可见,产业工人仍以男性职工为主。

(二)产业工人的年龄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依据联合国世卫组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测定后的规定:青年为19-35岁,中年为36-59岁,青壮年为19-59岁。此次585位受访者均为青壮年劳动者。但通过比对发现:31-40岁年龄段的产业工人占比最高,达到43.42%;其次是41-50岁和21-30岁的产业工人,他们的占比达到24.44%、24.27%。由此可见,21-50岁的产业工人是青壮年劳动者的主体。

图1 不同年龄段青壮年劳动者分布图表

(三)产业工人队伍的学历提升成绩显著,但仍任重道远。585位受访者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占总受访者的53.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总受访者的46.8%,产业工人的学历提升空间较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近年来天津市持续开展的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学历提升工作部署,产业工人的大专、本科学历占比已达23.08%、21.88%;同时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产业工人队伍也在逐步形成,本次受访者中就有11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产业工人。由此可见,虽然产业工人队伍的学历提升工作任重道远,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学历提升与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2 产业工人受教育程度统计图表

(四)产业工人拥有多个职业技能证书,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技能形成体系”一词最早出现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方案》中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技能形成体系是国家通过协调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协作学校、产业工人、企业三方,通过对产业工人进行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事件经历获得工作能力的培训,实现培育与提升产业工人所需技能的系统性制度保障与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职责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标准化的技能供给制度、科学的技能评价与认证制度、公平的技能使用制度、以及公开的多方合作制度。2019年,天津市出台《天津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此项政策是天津市政府协调各部门工作机制、通过明确培训谁、谁培训、如何补贴而制定的三项重要举措,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受访的585位产业工人中,495人拥有职业技能证书855个,持证率基本达到1:2。由此可见,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受访对象中还有90位工人目前没有获得任何技能证书,因此,技能提升工作还需要大力开展。

图3 产业工人拥有技能证书统计图表

(五)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课题组对585位受访的产业工人素质提升需求进行调研,归纳他们提出的素质提升需求包括技术技能、健康安全、科学文化、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社会文明、民主法治、其他综合共七个领域,素质提升需求率占比达到3:1,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对素质提升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也应看到:尽管技术技能提升仍是工人们最为关注的,但健康安全、民主法治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受到了工人们的持续关注。

图4 产业工人素质能力提升需求统计图表

二、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随着国家与地方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制度相继出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素质能力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所需的师资相关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通过调研,目前各企业为工人提供的素质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师资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对学历提升而言,主要通过与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合作,聘请专业教师为工人进行相应文化知识的讲授,进而提升学历层次;二是对专业技能提升而言,主要由各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是聘请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开展技术技能专业培养;三是对企业文化素养提升而言,主要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与工会的员工,通过开展企业制度宣讲、组织职工参加相关活动,以提升工人企业文化素养,增加凝聚力;四是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企业主要是由党政部门的员工、工人所在基层党支部、支部书记通过“三会一课”、思想政治专题培训等,加强对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工人素质能力提升的培训师资来源非常广泛,如何做好产业工人素质能力提升的师资储备,建立相关师资管理制度,目前尚未受到广泛关注。

(二)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所需的技能培养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的政策制度,各部委、地方政府不断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针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仅就制造业而言,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逐渐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的问题。对产业工人而言,良好的技术技能不仅体现了自身的职业价值与能力素养,还代表了国家对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培训与职业教育培养的综合实力。因此,良好的技能培养体系是产业工人技能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在职业教育研究方面关注更多,即对劳动者就业前在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就产业工人的专业技能而言,应是终身学习,应是使自身专业技能不断日臻完善的学习过程,进而实现与技术工种的双螺旋式提升。目前,仅是一些大中型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工人技能培训管理制度,但如何有效使用社会资源,形成产业工人特有的技能培养体系,尚在探索阶段。

(三)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所需的“工匠精神”生长环境遭遇瓶颈。一是受历史影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我国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大众对技术工人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技术工人身份低、收入少,不如“坐办公室”的白领;二是大众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认为只有手工制造者或者专门从事技术的工人才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其他岗位不需要。上述观念给我国产业工人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匮乏,致使坚守工匠精神的精神支撑遭遇瓶颈。

三、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师资队伍。产业工人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的实质是对产业工人职后培训而言的,因此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不是仅靠企业自身可以单独建设完成的,而是要靠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完成。因此,提升产业工人素质能力,必须加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依靠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二是立足企业自身,挖掘企业内部的技术工人骨干、人力资源管理者、党政部门职员,为工人的技术技能提升、管理制度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等定期开展培训。三是通过与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的合作,一方面由专任教师通过讲授学历教育课程知识,来实现工人学历教育的不断提升,增强其自身文化知识素养;另一方面通过非学历技术技能培训来实现工人岗位技能本领的不断提升,以对接岗位工作的新发展,适应创新人才发展需要。

(二)构建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如前文所述,产业工人的素质教育提升是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一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职前教育不仅要突出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也要开展职业创新能力培养和安全生产素养的教育。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又可提升其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要推进企业挖掘自身实力,并有效使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对产业工人的职后培训。产业工人职后培训旨在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拓展岗位技能发展、提升职业道德,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和社会需要。职后培训可采用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喜闻乐见的组织方式,利用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模式,将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整合,帮助劳动者实现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工作领域之间的顺畅转换,促进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与社会经济发展新融合。

(三)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的培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工作。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的培育问题,课题组提出可采用以下三方面举措:一是建立多元主体的培育模式。整合政府、企业、培训学院和工人四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建立联动机制,厘清四方在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培育中的职责和目标,形成多主体的人才培育模式,共同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二是整合培训课程资源。不仅要合理修订和开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的课程内容,而且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构建“思想政治和创新能力与技能素养并修”的课程体系。三是开拓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培育渠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让工人走出企业、走进校园,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学习,同时企业可以根据技术骨干自身岗位特长与工种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开展创新能力和技能素养的个性化培训。

(四)大力发挥劳动模范与工匠人才的创新引领示范效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树立“党建引领、示范助力、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坚持“引导教育、自我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原则,以创新开展理想信念活动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劳动和技能竞赛作为载体,在活动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突出企业特色,弘扬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宣传劳动模范,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激发劳动热情,激励创造潜能,促进员工健康成长。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员工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产业工人扎根一线、不弃微末,精进技能、创造价值,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样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展望未来,产业工人定能以自身的使命和担当开启自身发展与壮大的历史新篇章,并用自身的奋斗筑牢伟大中国梦。

猜你喜欢

队伍素质产业工人工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出版队伍素质建设研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扎实开展四轮培训 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