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产业学院研究综述

2022-09-01周建峰高泽扬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4期
关键词:校企论文学院

周建峰,汤 澍*,高泽扬

(1.金陵科技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2.江苏涵田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6)

1 研究背景

产业学院是推动应用型高校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等系统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集生产服务、学历教育、技术研发、技能培训于一体的产教联合体。从类型来看,产业学院可以分为无实体产业学院、实体性产业学院和由虚转实的产业学院,也可以分为资源共享型、共同发展型和产业引领型3种类型[1]。从功能上来看,产业学院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求培养跨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切实解决产业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两张皮”问题。从特征来看,产业学院具有主体多样性、产业针对性、专业交叉性和利益共享性。

2007年以来,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成功实践产物,学界开始关注产业学院,随着2020年8月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的出台,产业学院研究文献出现井喷式增长。虽然已有个别文献从综述视角分析产业学院研究进展,但没有从知识图谱的角度量化分析产业学院研究趋势、特征和热点。《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强调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如何从可视化角度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研究成果、总结规律,对将产业学院建成引导高校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的重要抓手,建成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检索题目中包含“产业学院”且发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论文,最终获得109篇相关论文,论文发表时间跨度为2007—2020年。借助中国知网和CiteSpace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论文、期刊、作者、机构、基金和关键词等对产业学院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探讨产业学院研究热点、不足与趋势。

3 研究分析

3.1 发表年度趋势

根据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见图1),产业学院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7—2014年,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学院相关问题,论文数量较少,处于起步阶段。第2阶段为2015—2020年,随着产教融合概念的提出,产业学院的研究论文平稳增长,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第3阶段为2021年至今,教育部2020年8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之后产业学院研究论文数量激增,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3.2 来源期刊分布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统计,产业学院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前10位的期刊如图2所示。从数量上看,发表产业学院研究论文数量超过10篇的有4个期刊,分别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1篇)、《教育与职业》(15篇)、《职业技术教育》(13篇)和《职教论坛》(13篇)。其他发文量较大的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7篇)、《教育评论》(5篇)和《教育发展研究》(4篇)。其余期刊均为1~2篇。

图1 2007—2022年产业学院研究论文年度发表统计

图2 产业学院研究论文来源期刊分布情况(前10位)

图3 产业学院研究作者合著网络

3.3 作者合著网络分析

作者合著网络分析目的是发现特定主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产业学院研究论文,以2007—2020年为时间范围,以作者为节点类型进行合著网络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3所示。节点大小与作者主题研究发文量频率正相关。图3中每个节点代表1位作者,节点越大,说明该作者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线条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线条越粗说明作者之间合作越紧密。根据图3分析可知,产业学院作者合著网络整体呈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由此可见,虽然有多名学者参与完成109篇论文,且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但联系并不紧密,研究大部分以个人为主,合作团队数量较少。

3.4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共7家,论文数量为27篇,占论文发表总量的24.8%(见图4)。这些机构目前是国内产业学院研究领域的重要机构,其中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贡献(6篇)最为突出。

图4 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发文量前10研究机构

3.5 基金分布

从级别上看,高级别基金资助论文数量较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资助15篇)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篇)为国家级课题;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篇)、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教改课题(6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4篇)、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篇)为省部级课题如图5所示。从地域上看,资助论文数量较多的基金所在管理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13篇)和广东(11篇),说明这2个省份的研究人员对产业学院发展较为关注。

图5 资助论文数量前10基金

4 研究主题图谱分析

对产业学院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共形成7个聚类,分别为#0校企合作、#1产教融合、#3协同育人、#4职业教育、#5内涵、#6龙岩学院。聚类越靠前说明研究的人越多,由此可见产业学院主要研究热点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见图6)。

关键词的共现词频越高,节点圆轮越大,说明此节点在本次研究中越重要。关键词主要围绕“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展开,就研究主体变化来看,从以高职院校为主过渡为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并重如图7所示。从研究领域来看,热点问题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与课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和管理体制机制建构等方面。

图7 产业学院研究关键词共现

4.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从创新角度而言,产业学院核心任务是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建设的初衷是改变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理念,在企业真实的场景下培养与产业吻合度高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创建一种高阶性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通过引入职业、行业技术标准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把企业教育性资源引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人才需求实现同频共振,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

人才培养涉及面广,涵盖政府、行业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政产学研各类主体。针对如何解决主体之间对人才培养理解平衡协调问题,学者提出了人才培养共同体概念,建议从学理逻辑、育人优势、体制机制和对策路径4个方面分析建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3]。不同主体存在资源的相对富余性与稀缺性并存的问题[4],只有通过多主体之间的开放合作,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效果[5]。

4.2 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

产业学院专业设置通常紧密对接产业链,体现交叉融合。产业学院多以国家、省重点建设专业群为支撑,通过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整合产业学院主体各方资源,推动主体各方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实现了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紧密融合[2]。

产业学院课程建设需要校企合作开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产业学院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合作指向上,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聚焦的是区域产业链和人才链,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整个产业群,而不是服务于某个企业的订单式培养[6]。合作模式上,产业学院主要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课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双创教育[7]。合作内容上,产业学院应根据区域行业、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具有系统性、独立性、指向性、开放性特点的模块化课程群[1]。

4.3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产业学院通过“双聘双挂”制度,即双方互聘兼职教师、互换到对方挂职,构建由高校学术性教师和产业工程师组成的相对稳定、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8]。

(2)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产业学院通过引进和使用机制,采用“双岗双职、双向流动、兼职取薪”组建理念先进、示范引领、规模合理的教学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2]。

(3)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采用年薪制、柔性引进、科技项目制等举措,注重领军人才引进和产业教授、技能大师选聘,聘请企业经理、创业人士、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2]。

(4)创新评价机制。引进教师时,适度降低具有工程背景、双师双能型人才的准入门槛,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构建“教、学、研、训”指标多元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9]。

4.4 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打造产品研发及研究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学院校企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创业、合作发展”的目标,落实地方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区域人才培养基地和产业研究中心,探索产教融合教育有效途径,全面提升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2]。

建设“三园合一”平台。产业学院建设校园+研发园+孵化园的“三园合一”平台,理论学习、项目研究与创业孵化在一个大平台中进行,实现产教场所一体化,学生在产业学院获取最前沿的生产性知识,与专业性知识进行融合创新,真正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有效衔接[10]。

黄大乾等[8]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我国产业学院的几种常见模式。一是,东莞理工学院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依托“校园+工业园”双园办学场地,实施“3年高等工程教育+1年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打造“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教育服务链。二是,佛山科技学院开展“双学院”人才共育新模式,形成“校企发展共同体”。三是,广东白云学院建立“双主体六共建”的曙光模式,以中科曙光为品牌,以数据资源建设为目的,形成利益共同体。

4.5 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产业学院是高校局部深度转型发展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有机结合的先行先试做法[11]。学者们分别从办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研究产业学院体制机制。

从办学模式来看,产业学院有校企共建、政校企共建、校行企共建、政校行企共建、政校研企共建、校-研究院共建、2011产业学院7种办学模式。

产业学院管理模式要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禀赋特征,目前主要有3种:一是,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委会处理重大问题,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如常州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二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政企共同参与平台共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资源共享,如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三是,设立专家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院长及教学副院长由高校选任,副院长由企业选派高管担任,如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2]。

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主要有3类:校企整合型、引企入校型和入企建设型。校企整合型的产业学院是利用校内资源建设“教室-实训-生产”为一体的实训平台;引企入校型产业学院是通过引进一家或多家行业企业设立校内实训中心或研究院;入企建设型产业学院是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建设学院的实训平台[6]。

产业学院通常是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监事会进行监督。管委会由地方政府、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组成,负责规章制度的制定、专业设置建设、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监事会由行业专家、教师、家长组成,负责监督管委会决策[12]。

5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5.1 研究不足

一是,研究内容不够细化,多是综合性论述。谈组织架构机制模式的多,谈基地建设课程的少。在人才培养、专业质量提升、课程合作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平台搭建等方面没有专文深入分析。

二是,理论研究偏多,实证研究偏少,案例分析不够深入。偏重理论研究导致研究问题针对性不强,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论雷同。

三是,产业学院研究类型较为单一,地区分布集中,普适性不强。研究案例地多集中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北部和西部案例少有涉猎,导致研究结论缺乏普适性和推广度。

四是,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没有形成共识,建设思路不够清晰,如何协同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还需要深入研究。

5.2 未来研究方向

产业学院不是“校企合作班”“订单班”“冠名班”的升级版,也不是二级学院下设的“三级学院”,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享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是职业型、应用型院校专业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未来需要通过阐释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背景而进一步厘清产业学院的特征、架构和评价体系,进一步探讨产业学院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顶层设计产业学院的架构体系,深入解析不同行业产业学院典型特征,从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教学团队、产教平台等方面提出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并从激励制度、培养质量、平台成效、满意度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以期对产业学院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校企论文学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西行学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