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崧泽文化在高层住宅外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2022-09-01周峰
周 峰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
1 概述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入从量到质的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面对建设用地日趋紧张,高层住宅仍然是城市建设发展必然选择的建筑形式之一。而伴随大规模的快速建设,普通高层住宅建筑出现了外立面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地域性建筑特征等问题,并引发城市居住环境千城一面的趋势。因此,如何去发掘本地文脉,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结合到建筑设计创作中来,是需要建筑师考虑的问题,也是新时代建筑设计者对于文化自信这一理念的探究和思考。
1.1 崧泽文化概述
崧泽文化距今约5 300年~6 000年,为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于1957年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发现而命名。通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聚落遗迹和陶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更是发现了“上海第一谷”“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落”等重大考古成果,赢得了众多的文化标签和美誉头衔[1]。
作为整个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早期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阶段,崧泽文化将上海历史前推至距今6000年前,肇始了中国文明起源的进程。考古学家严文明写过“太湖文明五千年,崧泽良渚踵相连”的诗句,崧泽文化早于良渚文化,并对后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崧泽古文化遗址一经发现,世人瞩目,作为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文化遗址,曾生活着目前发现最早的上海原住民,被认为是上海之源,上海之根。崧泽文化出土的各类文物反映了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展现了汇聚、融合、吸收、创新的艺术魅力,作为海派文化的源头,体现了过渡融合、兼收并蓄、灵活创新的精神[2]。
1.2 建筑设计的价值
优秀地域文化需要弘扬,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创新。崧泽文化作为青浦区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其出土文物颇具艺术造诣,设计理念新颖,设计手法独特多变,造型富有特色和标志性,沉积了大量的文化资产,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养分,拓展了创作思路与灵感[3]。因此,若将崧泽文化创新性地应用于当地本土的建筑设计中,则能使地域特色文化散发新的魅力、产生新的价值,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增强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使地方特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这也为建筑设计如何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这一命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崧泽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转译
崧泽文化毕竟是古遗址文化,如何将其提炼转译并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运用到建筑外立面上,需要经过建筑设计师的梳理与思考。查阅文献可知,崧泽文化之美,主要体现在崧泽文化(特别是崧泽文化晚期)的各类出土器物之上。具体表现在各类器物尤其是陶器的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的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4]。可以说,陶器是崧泽文化之美的集大成者,本文从色彩、纹饰、形制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提炼(见图1),形成向建筑语汇的转译。
2.1 色彩
崧泽文化色彩之美,体现在出土器物色彩的丰富与妍丽。如崧泽文化陶器根据陶质陶色不同,可以分为夹砂红褐陶、粗泥红褐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皮陶等几类。一般炊器以粗泥红褐陶或夹砂红褐陶制成,而饮食盛储器则以泥质陶为主,以灰、黑、红为主色调。每类陶器由于胎质、掺合料与烧成温度的差异,在主色调之外又形成丰富的变色,施加彩绘、涂朱和涂漆后,色彩斑斓绚丽。另外,崧泽古文化遗址土层色彩也略有差异,上层土色黄褐,中层土色灰褐,下层土色灰蓝[5]。
总体来说,崧泽文化的色彩质朴自然、丰富而协调,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江南文化中黑白灰色系,给建筑设计带来以下启发:1)可在江南黑白色系中,加入红褐、黄褐、红灰褐、灰蓝色等色彩,作为活跃跳动的点缀色。 2)可多考虑陶色、木色等暖色材质,让建筑彰显古色古韵,也更具亲和力。
2.2 纹饰
崧泽文化在其特定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各类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有附加堆纹、弦纹、压划纹、瓦棱纹、绳纹、镂孔等,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其中,圆与弧边三角的组合纹最具有代表性,并逐步演化为良渚文化中广为运用的神兽面部图案,这也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前后传承关系。而另一些纹样已发展为后世所见的编织纹和竹编纹[6],为建筑设计带来以下启示:1)建筑立面构件组合上,可引入“编织纹饰”的概念,作为立面元素。2)在立面重点部位可以考虑将崧泽文化中的代表性纹饰作为图案母题进行装饰。3)一些较大面积的墙体上可运用镂孔纹,点缀美化墙体的同时也创造了斑驳独特的光影效果。
2.3 形制
崧泽文化出土陶器不仅形制多样,造型多变,而且讲究造型和装饰艺术。器型有釜、鼎、罐、豆、壶、瓶、觚、杯、盆、缸等。这里说的“豆”“杯”都是一种陶器,比如崧泽文化中的“镂空纹陶豆”和“束腰瓤形杯”都是其中的代表,极具历史和审美价值,属于珍品文物[7]。
查阅崧泽遗址出土文物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种远古文化特有的质朴与简洁整体的美感,而这种气质恰与现代建筑的审美核心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
比如“镂空纹陶豆”的曲线,有着承天接地,轻盈纤细,又体现了丰收、殷实、稳固、圆满等十分美好的象征寓意。我们完全可以提炼出来,用于屋顶曲线,恰有屋角起翘、反宇向阳之意。
又比如“束腰瓤形杯”,杯身通体施饰瓦棱状宽凹弦纹,简约简洁却别有情趣,优雅的凹凸流线和舒适的手感完美结合。这种将美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生产器具,使其更为精致,几乎成为崧泽文化器物共有的特征。这也给了设计很大的灵感启发,我们可以提取“杯”的腰纹,可类比运用到高层住宅立面楼层线处,或宽或窄,凹凸相间,使立面比例挺拔优美;提取“杯”的侧面曲线:可类比运用到高层建筑住宅核心筒处,让其侧墙呈现浅而美的弧度。
3 在高层住宅外立面中的应用方法
高层住宅得益于其可获得较高的土地使用强度,已成为城市中最普遍的建筑类型之一。相较于高度较低的多层住宅,高层住宅更容易成为城市中公众的视觉焦点,对一个城市或区域的整体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8]。
以笔者参与设计的保障房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崧泽文化遗址所在地——青浦区赵巷镇,总用地面积6.8万m2,总建筑面积达24.5万m2,由13栋地上18层的高层住宅组成。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北临轨交17号线而建,公众视线目之所及,当地政府也希望结合本土特色文化,以此作为展示建设成果的平台和窗口,目前已获批在建中。
本文以之为例,探析如何将当地本土特色的崧泽文化元素应用到高层住宅外立面设计中,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方法。
3.1 直接引用法
直接引用法就是将崧泽文化中一些独具特色的、标志性的文化元素直接引用到设计中来。这样的引用能够将文化元素中的精华与经典,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与呈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该方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对文化元素的筛选识别并与建筑立面的融洽结合。
以纹饰的运用为例,方圆结蒂绞形纹是考古专家在崧泽文化中发现并命名的,这一特殊的几何图案出现在一些镂空纹陶豆的盘底。专家一致认为,这种纹饰因包含了阴阳分体、方圆共形的复合思想而极具特征。现在已被提取作为代表崧泽文化的标志,被当地用于文化推广。在设计中,笔者将这种富有标志性或辨识性的图案作为点缀建筑重要部位的徽标来使用,将其在建筑顶部类似山花的部位居中设置,就使得建筑形成古典端庄的精神气质,在突出的位置很好地表达并致敬了崧泽文化(见图2)。
另一个例子就是色彩的运用,在选取青浦当地民居的黑白灰三色作为整个建筑的基础色之后,项目有意在建筑局部立面上选用崧泽陶器的灰褐色和陶红色,不仅凸显了崧泽古风的色彩特点,也为整个小区营造出了温馨亲切的居住氛围(见图3)。
这种方法的应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简单而巧妙,既能完美融入建筑立面,又能迅速唤起地域特色文化的氛围与气质。
3.2 分解重构法
分解重构法就是将崧泽文化的元素分解简化后重新组构,以合适的比例或形式转化应用到高层住宅外立面上。高层住宅建筑的外立面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诸如其层数一般在10层~33层,楼层数量较多,而各楼层的户型平面从下到上往往是完全一致的,这反映在立面上就会呈现出很强的楼层重复性。同时,高层住宅层高一般只有2.8 m~3.0 m,相比办公等公共建筑的层高低不少。楼层相对比较密集,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立面上楼层肌理的重复性。另外,由于阳台、空调机位、房间窗或飘窗的大量重复出现,也使得高层住宅立面灵活变化的自由度相对受限。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融入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往往就会对设计师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因而,我们对于崧泽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盲目和随意的“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元素的剥离、分解、重构后,结合高层住宅外立面的自身特点,重新构建再运用。比如受到崧泽文化陶器束腰瓤形杯的启发,本项目就在建筑立面中运用了提取自这种“杯”的腰纹,结合楼层梁设计了横向构件,或宽或窄,相间交替,赋予建筑立面如同崧泽古风特有的韵律美。同时也吸取了这种“杯”的侧面曲线,立面上的横向构件整体上形成收分渐变,融入崧泽陶器两侧优雅的弧线(见图4)。
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将崧泽文化中编织纹等纹饰装饰艺术提取并重组,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立体编织的秩序和逻辑,将编织纹理的概念融入立面设计(见图5)。设计结合空调机位变化,利用高层建筑楼层多且重复的特点,形成特殊立面肌理效果。空调百叶由富有崧泽古风纹样的穿孔板构成,解决空调机位的立面布置,将其很好地遮蔽起来,在解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实现了立面概念的表达(见图6)。对于刻画高层住宅建筑立面而言,形成了极佳的光影变化效果,同时也很好地植入了崧泽古文化具象化的表达。
3.3 隐喻转译法
隐喻转译法就是设计师通过感知、联想、暗示等手法,将崧泽文化中的特征元素进行主观意识的再创造,利用符号表达的共通性,让人直觉上感受到事物意向的一种设计方法。通过隐喻转译将崧泽文化运用到外立面设计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崧泽文化中典型文物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并加以提炼,通过抽象、简化、变形、拼贴等手法转译,结合建筑设计语言以形神相似且抽象含蓄的方式设计出新的符号形式,从而烘托整个建筑外立面的意向氛围。
如本项目的建筑屋顶曲线,是通过立面及平面上的墙体轮廓线弧度变化得到的。而这实际上是模拟转译了崧泽陶器“豆”的上部曲线,这样高层住宅从人视角度来看,其屋顶实现了两侧起翘、反宇向阳的效果,如同崧泽古陶器一般古朴而雅致,舒张而大气,也和传统青浦民居气质一脉相承(见图7)。
又如笔者通过对崧泽文化古民居的复原效果图研究后,简化并提取了其建筑特征。结合本项目在底层入口门头部位进行重点刻画设计,融入崧泽古风“上海第一房”的意向,古朴简约,形式上借鉴了上海第一房的斜坡屋顶及立柱等基础元素,保留古风形式(见图8)。借古喻今,寄托了本小区住宅力争建成“上海第一房”美好寓意,也很好地反映了地方政府民生工程的初心。
3.4 层次呈现法
如果说前文所述几种应用方法是关于具体操作手段的阐释,那么本方法则更多的是关于应用策略的建立,也是笔者认为最为内核、最重要的应用思维方法。本质上讲,建筑是由“体-面-线-点”几种层次的元素构成。对应地,人们也是分为“远观-近看-触摸”等几种层次去理解和感知建筑的。所以,我们设计建筑立面时可以从人们的宏观感受到微观体验等几个不同层次,去相应寻找与当地本土特色文化的结合点。第一层次就是形体,特别是形体轮廓方面,比如前文所述,本项目在建筑屋顶曲线的塑造找到了与本土文化的契合点。第二层次是块面,尤其色彩和构件运用方面需多加考虑,正如本项目对于崧泽文化特有色彩的引用,以及立面横向构件模拟陶器条纹而进行重构组合。第三层次是细节,特别是材质和纹理方面,比如空调百叶的纹饰、阳台栏杆栏板纹饰、建筑入口的墙体纹饰等,都可以通过设计将崧泽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纹理融入,从而让人们获得对建筑近距离、更真切的感知和体验。
通过把崧泽文化在人们感知建筑的三个层次上来呈现,就能使其元素的应用与表达更为全面、立体、丰富,从而传达出更为深刻和更具感染力的视觉感受。
4 结语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其外观设计的水平和形式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精神风貌和场所氛围。作为新时代下仍将大量建设的建筑类型之一,高层住宅的外立面设计理应寻求更多设计内涵,避免各地复制、千城一面的现象。我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多样,将当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并结合到建筑设计中去,是一个很好的破题切入点。一方面这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也挖掘并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增强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体现文化自信。笔者结合青浦项目设计实例,以当地的崧泽文化为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挖掘,提取代表性的特色元素,结合当代建筑设计手法,探讨归纳了将其应用于当地高层住宅外立面设计的方法,为新时代下建筑设计者创作出更多具有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避免千城一面现象提供了借鉴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