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背景下南口镇暖瓶厂再生设计研究
2022-09-01唐存彬冯萤雪
唐存彬,冯萤雪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在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调整过程中,早期建设的旧工业厂房由于其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原有的要素和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1]。这就需要我们消解旧工业建筑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吸取旧工业建筑中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要素,并添加一些旧工业建筑中所缺乏的新元素,使其发展成为符合现代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的新事物。产业园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缺乏合适的空间场所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旧工业需要产业园这种形式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以实现产业升级,而产业园需要旧工业建筑这种廉价且具有特色的空间作为发展容器,二者存在一消一涨、相互需要的关系。另外,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产业园具有不需要变更用地性质的政策优势,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再利用[2]。
1 场地概况
1.1 区域规划
根据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网于2019年12月发布的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南口镇是“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环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与居庸关大道相交于此。南口工业遗产集中区是城市二级重点设计区域,需要盘活闲置工业资产,结合公共空间体系的塑造,打造工业遗产体验区[3]。根据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网于2018年10月发布的南口镇中心区棚户区改造CP03~0105等街区控制性规划(街区深化方案),所选地块南口镇南口村鹿牌暖瓶厂生产区,现状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规划用地性质为多功能用地。将南口镇鹿牌暖瓶厂改造为产业园在用地性质上符合规划要求[4]。
1.2 现状概述
南口镇位于临近八达岭的远郊区,远离市中心,区位上在经济及人流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但镇内高速公路、快速路、铁路构成的交通网,便于产品及资源的流通,有利于发展对运输条件、时效、品质要求较高的产业。暖瓶厂在20世纪是有名的花园式工厂,工业风设计语言造就了生产区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建筑造型简单,外立面构成感强。厂区东侧是辛店河以及一条沿河的村级道路;厂区南侧与玻璃厂接壤,建筑风格与暖瓶厂相似;厂区西侧是居民区,都是比较低矮的老旧建筑;厂区北侧是昌平精神科医院及鹿牌家园社区,鹿牌家园内以高层老式住宅楼为主,建筑相对较高。生产区内现存建筑主要有生产车间、员工宿舍、办公楼、贸易市场、烟筒、设备间及一些附属用房。场地内建筑整体状况良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围护及支撑结构受损的情况,主要表现在:1)围护结构表面材料脱离,外墙墙体裸露基层;2)室内墙面表层污染及脱落情况严重;3)建筑门窗锈蚀破损;4)屋面防水材料老化,存在渗漏等问题。
2 现状分析
2.1 业态分析
以场地为中心,一公里为半径,对此范围内的业态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购物服务、生活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汽车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的研究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业态POI的可视化处理,分析业务业态的布局和比重,形成对区域业态的初步了解,结果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业态占比可知,该区域内业态类型主要以餐饮和生活服务为主,业态在种类上缺乏多样性,在数量上与经济发达区域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场地周边业态主要分布在温南路和亭阳路及其以西区域,场地周边及东侧活力不足,存在业态占比不均衡,业态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形成如此格局的主要是由于温南路东侧区域被暖瓶厂、钢圈厂、玻璃厂、鹿牌家园等厂区及社区分割,可达性低,商业无法向内渗透。而场地东侧被辛店河这一天然屏障分割,对岸目前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造成了场地目前缺乏活力的局面。
2.2 资源分析
以场地为中心,以5 km为辐射半径对周边风景名胜、公共设施、公司企业、交通服务设施、科教文化机构、商业住宅、医疗保健机构、政府机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数量统计来计算其占比,通过POI可视化对其布局进行分析,以了解场地周边资源分布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分析可得,场地周边的资源类型以公司企业和商业住宅为例,公共设施及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风景名胜资源主要分布在虎峪自然风景区南部,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口火车站及南口镇政府周边区域,资源分布与业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吻合,场地东侧资源集中分布在八达岭奥莱及其周边区域,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清华核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北大昌平校区、八达岭奥莱等资源条件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力。
2.3 建筑利用价值分析
本文通过对场地内现存建筑物从艺术审美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建筑质量、技术可行性4个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场地内建筑的利用价值,为后期设计过程中建筑的拆除或保留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如表1所示评价机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场地内的单体建筑进行利用价值分析评估,规划性保留有利用价值的建筑并拆除利用价值不大的建筑。通过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见图3。
表1 建筑利用价值分析表
通过对厂区内建筑利用价值评估分析可得,原厂区内两座厂房、两栋办公楼、宿舍、烟筒、一号和三号附属用房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在后期设计过程中考虑对其维修改造后再利用。厂房在艺术审美价值上的工程美学和风貌特点,及其在改造过程中的空间自由灵活的优势,可以用于产业园展览展示及交流空间,现存办公楼结构完好,对其内部空间及外立面适当改造后可继续用于产业办公,宿舍及一号、三号附属用房在维修后可用于娱乐餐饮,烟筒作为整个厂区的制高点,可在后期将其改造为观光塔作为整个园区的视觉中心和构图中心。
2.4 分析总结
优势:1)政治层面,南口位于昌平区十四五城市功能发展布局“多点”区域,将暖瓶厂这一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产业园既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又符合城市化进程中“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各方力量,利用老旧厂房闲置锅炉房等空间资源发展产业空间,推动低效楼宇升级改造,促进存量空间活力复兴。2)经济层面,由于南口位置较偏,场地远离城区,场地租赁成本与中心城区相比要低,对于以产品输出为主要业务的产业来说在运营成本上具备优势,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产业园与新建产业园相比建设成本更低。3)社会层面,南口区域工业底蕴雄厚,周边景观资源丰富,未来存在一定的产业发展机会。另外,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及资源的流通,有利于发展对运输条件、时效、品质要求较高的产业。4)技术层面,南口镇处在山前文化休闲带及京藏高速科技产业轴交汇处,资源优势明显,清华科技园及三一重工入驻的品牌带动效应将会加速南口镇产业聚集。场地周边分布有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清华核能研究院、清华大学研究院等资源条件,人才及技术资源可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助力。
劣势:1)区位方面,区域位置偏远,周边大多为废旧工厂及老旧居住区,区域活力不足;2)业态方面,商业配套不足、业态单调,常见的创意产业、文化消费等功能可能远远超出了本地的消费水准;3)资源方面,公益性文体设施及空间配套不足,场地条件在经济和人流资源等方面不具备优势,不利于商业主导型产业园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产业园在功能上一方面要在旧工业区改造更新过程中引入新产业,另一方面也要植入开放性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周边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将产业园定位为以轻工产业为主,并结合工业遗存、旅游服务等新业态,打造以产业办公、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展示、产品交易为主,休闲娱乐、酒店餐饮为辅的高新科技孵化器。
3 场地设计
3.1 优化功能布局
由于目前旧工业建筑在功能、质量、景观、交通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求,产业效益降低,结构矛盾增加,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功能布局合理、符合发展需求的众创空间以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是旧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5]。但其外部场地环境相对封闭,交通规划以生产、货物运输高效便利为核心目标,而创意产业对人流、车流组织以及室外开放空间的较高要求是现状条件下场地环境难以满足的。产业园的功能植入需要紧密联系场地内保留建筑外部形态及内部空间体量,并结合现状布局,在充分考虑园区人流动线的基础上对各功能区布局合理规划。因此需要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对原工业建筑场地环境改造优化,尊重场所精神、保留场地文脉,在充分利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体现文创园开放性、共享性的建筑性格,提升文创空间的使用舒适度。
3.2 规划道路交通
由于旧工业建筑与产业园在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原有道路交通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园发展的需求,存在内外衔接不紧密、道路流线不明确、人性设计不突出、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需要对场地内交通在延续、保留旧厂区道路组织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改造,建立园区与城市道路间的相互联系,在保证各功能区相互联系的同时加强与周边环境联系,使园区内外资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包括:
1)打破场地边界,选择性拆除暖瓶厂边界围墙,统一规划旧工业厂区内外道路,延续城市的肌理,破除围墙的阻碍作用,弱化园区的孤岛效应,提升园区可达性,使各方资源均能够相互渗透,打破园区原本封闭的格局,面向公众开放,在解决周边居民对活动场所的需求的同时为场地注入活力[6]。
2)重构园区路网,合理选择入口位置,规划分级道路交通系统,构筑由交通步道和休闲步道组成的步道系统,实现人车分流、人货分流、内外人员分流,在衔接内外交通、加强场地内部联系的同时,要避免车行系统对办公人员室外活动的影响。
3)建立由室外停车场、底层架空停车场、新建建筑地下停车场组成的静态交通体系,并结合场地内景观绿化形成一体化设计,以弱化车辆停放对场地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确保人行流线和室外功能空间的安全不受干扰,同时满足高密度创业群体日常通勤对于停车位的需求,增加园区对创意产业工作者的吸引力。
3.3 改善区域环境
室外景观营造是文创类产业园场地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一方面通过为园区及周边居民提供公共娱乐场所来提高园区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场地活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旧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并因地制宜地结合场地自然地景营造独特的工业景观风貌,提升环境品质,为包括游客、员工在内的园区使用者提供适宜的开放空间。
1)结合园区内外的交通状况,考虑主要人流方向及动线,设置入口广场及其他功能多样化的景观节点并通过道路系统连接形成景观空间序列,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开阔园区视野,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感受。
2)依托暖瓶厂园区内及周边原有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改造、治理,可充分结合场地东侧的辛店河布置滨河景观带,并设置可供休憩、健身、娱乐的公共设施,丰富周边居民生活以实现它在社区层面的价值。
3)由于园区内原有的大面积硬质铺装给人带来单调冰冷的视觉感受,需要考虑利用铺装、高差的变化及植物、水面配置对室外空间进行适当的分隔处理,调节区域气候,丰富空间层次。
3.4 延续工业特色
针对场地内大量的工业遗存,在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创类产业园的过程中,对原有的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等进行保留、维护、改造,使得两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审美倾向和建筑技艺在同一时空汇集,展现出新旧交替的独特美感。工业元素体现的厚重历史气息与产业园体现的开放共享个性的融合让场地文脉得以延续,实现工业文化与景观要素的高度融合,主要方式有:
1)对特色建筑更新改造,使其成为景观再造的主导元素,体现产业特色。例如暖瓶厂内的起重机、烟囱、水塔等由于其造型与体量的特殊性,既具有工业遗产价值,又能给场地环境带来具有历史氛围的视觉体验,经过改造后将成为场地内具有标志性作用的视觉中心。
2)充分发挥园区内的树木、涂鸦、机械构件、设备等作为时代记忆、工艺流程等信息载体的作用,对暖瓶厂内部分能体现工艺流程的构件予以翻新、修复,承担装饰作用的同时,可重新修复恢复使用,发展为园区体验项目,使得记忆得以留存与延续,重现工艺流程。
3)对废弃的建筑构件及工业符号运用现代主义解构手法创造性地保留,通过创意设计赋予其现代化的功能与艺术形式,将其转化为工业题材的设施、小品等,以达到多元文化碰撞的效果。
4 建筑设计
4.1 功能重置
文创类产业园是一个一个集创意产业创作、消费、社区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不仅是创意产业工作者的工作场所,也是容纳包括周边社区居民在内的广大市民活动的容器,需要配备大量的面向市民的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8]。整体上可以将文创类产业园的功能空间分为工作空间、交流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休闲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属性差异造成其所能容纳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旧工业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通过功能置换来匹配不同类型的空间所对应的功能。根据对文创类产业园的功能组成及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属性的研究与分析,采用功能置换对产业园的功能与暖瓶厂建筑空间进行适配,让旧工业建筑空间获得新的功能属性,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继续发光发热,体现出对旧工业建筑的尊重,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4.2 空间重组
空间作为建筑功能的容器,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需要为创意产业工作者提供适宜的办公、活动空间。旧工业建筑空间具有结构规则、空间规律重复无分隔、开间进深大、层高较高的特质,在改造为文创空间时可利用这些特质灵活分隔、置入空间,可依据原工业建筑形式以及对改造后空间的要求采用空间分割、空间置入的手法,使新空间能更好的适配于功能多元、空间流动的众创空间。在对旧工业建筑空间再利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对现有空间结构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空间中的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和保留,在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功能对原有建筑空间进行重构[9]。
1)水平分割:根据整体的功能和流线,结合文创类产业园空间私密性和公共性的要求,将大体量空间按照整体功能分区进行分割,并将功能分区内的空间细化,也可在改造过程中设置灵活隔断或者采用高差、材质等来划分各功能区域实现空间的灵活性与通透性。
2)垂直分割:对于像厂房这样的高层空间,可以根据创意产业使用需求,在其内部加建夹层并增加楼梯以解决垂直交通问题。这种方法变更了原建筑的内部空间形态,形成了丰富的空间组合,实现空间流动,调节空间尺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3)空间整合:旧工业建筑往往存在层高较低、采光较弱、通风较差等问题,原有的空间尺度不能满足创意产业的功能对空间的需求,可以考虑打破原有建筑空间尺度,拆除部分隔墙或者楼板扩大空间尺度,来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如在暖瓶厂设计中,考虑到工业厂房大跨结构进深大、光线不足的问题,将顶部改造成玻璃天窗,或者在围合厂房内院顶部加盖玻璃顶形成中庭空间,改善采光条件,形成开放空间。
4)空间植入:利用“插入”和“嵌着”的空间组织手法,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嵌入式或半嵌入式体块植入以增加新的使用功能和建筑体量,在大空间内区分出一系列边界明确的小空间,形成新的内部空间格局,也能达到丰富立面层次的效果。
4.3 形体重塑
建筑形体与建筑功能契合,在旧工业建筑功能从工业生产向新型众创办公转变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改造建筑形体,使其表达与功能、内部空间架构相匹配的氛围和性格,并与时代审美呼应。为了满足文创类产业园空间功能扩展的需要,加强单元空间的连接与过渡,需要对原建筑的外部形态进行修整扩展,按照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扩建一部分的原则,对原有建筑形态进行选择性保留和改造,使其适应新的城市环境,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1)形体消减:通过给原建筑形体做“减法”,打破旧工业建筑单一厚重的体量,体现秩序中寻求变化的特点,同时为建筑提供独特视觉体验,提升空间层级,增加建筑室内外空间连续性、室内外视线通透性,使建筑更加轻巧灵活、虚实有序。
2)形体生长:通过对原有建筑空间进行扩充,增加建筑使用面积同时,使改造后的建筑空间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园的功能需求[10]。通常,加建部分采用在形式、材质与色彩上与保留建筑形成新旧对比的手法,使新建筑的活力与原有建筑的时代印记相互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3)形体融合:在单体间置入廊、桥、屋盖等连接体使各个旧工业建筑群体融合在一起,原本分散的建筑在空间和视觉上有了联系,多个建筑单体被赋予了同一建筑组团的属性,在增加使用功能面积的同时加强建筑群的整体性、连续性。
4.4 立面重构
建筑立面作为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沟通的介质,影响着建筑的整体效果。在立面改造设计中需要兼顾对工业建筑特色、历史文脉的保留,也要体现文创类产业园开放、交流、共享的空间特质。旧工业建筑的功能置换和空间解构造成了功能、结构、形态上的更新,针对功能和空间的变化,建筑外观需要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变来更好地适应建筑的新职能、新使命。
1)修旧如旧: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状态相对良好的旧工业建筑,由于其散发出的历史韵味所引发的场所感和归属感是人们怀旧心理的重要表现,需要对表皮的结构和肌理予以继承。如暖瓶厂内由红砖建造的办公楼,本身就具备浓厚的年代感和艺术感,可对其表皮进行修复保留,体现园区的工业特色。
2)新旧融合:对于一些不具备典型保存价值或表皮老化程度过高的旧工业建筑,由于其外部形象与新功能不符,要综合考虑原有建筑结构和外部环境等多方因素,与结构适应,与环境协调,采用更换饰面材料、填充材料及外包立面等手法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使之与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形式与功能上的协调和统一。
3)新旧对比:通过材质、形式、色彩等的改变让新的立面形式与原建筑立面产生对比,如在改造中使用玻璃、钢等现代材料构件,体现旧建筑的年代感和新建筑的现代感,为旧工业建筑注入活力的同时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
5 结语
针对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的研究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需要对场地及周边环境、业态、资源、人群需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发掘场地存在的问题和场地发展的优势,利用场地优势,回应场地不足。对于改造项目的定位,要紧密结合场地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解决场地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场地优势。创意产业园改造作为旧工业建筑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市“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场地条件进行功能定位、产业定位,在结合该区域地域性特点及场地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活力复兴为目的,实现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良性发展。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滞后于欧美等老牌工业国家,对于旧工业建筑更新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稍晚,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系统,而旧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仅仅只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的诸多形式之一。对于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形式的研究仍然有很多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以推动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完善的系统,以缩小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这一领域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