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传播现状与传播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入选“卓越计划”的几种高校学报

2022-09-01余溢文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学报

余溢文

(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092)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宣传思想工作根本任务,加快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力影响力。这就要求期刊人在关注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同时,要把期刊的传播质量提上日程。编校的结束意味着传播的开始,如何提高传播效率和期刊影响力对高校学报来说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课题。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指导下,创新传播理念、优化传播载体,对高校学报传播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前,已有较多学者针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展开了研究[1-3],但未见针对高校学报传播的系统性研究,如何调动各方优势优化传播效果,构建高效智能的传播体系,促进综合类学报的传播更顺畅、更高效,这是“卓越计划”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针对入选的综合类大学学报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目前综合类大学学报传播实践,提出“卓越计划”背景下综合类大学学报的传播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同仁更深入和有价值的探讨,共同推进高校学报的传播效能,为卓越期刊的建设添砖加瓦。

1.卓越期刊高校学报传播概况及存在问题

1.1 概况

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的有14种高校学报,其中6种学报已改为专业刊,还有2种医学刊,考虑到专业刊及医学刊的特殊性,本文把其余的综合类大学学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这些学报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以上6种综合类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刊物,在刊物性质和传播方面有很多的共性。调研显示这6种大学学报网站都有完善的门户网站和采编系统,实现了每期全文数据免费开放获取,积极推动微信公众号精准推送工作,同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用XML排版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并通过OSID开放科学计划,将与论文相关的语音或者素材全方位展示给读者。各期刊在传播和组稿方面也各具特色,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各卓越期刊学报都有较强的传播意识,强调内容与传播并重,以此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多刊已开始将论文尽可能地进行推送与传播,传播与服务意识增强。通过完善期刊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功能,实现了官网及手机端的全文数据推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官网推出数字虚拟专辑,将综合性期刊在专业上进行细分,促进期刊传播更为精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并与推送系统进行合作,提高传播的广度、速度、深度与精准度。比如与清华大学的Aminer平台、重庆非晓数据展开合作,《同济大学学报(自

表1 几种卓越期刊学报传播概况

然科学版)》利用方正系统实现XML在线编校一体化平台应用。同时重视数据的分析,掌握传播动态。多数学报均被EI、Scopus、AJ、JST等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数据库(CCCJGD)等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及文摘收录。

1.2 卓越期刊高校学报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2.1 传播内容的同质化

目前入选“卓越计划”的综合性大学学报将学术内容资源经过数字化和结构化的加工,自建或者依托数字平台提供简单的信息文献服务。一方面使得论文信息的汇集、查询和使用更为便捷,作者可以题名、作者名、关键词等进行查询,单篇文章以独立的数字化特征被检索和利用,但另一方面,传播内容的同质化成为期刊品牌建设与影响力的提升阻碍。[4]传播内容多集中于专题、目录、论文内容,内容源于纸版的原始论文数据,缺乏具有创新意义的知识服务内容。

1.2.2 缺乏主动传播意识

每期的学术成果通过编辑加工,通过纸媒、官网、数据库等渠道供专家学者下载,这种传播方式,没有确定的接受对象,只有广泛的读者和被动的下载,覆盖面广但针对性弱。缺乏针对专家领域的学者及科研人员的科学分析,在服务方式上没有差异化对待;期刊编辑的主动传播意识不强,一方面对新媒体新技术有畏难情绪,耗时耗精力,另一方面对期刊发布信息的采集和编排缺乏创新能力和媒体表现力。

1.2.3 缺乏有效的互动与融合

依托于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的学报传播,在形式上突破了纸版的局限,但是从传播视角看,依然是单向的、一次性的线性传播方式,内容融而不合,停留在多种媒体传播形式的简单叠加[5],缺乏媒体融合的整体规划,难以迎合科研工作者的新需求;与作者及审稿人之间存在着短暂的合作关系,互动仅围绕稿件展开,稿件发表后,与作者和审稿人的互动也随之停止,缺乏长期的融合与互动,不能调动编委会及学者的积极性。期刊具备丰富的学术热点,但是自身缺乏热点,难以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与共鸣,这是目前学报与外界联系的普遍状态。

1.2.4 精准化传播的方式受限。

除与现有的推送系统进行合作外,还没发掘出更适合或更有效的方式。传播的思维受限,除了跟进现有的做法,难有突破;而且传播效果难以评判。各现有平台的传播效果只能通过简单数据(如推送人次、邮件打开率、打开频次等)得以反馈,实际的传播效果难以评判;此外,推送效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短期内很难见效。第三方平台推送系统的服务费昂贵。虽然推送能取得一定的关注度,并且一定程度减轻了编辑的负担,但是与高昂的费用相比,性价比值得商榷。

2.卓越期刊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对策

2.1 多方参与的协作式传播主体

借助编辑+编委+作者的合力,挖掘各方主体的资源与宣传优势。编辑的理念及行动力决定了期刊传播的效率与格局。要跳出文字精雕细琢者的传统定位,充分发扬编辑的服务意识与传播意识,发挥传播的主导者的作用。如若编辑囿于编辑排版的方寸之地,与专家学者缺乏联系与沟通交流,将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传播效果。建设品牌栏目资源,不定期推送期刊的动态信息,吸引专家学者的参与,增进互动与了解;大学综合性学报自有独特性及现有评价体系的制约使得期刊影响力一直不高,建立高效的编委会,并积极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将使期刊的传播事半功倍。编委们在学术会议和学术圈的分享,共同参与选题的策划等,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吸引潜在的优秀稿源;此外,作者也是期刊传播的重要力量,作者对自身学术成果的传播以及作者的口碑都能为期刊带来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开展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校友会的多方合作,增进横向交流,对扩大期刊影响力有重要作用。总之,调动办刊主体的传播主动性,发挥编辑、编委、作者的作用,发挥各自特色,形成联动效应,打造“全方位、多途径”的传播格局,对扩大期刊影响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2.2 建设有公信力的出版传播平台

目前卓越期刊的各高校学报在运用微信平台、微博、网站、推送系统等一切可利用的传播技术推进期刊传播,然而官网、纸媒、两微一端等全媒体矩阵不符合学报运作的机制与人员现状,加上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传播平台缺少融合运作,缺少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各学报因为人员与体制的制约,想集中精力做好一个平台的工作实属不易,整合资源共建平台不失为一个可尝试之举。整合国内高校的学报办刊力量,促成各学报共同体建立出版平台,把学报与编委、审稿专家、读者的关系梳理并维护好,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把单个媒体运用的简单相加变为媒体的有机相融。[6]把精准传播与泛化传播、单向推送传播与多向互动传播结合起来,把单个的学报网站、邮箱、微信平台、微博、QQ 群和微信群等渠道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多媒体、全方位的联动传播。共同体平台的建设,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次制作,数种生成,多元传播,对减少高校学报人力消耗,提高传播效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精准内容的按需推送,精准服务的按需送达

大学学报不同于专业期刊,没有固定的作者群与学会和协会的支持,作者、读者的黏度较弱。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整合以实际专题或虚拟专题的形式进行宣传与推广,以此满足作者、读者及专家学者的个性化需求。或者从作者的需求出发,提供各种统计、评价和数据支撑服务;利用学术资源的优势,建构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桥梁,延展学报服务功能,借此打造由精准信息推送带来的用户新体验,扩展知识服务新模式,提高期刊服务口碑和影响力。[7]目前各学报服务意识薄弱,大多能提供下载和浏览的功能,但是精准推送及服务功能匮乏。如能通过精准的分析读者与作者群落[8],给他们提供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将大大增加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提高学报影响力。同时提高学报服务意识,健全期刊服务机制,召开定期的见面会,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优秀审稿人、最有影响力作者的评比等,将这些温情服务,通过富有仪式感的形式传达给专家学者,不仅会让编委、审稿人有归属感,而且会让期刊更人性化,从而间接吸引优秀的稿源,促成内容与服务兼具的良性循环。

结语

“卓越计划”对高校学报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报传播工作的制约因素,同时强化传播意识,发挥各传播主体的能动性,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加强特色建设与综合服务的功能,实现高校学报在“卓越计划”支撑下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