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技能表达与大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
——以医药类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

2022-09-01符彦纯佘雨波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

符彦纯,佘雨波

(湖南医药学院 a.康复医学与保健学院;b.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艺术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专业技术与技法的能力。技术是指对某项性能、用途和方法的掌握;技法是指具体技巧和方法。高校艺术教育是通过传播文化及培养艺术技能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及艺术欣赏水平。作为医药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主要通过美术的形象性、审美性和主体性,培养美术思维和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一、可迁移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迁移是一个汉语词语,是搬动转移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一种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技能、知识或态度形成的影响。实质上就是两种学习之间在思维理论,以及应对方法论的影响与同化。

可迁移能力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相互影响的一种能力。常见的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思维、沟通、学习、应对和创新能力,其中思维是基础,沟通和学习是前提,应对和创新是表达。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借鉴+实践”,从思维到创新就是一种能力蜕变的过程。相对于大学生来说,改变和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基建。

二、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早已从简单的形象思维发展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受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影响,将更自觉地向逻辑思维发展,对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多,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的匮乏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进一步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审美素质(认识美和发现美),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学习能产生共鸣和联想,最终达到创造美。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的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合作和交往。所以,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术教育中的实践训练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从观察、认识到理解线条、形状、空间、色彩,再到运用一定的点、线、面,以及黑、白、灰节奏和规律创造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具有时代美感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作者和受众能产生共情、共鸣,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分不开的。以创新为核心的美术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美术教育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尤为突出。一是创新理论意义。美术是哲学思维、形象思维,医学生通过透视学、色彩学、构造学,以及解剖、组织等医学形态学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发挥想象力和感悟力,达到对医学知识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二是创新实践意义。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科学地创造出更真实、典型、规范的艺术形象,达到理论认识上的真实和准确。三是现实意义。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美术教育,使枯燥、抽象、难懂的医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立体、生动、直观,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医学职业素养,提高医学创新能力。

三、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进入互联网时代,学校采取线上慕课学习,通过开放的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理论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较多的课堂理论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解决了较多的瓶颈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与专业学习挂不上钩,精简理论讲授和基本方法介绍没有对应的场所进行实践体验,较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以致线下交流和动手实践成为医学生美术教育的硬伤。

为此,在前期课堂教学和美术创作活动的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线描、色彩和创作感兴趣,希望增加更多的与医学相关的美术理论教学、专业技术训练和创作机会。在举办的校园解剖手绘、涂鸦等比赛中,医学生缺乏必要的美术技巧和美术常识,导致在语言、色彩构成、意境和空间上找不到支点,难以突破。加上美术教育与医学教育联系不足,解决不了医学生在美术认知上的实际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源动力。究其原因,一是作为医学生,医学课程多,课余时间多半在实验室,学业压力给医学生学习美术造成了负担。二是作为医学院校,美术鉴赏教学远远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教学,与美术专业学生教学存在更大的差别,由美术专业学生授课难度可想而知,教师压力过大。三是受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的影响,认为小组创作更符合教学实践的学生占70%,认为评价方式选“展评”更科学的学生占50%,这给教师在原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行合一的参考指标,开辟了评价的新思路。四是认识不到位。医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而对美术教育有重视力度不够,甚至认为医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可有可无。没有适当的兴趣发展,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五是设计不科学。单一的传统美术课堂已不适应医学生的现实需求。经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美术鉴赏课更适合为慕课的占44%,其次是传统教学占24%,小组合作更符合教学实践的占82%。因此,目前医学生的美术教育应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如专业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对接、专业示范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将受众面打破专业限定壁垒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实行慕课、传统课、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混合模式,进行线上12学时+线下20学时的理实一体化美术教学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动性,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医学与美术学科的知识,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可迁移能力的路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为:一是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二是培养积极的创新能力;三是激发学生自觉的创新潜力。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以美术教育为例,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多维度的观察和表达方式,以及开展美术语言的创新和创作,实行“线上理论学习+线下技能实践”,以“手机摄影课+装饰画课+创作课”为载体,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以美术、音乐等八门艺术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开拓教师引导教、学生自主学、内容特色新、因材施教的美术鉴赏教育模式。通过有效整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新的医学美术语言系统,实现教师、学生与教材的高度统一,因材施教,改变认识不到位、目标不坚定、课堂不固定、效果不明显的“碎片式、无意识刺激”的美术教学现象,真正服务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视觉传达,提高学生感受、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丰富课堂资源。集专业性、系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慕课网络平台,能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二是有效利用传统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将美术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和分组讨论。三是课堂延伸开展实践活动。以美术知识为切入点,学生主动参与动手绘制或制作美术作品。

(二)创新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根据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的评价对象的情况及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美术教育评价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传统的教育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评学,二是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主要是根据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到课率和实践活动进行考评,而学生评教主要采用对课堂教学和内容,以及活动开展的认可度评价,所以任意一种评价都有其局限性,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据问卷调查统计,学生认为评价以“展评”更科学的占63%,因此构建医学生美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评价;二是要组织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评价;三是要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三)开发医学美术课程

医学生的美术通识教育提供的是内容宽泛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尽相同,通识美术课程如只采用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会束缚其创新能力。因此,在医学生美术教学中,应以美术知识为载体,以医学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美术教育。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跨界的时代,每一个行业和每一门学科都在整合、交叉、渗透,演绎不同的跨界故事,跨界也给医学和美术带来了跨学科融合的思考,开辟了医学美术教育研究的新的切入点。从纯粹的美术学到美术教育学,再到美术应用学,应用学就是美术学与应用携手的跨界产物,同样演绎到医学美术中就是医学与美术完美结合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开发医学美术课程为医学美术教育在跨界中的具体表现带来的契机。

(四)创新医学生的美术教育

1.拟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掌握美术学的基本原理,实现与医学学科的融合,创办医学办学特色,培养具有美术基础的医学专业人才。以医学美术学为理念,侧重于以临床和教学的美术科目来教学,例如“透视学”“构造学”“色彩学”等理论课,以及素描、速写等实践课,还有解剖、组织等医学形态学课程。通过透视,理解自然界客观事物在平面表达运用中的奥妙。“构造学”通过学生对人和物在形态、结构、形式和风格方面的把握,体会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的美与神奇。色彩的自然联想、心理联想使医学生对医疗环境中的色彩、药品包装的色彩运用,以及心理治疗的色彩疗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2.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开设专题研讨、网络资源、理论讲授三者合一的“互联网+”模式的主导问题开放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修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探索。不仅要准确表达人体正常状态下的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图像,还要描绘出人体在病变状态下直观或微观的病理活动原理诠释图形。

3.开展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借助线上线下融合课堂,组织开展个体比赛、团体创作活动,如医学标志设计、各类手工创作活动,具有立体、开放、灵活、多样性等特点。以学生社团为活动的中心点,将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连成线、形成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美育活动,帮助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操作和创新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校园艺术品位,识别标示、主体建筑、特色景观,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建充满美育氛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育。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和活动以外的时间开展美育教学,如美化校园环境、丰富绿化的花卉品种、在校园主干道上或教室内张挂励志名言、增加一些实用性技巧和技能、多一点作品展示等,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

结语

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客观物象为基础,利用各种新型材质、机理和技术,结合医学理论知识,创造出融合医学和美学的真实于客观物象的形象思维作品。在艺术语言层面上是利用绘画行为加上抽象的图形、构图技巧及透视缩减等美学方法剥离出于客观物象之外的抽象概念及思想情感。

笔者通过30余年的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凝练出一套“一拍二绘三塑四调五维”的行之有效的医学生美术创作路径。“一拍”是医学生通过手机摄影随手一拍,收集医学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中的细节,能有效提升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二绘”是通过绘画语言概括表达出平面的点线面二维素描形体,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语言表达能力;“三塑”是通过黑白灰和色彩关系丰富艺术形体,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协调能力;“四调”是在整体形象上对“整体—细节—整体”的艺术处理达到去伪存真、点石成金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五维”是通过艺术作品的绘画语言和艺术技巧充分反映学生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达到作品“意到笔不到、形神兼备”的自我革新的艺术境界,提升学生的宏观驾驭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医学生线下传统课堂“三分法构图间色构成”实践。“三分法构图”即美学形式法则中的本质规律,促使学生解决复杂的经营布局思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间色构成”即用饱和、艳丽的间色构成揭示出光与色的作用和使用原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此弥补医学生在形象思维和艺术技巧方面的短板。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开展医学生的融合医学与美学的美术教育,能加深对“专业与通识、欣赏与鉴赏、创意与创作、理性与形象、具象与抽象、跨界与融合”等理论知识的认知,拓宽知识的广度,培养深入的体验性、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创新精神。医学生具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背景、优厚的艺术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多维度的表达技巧,以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绽放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