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园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实践探索
2022-09-01蒋桂黎
蒋桂黎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与健康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引言
2020年国务院及教育部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中对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组织形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标准。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课程安排紧凑,单独开设劳动课程对教学安排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校园活动相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与路径,成为首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直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简单的课堂讲解学生收效甚微,无法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外,学生期待这门课能够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更期待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知识传递方面做得较好,但是自我心理调适技能及情感方面获益有限。亟须新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将这个技术方式使用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笔者认为劳育和心育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通过劳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身体疲劳与放松,从而改善人们的身心状态,舒缓情绪。因此,高校可以将劳育与心育结合,设计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形式。本文以园艺为例,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开发课程设计,以新颖的教学设计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育思想,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调适能力。
一、园艺疗法的心理机制
园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园艺疗法是指通过植物种植养护等活动,对身体、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心理干预方式。研究表明,园艺活动有很好的舒缓身心的效果,能有效减轻抑郁、焦虑等症状。在与植物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压力,感悟生命,达到放松、平和的状态。园艺疗法适合不同身体状况、心理健康水平、年龄段的群体。从劳动教育角度来说,园艺可以有效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活动筋骨,接近自然,在自然中恢复健康活力;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可以促进群体之间的交流,释放心情。古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可知消极心理使人精神衰败、神气消亡。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也表现出了劳动过程对人情志的改变。
研究发现,观察植物或者待在周围都是植物的环境中可以让人血压降低、肌肉松弛、心情放松、心境改变,并趋于平和。植物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透的作用,安神镇定,调节情绪。中医学中有很多关于植物调节情志、助眠放松的记载。
园艺劳作能增强运动机能,还可以提升积极的情绪体验,植物的生长给参与者带来喜悦,让参与者有生命陪伴,使一些暂时失去希望感到绝望的人在园艺活动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参与者期待成长,期待发芽与开花,对世界与他人有了更多的信任与安全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希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
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晚,缺少成熟的教育范式,学校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等方式讲解,收效有限,难以让学生达到深刻的领悟与思考。生命教育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生命教育的课时太少。生命是我们最为珍贵的东西,多数高校并未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仅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占用2学时讲解了一个章节的内容。很显然100分钟无法说清楚生命,也很难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生命教育的方式单一,效果一般。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通常使用案例讲解、活动或视频等教学方式。看似丰富,实则难有效果。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很珍贵,但是还是会有自杀事件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体验有限,消极感受偏多,缺少希望感,所以才会在遇到挫折时采用极端的应对方式。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活动或视频等方式的引导,很难深层次地改变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用苍白无力的语言告诉学生要珍爱生命,无法改变学生内心的体验和长期形成的生命观、价值观,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3.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杂乱无序。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关于《生命教育》这一章节的编写体例多是按照“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生命观、珍爱生命,危机干预”的思路,再加上几则生命故事作为教育内容呈现,缺少深度与广度,很难真正地打动学生,教师讲授起来深感语言的苍白无力,无法直指人心,简单地讲解生命观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以园艺为主题的课程环节教学设计
我校心理健康课程共计12次课,生命教育的内涵不是一两节课能够说清楚的,需要学生自行体会与思考,因此关于生命的教育可以贯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每节课开始时作为一个固定活动使用,每次10分钟的时间即可。首先介绍园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提升学生对园艺活动的认识。其次在活动中以分组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意识。最后教师组织6次活动,剩余6次由学生组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团体成员间的支持作用。课程设计见表1。
表1 园艺——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四、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一)提高对园艺的心理效用认识
讲解园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实际研究为依据,从医学常识等视角解读园艺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在了解园艺课的意义、提高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做种植、挖土、除草、浇水等园艺的相关活动,他们会更多接纳,更少抱怨。让学生能够彻底放空大脑,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的活动,在结束作业时可以多一些觉察与反思。
(二)加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历程,感悟生命的力量。学生在观察中将植物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类比,看到植物无论在什么土壤条件下都很努力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风来起舞雨来喝水,从不向困难低头。多数学生认领的是高大的树木,希望自己也能像大树一样成才,不惧风雨,可以为别人带来阴凉与沁人心脾的绿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造福社会。学生们还说,多了一个植物伙伴,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有它可以陪伴,可以聆听自己的委屈,可以默默地为自己蓄积力量。
(三)学生参与度高,对课程满意度高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设计的意见与建议,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课程形式,不必拘泥于课程,可以在春天的阳光下看花看草,让人惬意,再加上教师的知识讲解,学生对阳光、花草、心理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学生表示,特别喜欢植物认领的活动,喜欢那株“属于自己”的植物,即便课程结束了,学生还会时不时地去看望自己认领的植物,松土捉虫,感受片刻的宁静,蓄积力量继续航行。
(四)劳动量太少
在设计课程时考虑到上下两学期都要能正常进行该课程,所以取消了种植植物的设计,改为观察,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劳动量较小,学生们表示“没有出力出汗,不够痛快。期望能真正种一株植物并看护它长大。”对于此项要求,可以于春季开学时在有土地试验的学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