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实践分析
——以延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为例

2022-08-31靳雅姝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礼仪立德跨文化

靳雅姝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深刻地阐明了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重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4]。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强调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引领作用,而且强调德育与知识技能的相辅相成关系。社交礼仪作为高校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把提高礼仪素养、继承中华礼仪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毕业后进入社会,都需要了解和掌握跨文化社交礼仪。只有掌握社交礼仪知识,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的礼仪常识,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体,进退有度,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达成交际的目的。为了增加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提升学生的社交礼仪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明,高校开设了社交礼仪这门选修课。大学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其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社交礼仪课程依据人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和提炼礼仪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立德树人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使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爱国信念。

二、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社交礼仪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在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进行思政建设以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四步二分”的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师(生)生互评等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及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所谓“四步二分”,就是指将教学内容分为“观礼、讲礼”和“行礼、评礼”两个教学模块,分别由演示、讲解、实践、评价四个步骤完成。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一大节、两小节课两部分,每部分包括两个教学步骤。“观礼、讲礼”模块是知识性学习模块,被分配在第一小节中,主要进行礼仪演示和讲解。“行礼、评礼”模块是能力培养模块,被分配在第二小节中,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评价。

一般来讲,社交礼仪课程内容包括仪表仪容、行为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和涉外礼仪等几方面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增加情境模拟和全员互动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用所学的礼仪知识进行实践,同时将价值塑造贯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

三、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包括“观礼”和“讲礼”两个模块,分为演示和讲解两个步骤。以站资和坐资为例。

步骤一:观礼之演示。观看现代标准姿态和非标准姿态的图示以及相关热点视频,学生指出二者在观感上的不同之处,回顾传统礼仪,并展示传统站姿和坐姿礼仪。

步骤二:讲礼之讲解。在课改之前,社交礼仪课程的内容主要以现代社交礼仪为主,结合案例讲解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在社交中的作用,分析错误的坐姿和站姿带来的不良影响;实行课改后,应学生的要求,社交礼仪课程增加了中华传统站姿和坐姿的礼仪内容,并结合典故名篇等,以不同的视角反观礼仪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掌握礼仪知识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礼仪不仅是文明行为的标准,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社交礼仪课程增补的部分内容如下:

传统礼仪以《礼记》和贾谊的《新书·容经》的相关内容为主要参考资料。如《礼记·曲礼》中的“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再如《新书·容经》中的“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间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讲解:箕坐,即两腿箕踞,前伸而坐,全身形似簸箕,是非常不雅的坐姿,代表轻视、蔑视等。在古代,箕坐被认为是背叛王制的行为,甚至被认为衰世慢行,对人箕坐是极具侮辱性的行为,如《战国策》中的“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端正坐姿的最基本要求是臀部落在脚跟上,脚面朝下。长时间跪着,会令人身体不适,比如腿脚麻木。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以受不了这种正襟危坐的束缚为借口坚决不做官。教师还将坐姿拓展到“尸坐”及成语“尸位素餐”。

讲礼模块完成后,学生需要思考:“从何时起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其原因和依据是什么?”“从平面起居到立体起居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包括“行礼”和“评礼”两个模块,分为实践和评价两个步骤。

步骤一:行礼之实践。这一步骤是对所学礼仪知识进行实践,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模拟交际场景,完成礼仪知识实践。

步骤二:评礼之评价。这一步骤也是评价环节。小组实践完成后,教师指定其中的一两个小组汇报实践成果,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争取学期内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点评意见。

上述四个教学模块相辅相成,从概念认知到具体的行为实践,每堂课都是一次有效的交际礼仪模拟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以现代礼仪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以传统礼仪弘扬中华礼仪文明。

四、社交礼仪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调查

本调查以延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社交礼仪课程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了解社交礼仪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情况,针对“对社交礼仪课程的认识与评价”“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跨文化能力交际情况”“立德树人感知度”等问题进行。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分析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社交礼仪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明确课改方向,加快专业课程与思政建设相结合的步伐,从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 学生普遍认为社交礼仪课程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社交礼仪课程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较强,让其从中学到了相关知识,改变了原有的固化观念,与他人交往时明显比以前顺畅和轻松。全员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模拟交际环境的实施增强了社交礼仪课程的趣味性,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礼仪知识规范化、实用化,提高知识向技能转化的效能,更为学生今后拥有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打下扎实的基础,使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

(二)学生普遍认为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交礼仪课程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非常重要,良好的社交礼仪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人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人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该课程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理论,更多的是日常交际所需。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极具必要性。另外,随着课程建设的完善和学生的切实需要,选修社交礼仪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2%的学生表示,对于其他专业性质较强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说,社交礼仪课程是有益且必要的补充。

(三)学生普遍认同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改以来,“四步二分”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师(生)生互评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和思政建设有机结合。对于“是否喜欢‘四步二分’教学模式”的调查项目,学生回答“是”“一般”“否”的比例分别为88.7%,9.3%,2%。总的来说,学生对“四步二分”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四步二分”教学模式使他们明显地感到课堂节奏松弛相应,严谨有序,其中的实践环节和互评环节可使他们当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并随时纠错。多数学生对社交礼仪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但一些学生对翻转课堂这一方法抱有无所谓态度。经访谈发现,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不在乎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即可,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意识到翻转课堂对提高学习能力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有些学生表示“无所谓”或“不喜欢”,虽然人数不多,但也应引起重视。经访谈发现,表示“无所谓”的学生一切听从指挥,认为小组学习也是教师的要求,是一种考核方式,不得不做。有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小组合作,原因之一是他们更喜欢独自高效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各不相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协调费时费事。还有的学生表示,组内有的成员“坐蹭车”,这种行为不仅令人生厌,而且也是一种内耗,不如自己集中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师生互评”调查结果为,“喜欢”“一般”“不喜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6.8%,5.7%,7.5%。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指与来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所需的相关技能。“得体有效”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目的。“得体”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行为的合理适度性,良好的跨文化社交礼仪是合理适度的最好体现。本调查的对象为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跨文化交际经历,大多数处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其跨文化交际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情况调查

(五)立德树人感知度良好

社交礼仪课程是可以直接进行中华礼仪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可通过视频演示、展示电视节目节选、追踪热点案例等,使学生学到礼仪知识,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经过改革,社交礼仪课程强化了思政内容与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调查发现,92.5%的学生认为社交礼仪知识有助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所有学习该课程的学生都表示,自己通过学习该课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对社交礼仪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反思

本调查发现,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建设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笔者对其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示满意,但25%的学生希望在补充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补充其他不同民族的相关礼仪知识。这些学生表示,自己以往接触的传统礼仪不多,也不够深入,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其他民族的礼仪知识了解得就更少,希望该课程能补充更多的传统礼仪知识和少数民族礼仪知识。因此,社交礼仪课程应在保证现代社交礼仪实用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礼仪和少数民族礼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授现代礼仪知识的同时,回顾相关传统礼仪文化,并适当增加少数民族礼仪知识,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而自豪。如上文中的案例教学,就补充了传统站姿礼仪和坐姿礼仪的内容,并让学生思考一些相关问题。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增加传统礼仪、少数民族礼仪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增加西方社交礼仪文化知识,加强跨文化交际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跨文化交际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的问题。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调查中,少数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翻转课堂,他们极少主动查资料,而是更倾向于在课堂上记笔记,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因此,社交礼仪课程应使小组内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动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同时教师与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单独沟通,消除其学习惰性,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奋斗精神和创新活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合作效率低、喜欢独自学习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交流切磋、协助共进的重要性,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合作也是一种学习礼仪,在社交礼仪课堂上,合作学习就是践行礼仪。此外,教师要及时叫停主动性和合作意识较差的学生的“坐蹭车”行为,给他们单独布置任务,增强其主动协作的团队意识。

(三)对课堂评价方式的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师生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社交礼仪课堂评价采用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包括知识、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导向上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期教学相长。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互评的方式,7.5%的学生不喜欢互评的方式。本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不喜欢互评的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更倾向于听教师评价,认为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更直接和到位,能很快找到问题,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节省学习时间;二是有的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别人给予的评价会让其有压力,使其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课堂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反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评价方式。对因为想节省时间而不参与互评的学生,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给予正确的教育,让其认识到对别人的付出做出评价是一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基本的交往礼仪。对于由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不喜欢参与互评的学生,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动员其他学生带动其融入集体中。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能减轻其心理压力,及时回应他们的点评,并对其参评行为表示赞赏。

教学互评行为不仅是教学一个环节,也是课堂礼仪行为的表现,是社交礼仪课堂的一项知识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承知识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重视互评环节的正确处理方式,和易以思,润物无声,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

六、结语

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全新的创新教学思维,改革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结合师生互评的评价方法,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育人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礼仪素养,对当前及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也能认识到礼仪课程思政建设对树立正确的礼仪观、文化历史观、文化自信并坚定爱国信念具有重大意义。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实践经验反思,对于完善跨文化视域下的礼仪教育建设、探索课程思政的途径与策略,促进其他类型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有效结合发挥着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礼仪立德跨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筷子礼仪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礼仪篇(下)
“严以修身”先立德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