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2-08-31李晓萌周丽君张晶旭唐庆峰
李晓萌,周丽君,张晶旭,唐庆峰
(安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植物保护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刘永华、李如飞等人[3-4]提出,亟须将植物保护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围绕“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培养目标,对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进行分析和补充,构建并实践了“学习—训练—竞赛”互促互进的三位一体模式,以期为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是我国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植保工作在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及农业结构调整,外来入侵物种逐年增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加重,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而变化[5-6]。
1.1 培养目标改革
为适应社会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需求,各大农林院校都在培养目标改革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为例,该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6年、2019年和2021年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研究对比了各版培养方案,发现2012年和2016年版方案中,该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仍强调以“三基”学习为主导,以“教”为核心,“学”则相对弱化;而到了2019年和2021年版,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围绕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强调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对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培养。在保证“三基”学习的前提下,新版方案强化了“学”的核心地位,体现了教学相长。
1.2 培养体系改革
研究围绕培养目标的优化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比了四次修订的课程体系变化(表1)。可以看出,四次修订中,学分和学时基本稳定,主干课程没有变化,但逐渐丰富和扩展了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2016版增加了“综合性大实验”,实践平台的学分占比提高了1.9%;2019版增加了“艺术美育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II、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共计12学分,学时占比7.0%;2021年版又增加了“植物保护专业综合能力鉴定与测试”。培养方案的逐渐完善与更新,提高了人文素质拓展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动脑动手能力。
表1 历次修订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
2 “学习—训练—竞赛”三位一体模式
“学习—训练—竞赛”三位一体模式是以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为背景,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动脑能力不强、课外空余时间利用率低等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的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模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强化课程教学的基础为核心,通过训练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动手动脑兴趣小组、学科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方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活动的实施。
2.1 模式的构建
研究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育为目标,围绕“重理论、强基础、拓素质、全提升”,以植物保护专业学生为对象,构建了“学习—训练—竞赛”互促互进的三位一体模式(图1)。
图1 “学习—训练—竞赛”三位一体模式
2.2 学习模块
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动手动脑能力的“三基”教学为目标,将该模块归纳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三个环节。课堂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教学,是实现“三基”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升,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实训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论文、综合大实验、专业综合能力鉴定与测试、毕业设计与论文等,是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三个环节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逐步提升,最终全面实现重理论、强基础的“三基”教学目标。
2.3 训练模块
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围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辅助、补充、强化和巩固学习模块内容,实现“拓素质、全提升”的培养目标,以学生自愿、滚动发展为原则,在学生中成立学习研讨兴趣组、文献资料阅读兴趣组、病虫草标本采集制作兴趣组、社会调查兴趣组、科研兴趣组、创新创业兴趣组等30多个相对稳定的兴趣小组。各小组围绕“学、读、做、调、研、创”等内容,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能力训练。训练活动采取教师指导、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进行,保证了各小组连续稳定、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地有效开展活动。
2.4 竞赛模块
各兴趣小组均会及时总结训练成果,积极组建竞赛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能力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竞赛,实现竞赛与教学的充分融合、相互促进。通过成果凝练和参加竞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了训练成果,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 模式的应用和成效
3.1 模式的应用
2017年起,将该模式在多届学生中推广应用,并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和丰富,先后有近千名学生参加各个小组开展相关的活动,经逐步发展,目前已组建了30多个相对稳定的兴趣小组。
3.2 应用成效
3.2.1 教学相长,互促互进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植物保护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通过参与指导活动,更加贴近学生、了解学生,训练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效果;采集制作的病虫草标本,及时地补充了教学标本;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开展活动,不仅充实巩固了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空闲时间,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锻炼了文字写作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撰写发表论文,参加竞赛获奖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后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开拓了更加广阔的途径。
3.2.2 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专业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显著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和后期发展。通过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植保专业毕业生考入国家级科研单位读研深造的比例逐年增加,就业质量显著改善,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研究生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4 结语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方式方法亦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高校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弊端,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7],近年来各教学单位和组织,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生产实践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亦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是长期的,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修订和完善教改方案和模式,以适应高素质、强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研究构建了植物保护专业“学习—训练—竞赛”互促互进的三位一体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实现了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通过训练,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该模式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是实现“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