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诊断脊椎骨折的价值分析
2022-08-31苏晓军
苏晓军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脊柱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背部正中,上部承接颅骨,下部联髋骨,中部附肋骨,主要用于支撑人体躯干、负重、减震、保护内脏及脊髓等[1]。脊柱一旦发生病变且侵入椎管时,会引起脊髓压迫症,这时极小量的出血和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威胁。脊柱病变以脊椎外伤引起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最为常见,临床诊断表现主要为运动性障碍、脊柱压痛及脊柱肿痛等[2],由于脊椎骨折多由外力引起,可合并马尾神经与脊髓损伤,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死亡,受损位置特殊致使临床诊断的漏诊、误诊率较高,容易错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脊椎骨折的临床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十分关键,加强脊椎骨折的临床诊断,采用适当的检查方法对后续临床治疗方法的选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基于此,本文以脊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T、磁共振成像及X射线三种方法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以期为脊椎骨折的检查诊断提供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椎骨折患者57例纳入研究对象,时间分布为2018年5月—2021年5月,对以上5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4例,女23例;恶性脊柱骨折患者16例,良性脊柱骨折患者4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6~67岁,平均年龄为(44.97±3.71)岁,其中车祸21例、砸伤20例、高空坠落16例。纳入标准[4]:(1)均接受X射线、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2)与脊柱骨折临床诊断标准相符(脊柱区压疼、骨擦感、有外伤史或骨质疏松等基础性疾病引起病理性骨折、重者伴随下肢截瘫);(3)依从性较好,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5]:(1)存在沟通障碍患者;(2)椎体内固定术后患者;(3)其他椎体术后患者。
1.2 评估依据及方法
1.2.1 评估依据
从脊椎骨折临床分型来看,压缩性骨折以胸腰椎最多见,占胸腰椎骨折的48%。X线表现为后脊柱正常、皮质断裂、椎体前侧上部终板塌陷,致使椎体压缩成楔形。已有骨质疏松软化的,则椎体上下终板都塌陷;爆裂性骨折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占脊柱骨折的14%,常压迫脊髓。损伤可形成上部和(或)下部终板粉碎骨折。前中柱受累,骨碎片突入椎管并伴随椎板骨折;安全带骨折(Chance骨折)多见于车祸,占全部脊柱骨折的5%。平片显示骨折线横行经过棘突、椎板、椎弓与椎体;后部张开仅有棘上、棘间与黄韧带断裂,关节突分离,椎间盘后部破裂,或骨折与韧带断裂同时存在;病理性骨折是由老年、各种营养不良、肿瘤及内分泌因素可引起全身性骨质疏松,X线平片表现为骨皮质萎缩变薄、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MRI成像T2WI抑脂FS序列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骨折-脱位:占脊柱骨折的16%,其中75%可致神经受损。X线平片上可示椎体脱位、关节突交锁,常伴骨折;寰枢椎损伤:寰枢椎之间有三个关节,均为滑膜关节,常见的损伤包括寰枢关节脱位、寰椎骨折和齿突骨折等。这些损伤易使颈髓受压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其中寰枢关节脱位分旋转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和创伤性旋转性寰枢关节脱位两种,可仅单侧完全寰枢关节脱位。平片较难显示旋转性脱位,当正位片或侧位片上寰枢椎排列异常时应怀疑到本病。旋转性脱位在侧位X线片上,表现为寰椎前弓后面与枢椎齿状突的距离超过3mm以上,或张口位寰枢椎的骨突关节间距两侧不对称。寰椎骨折则较少见,占颈椎损伤的2%~4%,分为寰椎前弓骨折、后弓骨折、前后弓骨折和侧块压缩性骨折四种。
1.2.2 评估方法
以脊椎骨折临床分型特征为基础,对57例患者均接受X射线、磁共振成像及CT检查。临床诊断过程中,由骨科医生对患者受伤姿势、受伤过程、受伤后是否有异样感、是否存在运动障碍及既往病史等情况进行询问,进行脊柱检查时须保证充足的暴露面,沿脊柱自上而下逐一按压棘突,若中线部位存在局部肿胀且患者伴有显著的局部痛感,可诊断为后脊柱存在损伤,后突畸形常存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在对是否存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进行检查后,须采用X线摄片行影像学检查,临床骨科医生与影像中心和放射科经验丰富的2名医生对检查资料共同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最终的检查结果,综合判别脊柱具体损伤部位、类型及是否存在移位,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基础资料。
1.3 检查方法
X射线检查:X线检查采用高频X线摄影机进行,患者摄影体位取胸腰段脊柱正侧位,将电流设置为400mA,电流量为50~100mAs,电压应限制在80~120kV。通过自动曝光进行控制,设置球管焦点至肢体位置距离为100cm,电流强度按患者脊柱厚度适量调整。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选仪器为西门子公司制造的Magnetom Avanto1.5T或3.0T高磁场磁共振扫描仪,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主要对患者进行MRI常规扫描轴位T1WI像、压脂T2WI像及矢状位T2WI、T1WI像。具体扫描参数为:在给予患者MRI平扫时,相关的参数分别设置为:层距0.5~1mm、层厚4~5mm,矢状位FSE T1WI中TE33ms、TR644ms,矢状位与横轴位FSE T2WI中TE98ms、TR3000ms。有患者需要给予增强扫描时,MRI增强扫描时应取15~20mL钆双胺注射液,以0.1mmol/kg/s的速度于肘静脉处由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CT检查:扫描中心点为患者疑似骨折或骨折椎体,检查采用西门子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或GE128排螺旋CT机进行,相关参数分别设置如下:螺距0.75mm、层厚5.0mm、间隔5.0mm。CT扫描完毕后,采用骨算法重建薄层,重建间隔保持1.8mm,重建层厚保持2.0mm。对采集完的图像,传输到PACSS工作站之后进行三维成像处理。
1.4 观察指标
针对脊椎骨折的病理特征及诊断检查需求,选择X射线、CT及MRI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为观察指标,三种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6]。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情况比较
CT检查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误诊、漏诊率分别为63.16%、26.32%、8.77%和1.75%;磁共振MRI检查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误诊、漏诊率分别为70.18%、17.54%、8.77%和3.51%;X线检查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误诊、漏诊率分别为63.16%、21.05%、10.53%和5.26%。磁共振MRI检查和CT检查的误诊及漏诊率均低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情况比较(n,%)
2.2 三种诊断方式的敏感度、准确率及特异度比较
CT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及特异度分别为81.25%、87.72%和90.24%;磁共振检查的敏感度为81.25%,准确率为84.22%,特异度为85.37%;X线检查的敏感度为18.75%,准确率为50.88%,特异度为63.41%。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及特异度均高于X线检查,具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及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种诊断方式的特异度、准确率、及敏感度比较(n,%)
X线摄片是检查的首选方法,脊椎骨折部位为颈胸腰段的患者通常主诉症状为下腰痛,仅施以腰椎摄片有较大概率遗漏下胸椎骨折,因此摄片部位必须注明包含下胸椎,并分正、侧位进行拍摄,必要时辅以拍摄能反映附件骨如椎弓峡部骨折的斜位片。
3 讨论
脊椎骨折是一种常见骨科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随着我国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意外事故如高空坠落、房子倒塌压伤与车祸等频发,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脊椎骨折的发生率成上升趋势[7]。脊柱骨折的病因主要包括创伤、骨质疏松及肿瘤病变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性压缩骨折也是一大主要病因,病因不同,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因此针对脊椎骨折患者,加强临床对其发病原因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8]。
从脊椎骨折影像特点来看:(1)CT检查存在局限性,无法对椎管内受压情况进行直观显示,神经症状者或中柱损伤者均须进行CT检查。CT在脊柱外伤中能够发现椎体骨折征象,发现骨折碎片是否进入椎管,椎管是否狭窄,椎弓根有无骨折,还可发现椎管内是否有血肿,脊髓受压的程度,脊髓是否有挫裂伤及周围韧带有无断裂。CT显示暴裂骨折影像显示效果最佳,矢状面重组可清楚地显示椎管狭窄椎体、突入椎管的骨片及后上部分碎裂情况。CT显示关节突位置的价值较高,矢状面重建可显示椎管狭窄及椎体脱位程度。薄层CT横断面扫描并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可以精确显示寰枢椎的相互关系,寰椎前弓后缘与枢椎齿状突前缘的距离判断横韧带的撕裂、寰枢椎脱位等。(2)当CT检查无法显示出脊髓具体的损伤情况时,需进行MRI检查,脊髓损伤的MRI影像中T1WI、T2WI序列上存在椎体骨折出血导致的信号改变和血肿特征,同时存在因脊髓损伤产生的异常高信号。MRI表现在矢状面为椎体楔状变形,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后缘突入椎管,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在冠状面和矢状面还可准确测量寰齿间距,同时可以发现齿状突骨折和横韧带损伤以及出现的异常信号和咽后壁软组织肿胀。(3)X射线检查对椎小关节脱位、脊椎压缩骨折有较好的影像判别效果,但针对临床常见隐匿性骨折如椎体隐匿性骨折等诊断相对困难,无法通过影像对椎间盘、韧带及肌肉等组织进行清晰展示。CT检查相对于X射线的影像分辨率更高,可根据检查需要对窗位及窗宽进行调整,直观清晰地显示椎管受压狭窄程度、骨折碎片移位、骨折线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情况[9]。X射线与CT检查对于椎体完好的骨小梁的细小骨折、皮质下骨髓水肿及出血较难辨别。常规CT检查受扫描范围与方式的制约,无法清晰显示检查区域外的脊椎骨的形态变化,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当有确定的外伤史时,X射线检查未出现异常但临床怀疑存在隐匿性骨折,则应在CT检查基础上进行MRI检查。CT检查也可同时观察椎管及附件等骨性结构,但由于骨小梁骨折难以通过CT影像进行显示,因此当CT扫描未发生异常但当临床症状较明显时,MRI是判别是否存在椎体隐匿性骨折的重要检查手段,以避免漏诊、误诊引起医疗纠纷[10]。对有脊柱严重损伤的患者,尤其是怀疑存在脊髓损伤者,为减少非必要搬动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临床医生可直接先行MRI检查。
目前,脊椎骨折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X射线检查、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等方法。影像学检查中,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其分辨率与敏感性较高,不仅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患者脊髓与椎间盘等软组织情况,也能反映患者骨挫伤、硬膜外血肿以及椎管狭窄和脊髓挫伤等情况,并对骨折程度(单纯压缩性、爆裂型)、是否脱位及椎管内脊髓损伤程度进行分级,临床根据以上检查方法是否外科手术治疗、后期康复治疗及脊柱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X射线检查既能有效地显示患者骨折程度及其范围,也能有效地显示患者椎体序列的关系变化,在反映患者骨折后脊柱曲度与椎间隙变化方面优势明显;X射线检查判断患者椎板骨折情况,可通过侧位片上加宽的椎弓间距进行,但是该种检查方法重叠性较强,难以对患者骨折片移位及椎管改变情况进行观察,临床漏诊率较高[11]。CT检查能直观反映患者脊椎后部结构骨折的情况、骨折移位方向、骨片大小及位置、骨折细节、骨折线走向等,CT检查便于掌握患者骨折压缩程度、有无脱位、附件骨骨折及椎管狭窄程度与椎管形态[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检查相比,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的误诊及漏诊例数相对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及特异度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对脊椎骨折诊断,CT与磁共振成像准确率优于X射线检查。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对脊椎骨折诊断的准确率优于X射线检查,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检查手段,以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