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的中介作用

2022-08-31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融合

王 亚

(阿坝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与家庭的繁荣和社会事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2]。对大学生来说,彻底的理论和完美的逻辑确是接受思想洗礼产生深刻影响的必要手段[3]13-16,2017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完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4]。其中,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成就,是建设事业成功的纪念标志[3]13-16。进入新时代,挖掘、保护和传承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所积累的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关键所在,备受关注。

从理论层面,立足红色文化发展机制,探究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机理[5],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6],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7]。同时,伴随着QQ、微信、微博等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并日趋发展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尚媒介[8]。加之QQ、微信、微博等媒介传播的跨时空性等特质,进而延伸出全新的媒介文化传播路径,为红色文化认同营造了独特网络环境,并提供了培育特殊群体文化归属感的“丰厚土壤”[9]。但是,信息时代大繁荣带来各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愈发频繁,给红色文化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10]。由此带来的挑战,集中表现在政治与文化不重叠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而可能导致政治和文化的边界不再重合等方面。

另外,从实践层面,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与外界客体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而成”的经典论述。红色文化体验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和能力等本质理想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将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作用于本我的对象化活动[11]107-111。这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内涵。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挖掘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资源,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创设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情境,固化主流价值文化;深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体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示范,引导人际交流方式等措施构建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体验模式[12]。例如,东北师范大学构建了由双向选择、自我学习、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等共同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体验”项目[13]。

综上,本研究将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与路径等研究成果,探究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及其体验与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具体关系和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使用方便随机抽样方法,以四川省A大学的在校生为被试对象,使用问卷星平台导入问卷内容,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14日期间,并将问卷链接推送A 大学各二级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班级,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团体测量。截至2021年2月15日,共收回问卷1460 分,有效问卷1458,有效率99.86%。其中,男性245 人(占比16.8%),女性1213 人(占比83.2%);汉族948 人(占比65.02%),少数民族510 人(占比34.98%);中共党员(预备党员)156 人(占比10.7%),非党员1302 人(占比89.3%);本科908 人(占比62.28%),专科550 人(占比37.72%)。一年级406 人(占比27.85%),二年级362 人(占比24.83%),三年级554 人(占比38%),四年级136 人(占比9.33%)。

(二)测量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包含4 个部分组成。第1 部分人口学基本信息,包含大学生的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年级、就读层次等;第2 部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问卷,包括:对藏羌民族地区红色文化景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红色文化兴趣、红色土地自豪感等五方面。信效度检测显示:Cronbach'α=0.928,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863,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6465.085(p<0.001),结果表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有良好信效度。第3 部分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问卷,包括:参与红色文化社团、参与红色文化主题实践、参与红色文化基地学习、参与红色主题展览、参与红色文化主题宣讲等体验。信效度检测显示:Cronbach'α=0.969,KMO 抽样适当性参数0.906,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9598.117(p<0.001),结果表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有良好信效度。第4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问卷,包括:教师讲授、新生入学教育、学校建筑物、网络平台宣传、红色文化宣传制度、主题文体活动、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融合教育。信效度检测显示:Cronbach'α=0.974,KMO 抽样适当性参数0.934,Bartlett 球形检验统计量14736.911(p<0.001),结果表明量表非常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有良好信效度。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采用哈尔曼(Harman)单因素方法开展共同方法偏差检定[14]。对测量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 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36.21%(<40%)[15]。其次,单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拟合结果较差(χ2/df=14.66, P<0.001,RFI=0.930,GFI=0.835,AGFI=0.782,CFI=0.943,NFl=0.940,TLI=0.933,RMSEA=0.077)。因而,两种检验法均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四)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使用SPSS23.0 和AMOS24.0 分析软件,先后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技术、中介效应检定等(检验水准设置为0.05),对收集的数据资料开展分析。

三、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总得分为3.89±0.81。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身处红色土地的自豪感(4.11±0.817)。之后,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红色文化兴趣(4.02±0.87)、红色景点认同(3.81±0.94)、红色文化精神内涵(3.78±0.94)和重大革命历史事件(3.74±0.97)。

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总得分3.87±0.86。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参与主题实践活动的体验(3.9±0.89)。之后,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参与红色主题展览的体验(3.88±0.91)、参与红色主题宣讲的体验(3.86±0.92)、参与红色社团的体验(3.85±0.93)、参与红色文化基地学习的体验(3.83±0.93)。

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总得分4.06±0.76。其中,得分最高的是网络平台思政融合教育(4.1±0.79)。之后,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主题文体活动(4.09±0.79)、教师教授(4.07±0.83)、入学教育(4.06±0.83)、宣传制度(4.06±0.82)、学校建筑物(4.05±0.83) 和教学实践基地(4.05±0.83)等方面的融合教育。

(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①不同性别大学生差异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t=-0.39,P>0.05)及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t=1.06,P>0.05)和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t=1.53,P>0.05)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学生的政治面貌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t=0.05,P>0.05)和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t=0.70,P>0.05)两方面均不存在差异。但在红色文化体验方面存在差异(t=2.70,P<0.01),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学生得分高于非党人士。③不同民族大学生差异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方面不存在差异(t=0.09,P>0.05)。但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t=-4.22,P<0.001)和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t=-3.34,P<0.01)方面存在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④不同户籍地大学生差异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t=-0.51,P<0.05)、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t=4.99,P<0.001)和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t=2.76,P<0.01)三方面均存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均分城市户籍学生高于农村户籍生,其他两方面农村户籍生高于城市户籍生(见表1)。

表1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统计

(三)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及红色文化认同的相关性

通过不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和红色文化体验之间两者互为显著正相关性(见表2)。

表2 相关矩阵统计

(四)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与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及红色文化认同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及红色文化体验两两间存在显著正向相关性。据此,逐步对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第一步以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均分为预测变量,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均分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β=0.73,t=40.45,P<0.001);第二步以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均分为预测变量,以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β=0.78,t=48.99,P<0.001);第三步将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同时作为预测变量放入回归方程,显示高校思政融合教育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差异性依然显著(β=0.30,t=11.73,P<0.001),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β=0.54,t=21.12,P<0.001)。

表3 中介效应检验(N=1458)

(五)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与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及红色文化认同的中介模型建构与效应统计

之后,运用AMOS24.0 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用以检验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的中介作用。研究将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作为高校思政融合教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中介变量,将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的红色主题展览的体验、红色主题宣讲的体验、红色社团的体验、红色文化基地学习的体验等5 方面作为其测量变量。并以高校思政融合教育为预测变量,以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为因变量,适应极大似然法建构中介模型(见图1)。模型拟合度统计结果显示:χ2=295.48,df=91,χ2/df =3.25,CFI=0.97,TLI=0.96,RMSEA=0.08, 所有指标均在可接受化范围。

图1 高校思政融合教育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中介模型

研究参照麦克金隆(Mac Kinnon)提供的Prodclin 2 对间接效果信赖区间的计算程式,重新计算高校就业服务指导满意度的间接效果信赖区间,Z值>1.96 说明中介效果存在。继而以Bootstrap 技术百分位置信区间、偏见纠正置信区间均设置为95%,样本个数1000。依据间接效果置信区间上限、下限均不包含0 的中介效果存在的标准判断,高校思政融合教育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效果,同时还通过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的中介作用过程预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效果。进一步对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进行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对其就业应对方式的直接效应值(M=0.56)与介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的中介作用(M=0.25)分别占总效应(M=0.81)的69.13%和30.82%(见表4)。

表4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统计表

四、讨论与结论

基于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本研究进行如下讨论:

第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得分最高,但是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与体验得分相对降低,说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是,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立足红色文化认同和体验方面略显不足,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从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体验的角度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

第二,不同户籍群体的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城区学生认为高校思政教育对其产生的效果更明显。不同民族、户籍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方面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度更高。不同民族、户籍、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红色文化体验方面存在差异,中共党员(预备党员)、少数民族、农村户籍学生对红色文化体验更明显。说明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结合不同户籍地、不同民族、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背景信息,开展精准化、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第三,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在高校思政融合教育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红色文化体验关键是环境提供和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对教育效果有显著影响[16]。观察客观红色文化,客观对待学生的客观活动[11]107-111,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世界本质上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和外部对象的结合。

综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

一是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

二是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融合教育,在关注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注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效果,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红色是什么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