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残疾人就业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基于CNKI的可视化分析

2022-08-31赵荣生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残疾人聚类职业

赵荣生

(湖南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 湖南 永州 425199)

残疾人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有报酬的劳动[1]。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通过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从应然状态来看,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事业的核心部分[3]。《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明确规定,对残疾人进行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残疾人是我国特殊教育主要对象。《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以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为主,着重发展职业教育,中等以上特殊教育要把职业技能作为残疾学生的核心教育目标来抓[4]。但实然情况却是残疾人就业总体指标值与社会平均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5],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宣传不力、执行欠佳,特殊教育与就业脱节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逐步缓解和打破应然和实然的背离,是相关研究者、实践者的使命。残疾人就业既是一项改善民生和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社会关切,也是一个事关特殊教育目标任务实现的重大课题。

我国残疾人就业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残疾人保障政策由单纯救济与补偿向全面照护与发展转型[6],残疾人就业相关研究才逐渐开始增多。在此过程中,有少数研究者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如黄剑锋《我国残疾人就业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2007—2018年》、许巧仙《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综述》等。既有的综述性文献多以定性述评为主,涉及面较窄,缺乏客观的整体性梳理。而已有的量化研究,或只是部分时间段的研究,或囿于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得尚不充分,一些重要研究内容还有待分析。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者采用CiteSpace软件开展残疾人就业专题综述研究[7-8]。为了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积淀的成果,增强学术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0—2020年残疾人就业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识别并解读其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以期为未来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即以文献的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探讨某研究领域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9];研究工具为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 V 软件。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分别以“残疾”“残障”“视障”“听障”“弱智”“肢残”“盲”“聋”,加“就业”为主题词组合,对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时间自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25日,导出全纪录的纯文本格式文献数据。去掉重复文献和非学术研究文献后,保留1471篇有效文献。将数据导入CiteSpace,时间跨度为1990—2020年,时间分区为1年,阈值选择Top N=30,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进行初步统计和分析。为了准确获取研究热点等内容,本研究参考“关键词共现方法识别领域研究热点过程中的数据清洗方法”[10]对关键词进行预处理。一是剔除与检索主题相近(如“残疾人”“残障人士”“残疾职工”“就业”“残疾人就业”)和涵义过于宽泛(如“对策”“问题”“现状”)的高频关键词,避免它们遮蔽其他重要节点。二是合并相同相近的关键词,具体有两种情况:存在包含关系的词,如“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选择词频较高的“职业教育”作为最终关键词;同义词或近义词,例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残保金”“创新创业”和“创业”等,选择字数较少的作为最终关键词。最后,再将处理好的数据导入CiteSpace开展共现、聚类、时间演化、突现分析等。

二、残疾人就业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残疾人就业研究的时间分布

年度文献数量是判断研究热度的重要指标。据统计,1990—2020年第一个10年间,残疾人就业研究文献发文数量比较平稳且数量较少,年均约4篇;第二个10年间是发文数量开始攀升阶段,年均约24篇;近10年是研究爆发期,年均约115篇。总体来看,年度发文量大致呈上升趋势,2017年是近30年的峰值,2018年有所回落,2019年又出现回升,具体情况见图1(2020年非全年完整统计)。

图1 年度文献分布图

(二)残疾人就业研究的空间分布

1.作者及合作者

图2为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数为1662,连线数为943,密度为0.0007。节点连线稀少,说明作者之间合作相对较少,除少数作者之间有小规模合作外,大多数作者是独立开展研究。居发文量首位的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范莉莉,2012年至今发文12篇,主要讨论残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1]与就业服务[12]。紧随其后的是南开大学博士生梁土坤,2010—2016年共发文11篇,其中7篇是探讨按比例就业。长春大学张洪杰,主要聚焦于残疾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2012—2017)[13];绥化学院周姊毓,研究重点为职业康复(2016—2020)[14];浙江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吕明晓,主要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等(2010—2017)[15],这三位作者的发文量均为8篇。

图2 作者共现图

2.研究机构

图3为研究机构关系图谱,节点数为821,连线数为199,密度为0.0006。节点分布零散,说明跨机构合作较少,多为独立研究。为了整体展示机构研究热度,本研究进一步规范统计口径:一级机构如有名称变更的,统一为现用名;二级机构归并于一级机构。据统计,发文频次排名前10位的机构共有15个,教育机构占14个,其中半数为双一流高校。具体名单依次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74篇,长春大学38篇,绥化学院35篇,天津理工大学24篇,南京大学、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各19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各16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各15篇,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各13篇,甘肃政法学院11篇,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各10篇。

图3 研究机构关系图

三、残疾人就业研究热点分析

(一)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研究热点识别

频次和中介中心度高的关键词一般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内容,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6]。本研究将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热点识别依据。通过表1统计发现,频次和中介中心度位于前10的关键词重叠了9个,分别是“就业服务”“就业促进”“聋生”“就业政策”“职业教育”“创业”“就业问题”“残疾大学生”“影响因素”,这9个高频关键词是热点主题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根据图4可知,“残保金”“残疾人保障法”“按比例就业”“就业权”“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支持”等也是研究者经常涉及的话题。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频率10和中心度0.01)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表(频率10和中心度0.01)

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年份序号关键词频次中心性年份1聋生1100.17200423支持性就业310.0420082就业服务1090.20199524借鉴300.0819953就业问题1030.14199425就业困境270.0220064就业政策1010.17199426特殊教育260.0520005残疾大学生850.14200327视障者250.0319996就业保障820.08199628就业指导250.0120137就业促进780.20200029就业培训230.0520038影响因素760.10200130集中就业230.0120039职业教育690.15199031调查研究220.02199610创业650.15199132政府责任220.03200711按比例就业640.11199433案例研究190.02199112就业权630.09200234职业康复190.04199213残保金620.10199635就业心理170.03200014就业能力490.07200736残疾人保障法170.04199115互联网430.05201037就业歧视160.04200716社会工作430.06200938城镇残疾人140.02200617法律保障420.04200439就业质量130.01200818农村残疾人410.02200440社会排斥120.01200719社会支持390.09199741无障碍环境建设120.02200020社会保障380.07199642智障学生110.04199921用人单位350.08199443就业率110.06199622福利企业340.03199444社会和谐110.012006

(二)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的研究热点辨识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Likelihood Rate,简称LLR) 对关键词进一步聚类,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Q值为0.8407,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值为0.9156,说明聚类结果令人信服。在聚类基础上,选择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选项,导出每个聚类对应的详细信息,简化列表后得到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聚类表,见表2。依据标签词、标识词提示以及研究相应文献内容发现,0—9号聚类可以划分为3个知识群,热点集合知识群C1是残疾人就业政府保障研究,包括0、3、5、6、7、8号6个聚类;热点集合知识群C2是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研究,包括1、4号聚类;热点集合知识群C3为就业相关特殊学校教育,包括2、9号聚类。

图5 关键词聚类图

表2 关键词聚类表

1.残疾人就业政府保障研究

保障残疾人就业,政府是主角,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是关键。热点集合知识群C1主要高频关键词依次包括:“就业服务”“就业问题”“按比例就业”“法律保障”“农村残疾人”“用人单位”“福利企业”“就业培训”“集中就业”“政府责任”“残疾人保障法”“城镇残疾人”“就业质量”等。“就业服务”“就业问题”“按比例就业”“用人单位”“福利企业”“残疾人保障法”出现年份为第一个10年间;“法律保障”“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集中就业”“政府责任”“城镇残疾人”出现于第二个10年间。

残疾人就业政府保障研究6个聚类各有侧重。#0弱势群体:聚焦残疾人就业保障完善。现行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条文过于抽象与笼统,要提高可执行性[17],政府应该承担制定公共政策保护弱势群体和作为用人单位在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的双重责任[18]。#3福利企业:主要讨论就业方式优化和开发。福利企业曾是集中就业主渠道,1996年后进入快速收缩期,1995—2015年由6万家减至1.5万家,转为正常企业或社会企业为就业出路[19]。2005年起,按比例就业逐步成为主渠道[20];2012年后,网络就业创业成为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21]。#5创业教育:重点讨论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2019年有430.1万残疾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加工[22],占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的50.3%。面向农村残疾人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是现实需要[23]。#6就业服务:重点探讨服务体系构建。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外经验对构建国内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有一定启发[24-28]。#7就业培训:主要探讨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服务。现有培训服务项目繁杂不成体系,共享、开放、互补性不够,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质量有待提高[29]。#8聋人:聚焦城镇残疾人就业支持。破解城镇残疾人就业难,“增量”是基本思路[30],“增能”是主要方向[31]。

2.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社会支持是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的必要力量[32]。热点集合知识群C2主要高频关键词依次是:“创业”“社会工作”“调查研究”。根据表1可知,“社会工作”出现在第二个10年间,其余两个词出现在第一个10年间。#1就业促进:主要讨论社会工作对残疾人就业的促进。新时代要走出“就残论残”的局限,要以优势视角探索残疾人就业实践新路径[33]。优势视角是当前社会工作倡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在政府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招募义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34]促进残疾人就业。#4创业服务:重点探讨创业和创业服务。创业是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首先,要提升残疾人创业能力,正视残疾人耐挫力较差、能力偏弱、平台缺乏、氛围不浓等不足[35]。其次,创业培训要同时考虑培训支持者,在家庭支持下制订科学规划更容易获得创业成功[36]。再次,要把握时代机遇,激发潜能,强调创新。互联网对残疾人创业非常有利[37];要重点考虑残疾人潜能和优势,若照抄一般劳动者创业项目,可行性会大打折扣[38];创新是残疾人创业项目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基础[39]。

3.与就业相关的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劣势集聚是残疾人丧失市场竞争议价能力的重要原因[40],特殊教育应成为残疾人就业引擎。热点集合知识群C3主要高频关键词依次为“影响因素”“特殊教育”“就业指导”。据表1可知,“特殊教育”“影响因素”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01年,“就业指导”出现于2013年。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聚类,#2特殊教育学校:重点关注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内容方法及条件保障。职业教育经费不能满足的情况超过七成[41],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与专业水平离需求有很大差距[42];就业指导是薄弱环节[43],教学效果欠佳[44]。#9智障学生:主要分析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个体因素。残疾学生开展就业准备训练是可行和必要的,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更需要就业准备训练[45]。超过半数的残疾学生就业心态比较消极[46],超过四成的残疾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或无目标,超过三成的残疾学生薪酬期待值偏高[47]。

四、残疾人就业研究趋势分析

(一)残疾人就业研究前沿演进

关键词是探测研究前沿的重要载体,高关注度和高发展潜力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48]。根据关键词时间演化图谱(见图6),#1、#2、#4、#6、#7、#8聚类的研究热度持续不减,是本领域的经典话题,既是热点又是前沿。以下分三个阶段梳理研究前沿的发展历程。

图6 关键词时间演化图

第一阶段:研究起步阶段(1990—1999年),主要围绕《残疾人保障法》、下岗再就业(创业)、残疾学生就业等问题开展研究。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颁布,“《残疾人保障法》”成为1991—2007年的高频关键词。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发布后,开始出现“聋哑学校”“残疾学生”“特殊教育”等高频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国企实施减员增效改革,全国出现了下岗潮,“残疾人下岗再就业”“安置工作”“福利企业”“就业服务”“社会支持”等成为研究者讨论热点。由此可见,早期前沿主要以残疾人就业相关时事政策为主。起步阶段的研究较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之后逐步开始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第二阶段:研究拓展阶段(2000—2009年),对残疾人就业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从图6可以看到,本阶段是高频关键词出现最多的一个阶段,突出节点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国际劳工组织”“保健按摩”“就业安置”“就业观”“城市残疾人”“创业教育”“弱势群体”“专业设置”“抽样调查”等。第三阶段:研究深化阶段(2010年至今),呈现出研究目的应用化、对象区域化、内容具体化、方法科学化趋向。表征政府保障研究前沿的关键词有:“新时代”“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积极福利”“改革路径”“创业孵化”“增值税优惠政策”“信息化”等;表征社会支持研究前沿的突出节点是“创业服务”,其他重要关键词有“互联网”“小组工作”“信任环境”“社会投资”“社会组织”等;表征就业相关特殊学校教育研究前沿的突出节点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其他关键词还有“就业课程”“教学策略”“实践平台”等。

(二)残疾人就业研究最新前沿

突现词是指短时间内出现频率突然提高的关键词。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一个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体现为某个时间突现的概念及其内含的潜在问题[49]。CiteSpace软件计算出来的突现词能较好地呈现研究的前沿(见表3)。本研究从两个维度对残疾人就业研究最新前沿进行考量发现,一是突现强度高低体现了话题关注度的强弱。16个高突现强度的关键词中有10个出现于近10年,说明现阶段前沿话题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二是结束年份为2020年的突现词可以视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前沿话题,即残疾人就业研究最新前沿有“互联网”“支持性就业”“视障者”“社会工作”等。

表3 关键词突现分析列表

综上所述,1990—2020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研究从起步逐步走向深化,研究对象覆盖的残疾类型类别越来越广泛。研究内容由早期主要关注时事政策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逐步拓宽到对残疾人就业的基本问题探讨,进而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对残疾人价值补偿和政府公共部门之外的残疾人就业支持力量。研究方法由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越来越强调观察、测量、实验、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总体来看,研究视角有微观化倾向,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价值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1471篇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1990—2020年残疾人就业研究的时空特点、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国内残疾人就业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即研究热度在持续增长。研究者、研究机构分布都比较零散,合作开展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第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就业保障完善、就业方式优化与开发、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服务体系构建、培训服务、城镇残疾人就业支持、社会工作、创业和创业服务、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影响因素等方面。第三,经典话题有就业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创业服务、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聋人等,最新前沿主要是互联网、支持性就业、视障者、社会工作等。纵观近30年来的残疾人就业研究,尽管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长足的拓展和延伸,但是小众化、边缘化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即使是在特殊教育学术界和实践界,残疾人就业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特殊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学生实际需求。

(二)启示

第一,拓展研究者群体,强化机构合作,建构同频共振的话语体系。近30年来,特殊教育机构是残疾人就业研究的主阵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师生、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残疾人就业研究主力军。前者研究成果理论性强,视野宏观,但向工作实践转化略显不足;后者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获得的一手资料研究缺乏系统性,纵深开拓分析和横向推广研究相对较少。从现状来看,残疾人就业研究需要营造情感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形成话语认同。第一步,尽量多地吸纳普通教育工作者参与残疾人就业研究,通过残疾人就业研究,使教育界形成共识:特殊教育不仅是特殊教育人的特殊教育,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教育;尽量多地开展残疾人就业科学化研究,不能只限于描述、观察,而有必要进行实验研究和其他实证性研究[50]。第二步,构建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系统。聚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社会学、法学、建筑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相对成熟的学术共同体,通过机构联盟、研究者合作,跨领域架构起内容体系,如上海残疾人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等倡议建立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联盟”。教育是残疾人就业的引擎,残疾人就业研究和实践应该成为特殊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

第二,提高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提升相关规定的法律地位。从热点集合知识群C1来看,在我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传统残疾人就业领域和岗位受到市场强力挤压,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鼓与呼”,推动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加大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力和威慑力。有法不依,法律就会成为摆设[51]。加快《残疾人保障法》等纲领性要求的配套政策跟进,避免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成为“软法”“宣传资料”。其次,提升残疾人就业相关规定的法律地位。如《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应提高立法层次,《职业教育法》中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从依附走向独立,等等。

第三,逐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支持系统,重视残疾人就业心理辅导。从热点集合知识群C2来看,残疾人就业服务不能过于依赖政府的全能型作用,需要通过机制创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内生动力,建立健全“一元多主”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在这一方面,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当然,不主张“照搬照抄”他国模式。正如朴永馨先生所说,没有任何一个外国可以为解决中国几百万残疾儿童教育准备好现成的“药方”,这个“药方”要由生长和工作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辛勤科研劳动去探索和开出[52]。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亦如此,借鉴只是手段,本土化实践才是根本。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当前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帮助常局限在物资帮扶层面,对于其精神心理层面的帮助较少[53]。个人是最大程度实现残疾人就业梦想的内因。残疾人就业心理品质方面的强化引导和培育,是未来社会支持应该重点拓展的内容。

第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职业教育,遵循成长规律开展生涯教育。从热点集合知识群C3来看,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部分研究成果仍然存在浅层化倾向。职业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能力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54]。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技术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杜绝随意开课、随意教学现象[55];要在真实社会需求和科学职业测评的基础上,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可参考的设计步骤为:工作机会搜寻、个案工作匹配、个案工作设计、辅导员持续支持、辅导员成果考核等[56]。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残疾人就业准备不是短期行为,是每个个体在学习期间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持续行为。被动式、应急式的“注重就业安置和信息提供”的就业指导效果并不明显;主动式、预防式的“关注个体长远生涯发展和生涯满足,将事业、心理、学习三合一”的生涯教育效果更为显著[57]。实践证明,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基石[58],团体辅导效果显著[59]。因此,建议在广泛开展生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提供“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和分层分类的团体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特殊学校教育研究是本领域研究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

第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从研究前沿来看,研究者已经关注到科技进步对残疾人的价值补偿。“互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于残疾人而言,既可能是赋权赋能,也可能是数字“鸿沟”。特殊教育提质工作关键是做好特殊教育师资提质工作。基于人类社会正在快速地由工业社会迈进信息社会的事实,特殊教育必须在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师资的信息化素养。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才能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率,进而才有可能将残疾学生培养成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才有可能帮助残疾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理论无实践则空,实践无理论则盲。未来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和实践探索需要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深化。总之,研究和帮助有条件的残疾人更好地实现就业,进而帮助包括中等及以上学校残疾毕业生在内的残疾人逐步走出长期徘徊的次要劳动力市场,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

猜你喜欢

残疾人聚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我骄傲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