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语境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表现维度研究*
2022-08-31王凤姣张晓芳
易 凌 王凤姣 张晓芳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图书馆学亦必须着重关注中国自身的现实问题,形成中国经验,凝练中国方案,突显中国特色。这要求图书馆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接社会需求,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然而在社会服务方面,图书馆学在学界、业界与社会等不同话语环境中有着迥乎不同的表现。一方面,图书馆学引领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是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与研究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仍受困于理论与实践“脱节论”,专业教育的发展也问题重重,是一门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小”学科。在这些彼此矛盾的论断之下,有必要系统梳理图书馆学的社会认知情况,准确勾勒学科形象,惟其如此,才能打破图书馆学的刻板印象与对其的悖论认识,推进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与创新。
我国学术界已经逐渐开始并拓展学科形象研究,在表演学[2]、教育学[3]、法理学[4]等领域取得了相关成果。不过目前直接探讨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研究并不多,当前相关研究多是间接开展的。如严丽虽然指出“学科形象是学科(专业)的基本定位和学科性质的体现”[5],但并未阐述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具体样貌。其他如刘宇等[6]对学科认同的研究,王子舟等[7]对学科性质的研究,傅荣贤等[8]对学科地位的研究,这些成果基本上是经验总结式的揭示,大多是学界内部的自我感知,基于客观文本数据的社会视角下的他者研究相对缺乏。肖鹏等[9]指出社会事物或议题的功能认同研究“最常见的研究范式是采纳大众媒体报道数据作为对象”,如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民族形象等研究多借重此种范式。因此可以采用质性文本研究方法分析主流媒体的报道,探究社会现实语境中图书馆学的学科形象和表现维度,开辟图书馆学学科形象发展的新道路。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数据源的确定
主流媒体是代表与引导社会舆论倾向的主要媒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包括4类: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国家级新闻媒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媒体;以各大中城市党报、电视台等为代表的城市媒体;以新华网、人民网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10]。综合考虑其权威性、代表性、专业性以及与图书馆学的关联性等情况,本文选择《人民日报》等38家报纸为研究数据源(表1)。
表1 主流媒体数据源
1.2 研究数据的收集
为保证研究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反映图书馆学学科形象,因此选取2000—2020年为研究时间范围。一方面,尽量反映社会现实语境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全貌。另一方面,近20年来各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可获取性较强。通过各报纸门户网站、慧科新闻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等途径,以上述主流报纸为检索来源,以“图书馆学”“图书档案学”“图书情报学”“图书馆情报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检索词,共获得新闻报道1196条。剔除无关内容后,共得到有效报道808条。从当前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作为700余种专业之一[11],图书馆学的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受到的社会关注相对有限,因而目前搜集到的数据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语境中的图书馆学学科形象。
1.3 研究数据的编码
通过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等主要数据源进行开放式编码,根据图书馆学学科特点,逐步爬梳分析报道内容,以学科形象表现维度为基础,总结归纳数据编码表。以此为基础,整体上对38家报纸进行系统性的维度揭示与标引,共编码参考节点979个。此处参考节点指的是报道文章中能够直接反映图书馆学学科形象三级维度的具体语段,每篇报道可以标注多个参考节点,但同一三级维度在同一篇报道中最多标引一次,最终形成图书馆学学科形象表现维度体系(表2)。2000—2020年主流报纸报道中的图书馆学学科形象表现十分广泛,涉及直观印象、学科体系、学术建制、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学人影响六大维度。从一级维度来看,参考节点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学术建制、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维度,可见社会较为关注图书馆学学术建制的建设发展、学科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影响、专业教育的转型创新等方面。
表2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表现维度体系
续表
续表
2 主流媒体图书馆学报道的总体情况
2.1 报道文章的媒体分布
通过分析38家报纸的图书馆学报道文章的数量以及标注的参考节点数量(表3),可以发现标注参考节点数量超过20的媒体有13家,是展现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主要载体。其中《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的报道与参考节点数量均超过30,前二者更是超过100,可见国家顶级主流报纸对图书馆学十分关注。地方主流报纸中,广东《南方日报》的报道与参考节点数量超过50,排第一位,《海南日报》《天津日报》的报道与参考节点数量也都超过了30。38家报纸虽然报道数量有差异,但是全部刊载了图书馆学的报道文章,可见图书馆学学科形象具有较好的表现广度。
表3 报道数量与参考节点数量分布情况
2.2 报道文章的时间变化
主流报纸的图书馆学报道文章的时间变化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态势(图1),并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征,以2009年为分水岭。2000—2008年,整体的报道文章数量与参考节点数量基本在20上下波动,处于缓慢波动上升的状态。2009年主流报纸对于图书馆学的报道较为集中,报道文章数量76,参考节点数量96,是整体调研范围中的极大值。图书馆业界与学界在2009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国家图书馆等成立100周年、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等等,引起主流报纸的较大关注。2010—2020年,整体数量在50上下波动,且变化起伏相对较大。可以发现,2009年是20年来图书馆学社会曝光度最高的一年,但是学界没有及时察觉并把握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乘势推进学科社会形象的正向塑造。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形成与构建较为被动,话语表达权并没有掌握在图书馆学界,而是依赖于媒体的自发报道。
图1 报道数量与参考节点数量时间变化情况
2.3 表现维度的年度演变
从6个维度参考节点数量的年度演变来看,基本符合报道文章的整体变化趋势(图2)。具体来看,A(直观印象)维度整体数量较少,极大值是2012与2015年的3个。这主要由于2012年新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图书馆学所处专业类从“图书档案学类”改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高校招生录取发生较大变化。B(学科体系)、C(学术建制)与D(专业教育)维度的极大值分别是2009年的17个、28个与24个。如前所述,2009年是国家图书馆等成立100周年,而且国家图书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成立,业界、学界对于图书馆学的宣传推广较为有力,吸引主流媒体报道学科发展情况。E(社会实践)维度的极大值是2013年的27个,部分原因是大部分主流报纸转载了新华社“全军首次实行文职人员统一招聘”的新闻,其中包括对“图书档案学”人才的需求。另外,除A(直观印象)维度整体表现较少、F(学人影响)维度仅在2003年缺乏报道外,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其余4个维度每年都有所展现。可见从年度演变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学学科形象表现的全面性较好。
图2 各维度参考节点数量年度演变情况
3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表现维度分析
主流报纸报道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表现维度较为多元,包含直观印象、学科体系、学术建制、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学人影响六大方面。从一级维度参考节点占比来看,主流媒体对于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维度的关注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C(学术建制)、E(社会实践)、D(专业教育)、F(学人影响)、B(学科体系)、A(直观印象)。从二级维度参考节点占比来看,C1(图书馆学学术组织)、D2(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多级层次)、E1(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互促发展)的占比均超过10%,可见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表现直接依赖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学术组织以及图书馆学教育。
3.1 直观印象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直观印象维度是指主流媒体关于图书馆学的直接的价值判断的报道,表现为对图书馆学好坏优劣的直观评判。一方面,在相关报道中图书馆学常被认为是“冷门领域”,研究者需要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潜心钻研”[12]方能有所成就。同时图书馆学也是管理学门类中“相对冷门的学科”[13],是一门“不理想”的专业[14]。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是“严谨的科学”,其文献管理方法在信息时代“尤为重要”[15]。并且“图书馆学作为学科门类也很了不得”[16],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此外,图书馆学也被认为是契合女生“细腻、耐心等特点”的学科,女生在选择本专业时具有“优势”[17]。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直观印象维度虽然表现不多,但存在比较明显的偏差情况。不仅有着学科冷热之分,而且还存在性别偏差。据实而论,一门学科的“热门”与“理想”与否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性别与专业学习之间关联的必然性也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从上述情况来看,图书馆学学科形象在直观印象维度的表现并不理想,亟需打破刻板印象,以推进形成准确、全面的图书馆学社会认知。
3.2 学科体系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学科体系维度是指主流媒体关于图书馆学学科内涵、学科地位、学科关系等的报道,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图书馆学的学科内涵。首先,图书馆学是一门关于“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18]的学科。其次,图书馆学研究向知识信息领域延伸,在“知识信息的搜集、存储、分析、组织、检索、开发与利用”[19]等方面贡献学科价值。再者,图书馆学五定律[20]等核心理论受到社会关注。并且,图书馆学不断拓展学科疆界,将学术领域延伸至“数字空间”[19]。(2)图书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一是图书馆学所在一级学科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1],并一度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科学期刊发表论文“最集中”[22]的学科之一。二是图书馆学专家获得顶级学术头衔,如彭斐章先生获评“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3]。三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视并推动图书馆学发展,设立专门“学科规划评审小组”[24]。(3)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档案学属于同一一级学科。一方面,图书馆学与情报学[25]、档案学[26]在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等方面紧密关联。另一方面,三者组成“图书档案学”[27]或“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8]一级学科,隶属管理学门类之下。(4)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图书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29]、自然科学[30]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形成了“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经济学、读者心理学”[18]等交叉领域。从学科体系维度来看,图书馆学不仅自身内涵丰富,并保持着良好的转型创新趋势,而且与相关学科关联紧密,在科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学术建制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学术建制维度是指主流媒体关于图书馆学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学术成果、学术交流等的报道。(1)图书馆学学术组织。目前全国性的图书馆学学术组织是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成立于1979年[18],大部分省级图书馆学会亦在1979至1981年成立。2000年以后,西藏[31]、海南[32]两省区先后成立图书馆学(协)会。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各地方图书馆学(协)会“积极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33],举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宣传日”[34]等活动,助力“图书馆服务体系改革创新”[35]。(2)图书馆学学术期刊。首先是学术期刊管理的不断发展,如2003年实施“全国党政部门报刊管办分离”,《大学图书情报学刊》[36]就在其中。其次是学术期刊牵头开展各类活动,如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前沿论坛[37]等。再者是《图书馆学研究》[38]等入选“核心期刊”行列,获得各项荣誉。(3)图书馆学学术会议。一方面是图书馆学会组织开展学术会议,如2018年中国图书馆年会设置了“图书馆学教育和全民信息素养”等学术分会场[39]。另一方面高校举办学术会议也备受关注,如《光明日报》对北京大学举办图书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报道[40]。(4)图书馆学学术成果。一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科与实践的发展趋势》[41]等成果不断涌现,展现了学科研究的发展活力。二是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2]等,研究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三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形成了编辑出版图书馆学著作的专业特色[43],充分保障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5)图书馆学学术交流。一方面,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形成深受西方影响[18],是中外学术交流的产物。另一方面,当前中外学术交流日渐深入,正通过共建学术研究机构等方式推进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44]。并且,图书馆学已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45]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图书馆学已经具有较为完备的学术建制,其学科形象亦渐趋丰满。
3.4 专业教育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专业教育维度是指主流媒体关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历史、层次体系、专业建设、教学方向等的报道。(1)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一般认为,“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起始于20世纪初”[18],现代图书馆学教育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46]。当前专业教育备受社会重视,譬如在国家图书馆建馆90周年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等学校的图书馆专业”[47]。转型创新则是专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要求,譬如浙江大学曾把图书馆学、档案学整合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48]。(2)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多级层次。目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主要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层次,并涉及博士后工作站、专科教育、职业培训等不同方面,相关报道集中于学位点的调整,如2002年新增河北经贸大学等5个本科专业点[49]。(3)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建设成就。首先是教学单位的升级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04年成立全国首个信息资源管理学院[50]。其次是学科建设、学科评估方面的表现,如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51]。再者是图书馆学成为高校的优势学科或重点建设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作为“高峰”建设学科[52],冲击世界一流水平。(4)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向。一方面,复旦大学[53]等的图情专业着力培养古籍整理与保护人才,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54]、计算机技术[55]等教学方向在专业教育中呼声高涨。从专业教育维度来看,图书馆学具有深厚、系统的专业教育支撑,表现出非常成熟的学科形象。而且无论是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还是成为部分顶尖高校的王牌专业,都彰显出图书馆学大有可为的学科价值。
3.5 社会实践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社会实践维度是指主流媒体关于图书馆学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的报道,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互促发展。首先,图书馆学是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基础,譬如杭州图书馆曾邀请图书馆学专家评估其“社会经济价值”[56]。其次,图书馆学是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基础,如美国的专业馆员必须具有“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硕士学位”[57]。并且,非图书馆学专业的图书馆员“缺乏职业认同感”[58],不利于职业发展。再者,图书馆是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力量,如国家图书馆专门建设有“图书馆学资源库”[59]。另外,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区域“图书馆学发展研究协调协作中心”[60]。(2)图书馆学与相关事业的关联。一是图书馆学与情报、档案事业紧密相关,能为档案工作[61]、社科信息服务工作[62]提供知识基础。二是图书馆学与文化产业[63]、出版事业[64]、文博事业[65]等社会文化事业息息相关。三是图书馆学与信息网络社会关联密切,需要“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培养专业人才”[66]。四是图书馆学是事业单位人才建设涉及的主要学科之一,如地方文化人才工程的建设[67]、文化部门基层公务员[68]等都需要图书馆学人才。(3)图书馆学就业形势。一方面,社会对于图书馆学的职业需求存在矛盾情况,社区图书馆[69]、县级图书馆[70]等普遍缺乏专业馆员的情况,与图书馆学专业“就业趋于饱和”[71]“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72]等情况并存。另一方面,图书馆学毕业生“不愿意来县图书馆工作”[73]、在图书馆工作感到“泄气”[74]等情况,与图书馆学毕业生主动在小学图书馆就业[75]等情况并存。再者是,图书馆学职业需求并不仅仅面向图书馆,军队等相关单位同样需要图书馆学人才[76]。从社会实践维度来看,图书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图书馆事业密不可分,同时面向社会文化事业、信息事业逐渐扩展学科影响、输出专业人才。可见图书馆学学科形象并非表现为单纯的书斋式学问,而是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
3.6 学人影响维度
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学人影响维度是指主流媒体以图书馆学人为中心的相关报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图书馆学人的历史记忆。一方面,后人对图书馆学前辈学者的纪念与缅怀屡见报端,如《光明日报》曾登载关于韦棣华[77]等图书馆学人的纪念文章。另一方面,图书馆学学者们撰写的文化回忆性文章亦常被登载,如来新夏先生对知己已逝的人生感叹[78]等等,塑造了立体的图书馆学人文化形象。(2)图书馆学人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图书馆学人经常直接参与图书馆活动与建设,譬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教授谭祥金与赵燕群等参加从化图书馆云所分馆开馆仪式[79]等等,体现出图书馆学界与业界紧密的互动关联。此外,图书馆学人也积极参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活动,譬如图书馆学留学生徐文晖发声维护祖国统一[80]等等,呈现出图书馆学人多元的社会形象,使图书馆学学科形象也表现得更加饱满与真实。(3)社会各界人士与图书馆学的关联。首先是梁启超[81]等近代文化名人对图书馆学的倡导、推广与研究。其次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82]等当代社会名人具有图书馆学背景,侧面体现出图书馆学的价值。再者是博物馆学家陈燮君[83]、农史学家梁家勉[84]、经济学家于光远[85]等其他学科专家研究图书馆学的事迹受到关注,展现出图书馆学对其他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从学人影响维度来看,图书馆学人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十分广泛,从而亦体现出图书馆学的影响力与表现度。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形成与表现必然依赖于图书馆学人,图书馆学人在本学科领域与相关领域的探索、在图书馆事业与相关事业的贡献,都将成为丰富学科形象的重要助力。
4 结语
通过对于主流媒体图书馆学报道的质性文本内容分析,可以勾勒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基本样貌:系统的学科体系、完善的学术建制、成熟的专业教育,同时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图书馆学人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同时在直观印象维度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本文是对主流媒体语境中图书馆学学科形象的实然揭示,而从应然角度来看,学科价值是学科形象构建的基础,社会实践是学科形象塑造的根本,学科话语则是学科形象表现的支撑。一来,以求知、求实、求善为核心的图书馆学价值并未在当前学科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二来,图书馆学追求的理想状态与图书馆事业的现实情况之间的隔膜甚至割裂对学科形象塑造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学科形象正被较为严重的负面刻板印象困扰,冷门、偏僻、认可度不高、可见度不够等消极话语在消解、侵蚀着学科形象。学科形象的构建与发展是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首先,图书馆学界要继续通过主流媒体等权威渠道主动发声,塑造图书馆学学科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凝聚学科发展的向心力。其次,应当从求知、求实、求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完善世界的高度凸显图书馆学的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推进图书馆学报道的深度与广度。再者,要注意图书馆学的学科话语与人民群众的社会话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只有使用社会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话语方式,才能使公众深入了解图书馆学真实的发展情况,切实增强学科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