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2022-08-31魏大威敦文杰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字

魏大威 谢 强 张 炜 敦文杰

1 数字图书馆体系化建设的成就

在国家信息化的浪潮中,图书馆界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领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的转变。

国家图书馆是国内最早研究并实践数字图书馆的机构之一,由国家图书馆承担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经过20余年的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和实践成果。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国家图书馆在机房面积、互联网接入带宽、馆区信息点接入能力、数据总存储容量、数字资源建设和保有量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统一用户系统、唯一标识符系统、资源灾备保存系统、文献数字化系统、版权管理系统、文津搜索系统、数字资源发布与服务系统等一系列技术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国家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满足了用户资源获取和使用需求,加速了国家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复合型图书馆的转型。

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国家图书馆充分发挥在全国图书馆界的引领带动作用,自2011年起推动并牵头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下文简称“推广工程”),将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实现全国复用,形成了行业发展变革。10余年来,在国家图书馆统筹和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全力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全国上下联动、逐级保障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良好态势,在全国省市县三级共3000多家图书馆开展了推广工程建设,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广工程实施以来,制定了汉字处理、资源组织、唯一标识符等三十余项标准规范,并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落地应用。带动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建设资源总量达2.4万TB,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共建了一大批满足公众阅读需求的优秀数字资源库群,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推广工程向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共享了超过140TB的普适性数字资源,通过“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提升活动”,将一批总量为4TB的特色优秀数字资源面向全国基层图书馆开放,各级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在推广工程带动下,各地图书馆网络设备、存储空间等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提升,全国各级图书馆超过1000个数字图书馆业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各地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奠定了信息化基础。推广工程还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开展面向个人、家庭、机构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截至2021年底,统一用户系统注册用户数达1987万,各类资源使用人数和服务推广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1.3亿人次,全国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知晓度和满意度不断攀升。此外,推广工程还逐步完善核心人才队伍和人才的分类定向培养机制,在推广工程建设期间培训总人数近77万,各地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兼备的高素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队伍。

在国家图书馆牵头积极开展全国性数字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同时,国内也涌现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和领域化的数字化、信息化项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项目等,这些都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事业发展的范例。在教育部领导下,CALIS项目于1998年11月启动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四大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31个省级中心、五大共享域中心、两个外设中心,覆盖超过1800家高校图书馆,以云服务平台、联机编目体系、文献发现与获取体系等为主干,以各省级共建共享数字图书馆平台、高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为节点,共享元数据3.4亿条,其中联合目录书目数据8000万条,年度下载均量1000万条(次)[1],创造了显著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CADAL项目作为教育部“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2年9月启动建设,截至2020年底,各类数字文献入库总量为2.83万册(件),在线发布2.67万册(件)[2],年度门户访问总量达到1060.96万次,共建单位包括全球124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机构达到757家。NSTL项目于2000年6月成立,旨在构建数字时代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战略保障服务体系,面向全国提供公益或普惠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主要收集国内外期刊、会议录、科技报告、丛书、工具书、学位论文等科技文献,目前开通各类数据库127种,涵盖网络版外文现刊2万种以上,回溯期刊3000余种,每年提供外文电子资源使用量超过6000万篇,提供基于印本文献的服务120多万篇[3]。

2 数字图书馆体系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持续推动下,各地各领域图书馆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和要求,自我革新、精诚合作,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的同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设经验。

2.1 国家层面统筹是拉动全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图书馆体系化建设是一个庞大、有机、系统、长期的工程,由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图书馆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做到根据建设目标、措施和实施步骤合理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国家级项目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全国层面共同建设、共同攻关和行业协同,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达到快速突破。

2.2 标准化建设是推动行业科学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标准先行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有序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规范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科学的整合、精简、统一、分解、组合、匹配等标准化手段,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基础上对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先后制定了涵盖数字资源的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资源组织管理、数字资源服务、长期保存等内容的几十项标准,切实保障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性,保证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了阻碍资源共享的壁垒。数字图书馆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也为图书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2.3 先进技术应用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实施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下,不同领域的图书馆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提高了图书馆业务中各生产环节的生产力。特别是针对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发,实现了数字资源加工、管理、组织、存储、访问、服务等应用领域的创新和跨越式增长。先进技术的应用与转化不仅对加快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更为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规范化标准体系和成熟的实践经验。

2.4 开放合作共识是实现行业共同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建设了跨行业、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通过开放系统接口、资源联建、大规模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式,突破了馆与馆之间的界限,同时开展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了多方面的合作模式,实现了行业整体提升和发展。

3 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趋势

二十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业界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数字业务占比大幅提升,网络和新媒体服务手段愈加丰富,全国各级数字图书馆协作体系已经形成,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从40%增长到70.4%,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从7.9亿增长到16亿,信息化环境得到快速优化和日益完善。图书馆行业也凭借信息技术的助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藏量逐年上涨,“十三五”时期增加近一倍,突破1亿册(见图1),电子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图1 “十三五”期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藏量

全国公共图书馆纷纷搭建功能丰富且灵活的网站,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访问量稳步增长(见图2)。在创新驱动下,各级图书馆通过自媒体平台实现数字阅读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4月,在喜马拉雅平台注册的公共图书馆超过100多家,开通抖音号视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达到89家,其中副省级以上32家。多家图书馆还通过互联网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等平台向民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全国38家省级图书馆(含少儿馆)已全部开通微信公众号,其中使用小程序的有35家,拥有两个及以上公众号(含订阅号和服务号)的有13家。依托自媒体平台开展文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常规业态,新媒体服务也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体验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移动化、新媒体趋势明显。

图2 “十三五”期间全国公共图书馆网站访问情况

与此同时,一些图书馆还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和业务管理等领域的智慧化转型创新,在文献自动采编、智能书库和智慧场馆、知识组织和新型媒体资源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先行试验,有效提升了业务管理运行效率和文化服务效益。如国家图书馆采用5G+VR技术,集成8K全景视频拍摄、影视级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手段,全方位沉浸式展示国宝典籍《永乐大典》。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了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作业量日均产能达到省馆需求量的150%。贵州省图书馆(北馆)的智能书库设计存量为300万册,能够满足未来20年的图书保存和借阅需要。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无感借阅和个性化文献资源推送。杭州开展大杭州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构建了集“文澜在线”全媒体多终端、微服务、绿色智能楼宇、虚拟空间为一体的智慧社区文化服务和知识学习平台。上海图书馆建设的家谱知识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相关概念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概念的精确查询,提供多维分面浏览。

随着全国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其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如:绝大部分数字资源来自于纸本文献数字化和商购数据库,资源同质化严重,内容和服务趋同,数据信息的发现能力和资源知识组织水平有待提升;服务能力与新环境下用户知识信息需求匹配度较低,资源推送的个性化和精确化程度亟需提高,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益还需进一步完善;全国范围内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机构间的资源需求和供给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我们身处数字革命的全新时代,行业的迭代升级正在全面加速,行业环境不断优化,新业态层出不穷,服务模式不断演进。数字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各项活动,因此,围绕文化强国目标和任务,作为在社会知识传播与信息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书馆,向智慧化转型的需求和趋势日益凸显。在国家的积极布局和推动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改善“文化民生”的切实举措,必将为促进社会发展、更好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以及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4 智慧图书馆的相关观点

4.1 智慧图书馆的描述及内涵

学界和业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内涵、特征、体系等的探索方兴未艾,对智慧图书馆的描述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吴建中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改变以信息储存为主导的管理思维,让信息产生增值效益,应通过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和行之有效的行动方案推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并重点关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4]。王世伟认为应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方位上审视智慧图书馆,深入研究并探索智慧图书馆的理论智慧、技术智慧、实践智慧和制度智慧,开辟互联、高效、便捷的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境界[5]。胡娟和柯平认为应该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技术、系统、管理、文化五个维度构建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理论体系[6]。段美珍等认为智慧图书馆应该是通过人机交互的耦合方式致力于实现知识服务的高级图书馆形态,智慧图书馆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态系统[7]。吴慰慈和董焱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将智慧图书馆描述为智慧时代社会信息、知识、数据的记忆与扩散装置[8]。

在借鉴和参考了大量前期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描述概括为:智慧图书馆是依托高速传输、安全存储、大数据分析、智能计算、虚拟仿真、智能传感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贯通图书馆知识内容采集保存、组织加工、整合发布与传播服务等全流程的智能综合管理中心,融合并重构线上线下资源和服务,从而构建为用户提供全时智慧服务的图书馆新形态。通过对智慧图书馆描述的解析,其内涵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1)智慧图书馆通过万物互联实现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深度融合。万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引领着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走向深度融合,通过更加合理、人性化的创新,实现智慧图书馆中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感知、互联互通,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及效果,使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具人性化。

(2)智慧图书馆带来全新的资源创造方式。万物互联环境下,资源的产生将脱离传统的单一由图书馆策划、收集素材并进行加工的机制,变为图书馆专业化内容建设(PGC)、用户自建内容(UGC)、AI技术辅助内容生产和AI单独创作内容四种模式并存,这将极大地扩展和丰富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来源、数量和质量,从而为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提供充足的资源储备。

(3)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在万物互联基础上,智慧图书馆将融合全面感知和深度感知,围绕应用场景、业务需求和管理需求,基于区块链技术、虚拟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等,构建多维的智慧图书馆生态管理体系。

(4)智慧图书馆是全时全域图书馆。以全时发展视角来看,智慧图书馆是沉浸感强、低延迟、多元化、随地可用的。以全域需求视角来看,智慧图书馆不仅存在于线上,也存在于线下,未来线上与线下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无缝融合,有机连通。根据对智慧图书馆进行具体解读,本文认为智慧图书馆目前应该包括四个象限、线上与线下两个层面(见图3)。

图3 对智慧图书馆的解读

(5)线上技术深度贯通。智慧图书馆是各项关键技术和服务的聚合。在多元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图书馆通过一系列“连点成线”操作,将高速无线通信网络、云计算、区块链、虚拟引擎、VR/AR/XR/MR、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主动安全等创新技术以及下一代硬件统一聚合在智慧图书馆概念下,构建面向不同目标群体的多元化技术应用场景,实现技术层面的不断融合和变革。

(6)线下服务空间无边界化。智慧图书馆的线下服务空间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以数字化形式消除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边界和隔阂。线下空间将利用高效的绿色能源,借助超高速通信网路和下一代算力,提供基于3D的虚拟办公解决方案和社交平台,通过多感官设备为用户提供具备综合感知能力的环境,并通过开放海量内容资源为场景应用赋能。

(7)线下管理转型赋能。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和业务管理也面临着赋能和再造的需要,通过采访流程再造、编目智能化、书库管理模式革新、服务流程重组和借阅创新等对采、编、典、流进行重新赋能,构建图书馆行业新业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力和丰富手段,准确识别和应对新时代对图书馆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从线上线下分离转为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环节管控转为更加注重协同,从而构建智慧化的全流程、全方位的基础业务管理体制。

(8)线上资源深度管理。图书馆更多的资源、服务和管理持续数字化,海量的数字资源被持续创造、交易和消费,人力资源、文献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是线上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线上资源深度管理,不仅可以强化现有资源的科学化组织、知识化呈现与语义化检索,还将提供跨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服务。因此,应利用知识组织、知识图谱、知识挖掘、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服务内容的细粒度化、全媒体化和语义化。在智慧业态下,不仅图书馆作为主体以专业的视角提供资源内容加工,用户也将成为内容的创建者和创造者,贡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而融合并存共同构成内容生产的主体。

4.2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资源的知识化。智慧图书馆将抓住智能技术发展规律和战略机遇,以数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战略价值为核心,有效协调智慧图书馆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环节,借助大规模智能图谱、知识组织、知识仓储以及关联信息挖掘等手段,深入挖掘数字资源内容的关联关系模型,形成领域语义网络图,以实现智慧图书馆所包含的各类虚实数据对象间关联信息的有效组织与存储。为海量数据环境下消除语义歧义、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情境动态信息需求提供支撑,实现激活资源存量、挖掘资源增量,通过灵活组合实现资源多样化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智慧化管理和共享。

二是服务的泛在化。智慧图书馆将通过服务制度的创新,以智慧化的服务模式、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手段,实现泛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服务传播途径多元化、服务利用在线化、互动交流技术化和智能化。对于全时全域的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来说,线下实体图书馆与线上图书馆的边界将被彻底模糊化,虚拟图书馆和现实图书馆的边界将被打破,智慧化背景下,图书馆会将空间、资源、设施、服务等数据与用户的需求和个体行为等数据进行实时匹配分析,针对各类学习阅读场景量身定制智慧化解决方案,提供无感随行的便捷支持与服务。同时,还将结合扩展现实、多维影像高清晰摄录等现代技术,丰富知识服务内涵,帮助用户打破时空界限获得沉浸式的全景阅读学习体验。

三是支撑的云端化。智慧图书馆将把基础设施深度融合于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管理之中,其智能化的方式更将兼备安全、快速、简单、易用、专业的特点。使用云平台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实体馆藏和物理设施向数字空间映射和延伸的必然趋势,云平台能够实现资源数据的全面整合优化和智慧化应用,使数据处理更加高效、便利和安全。硬件设施的概念将逐步淡化,设备和业务系统将向云端迁移,使分散的硬软件资源得到更好集成,实现各个独立系统的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与互联互动。以智慧图书馆云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一批一体化、智能化的服务和管控系统将在云端根据需要实现按需分配,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

四是管理的智慧化。智慧图书馆在管理上将依托泛在化服务环境和智能感知技术,实现与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服务的实时有效对接。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云平台的支撑,实现新媒体服务系统矩阵和网站群联合服务;通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实现自助服务的全域化应用;运用物联网、数字孪生、3D建模、扩展现实等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智慧感知空间,实现图书馆建筑、资源、服务等要素的虚实结合,形成馆与馆、人与人、数据与数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多向网状关联,让用户能够在复杂多样的服务中实现快速自由关联和切换,从而保证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源和服务。

五是行业的融合化。智慧图书馆将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业界和跨界的融合发展,将更多的知识服务机构接入进来,从而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智慧图书馆通过数字转型和驱动,积极与外界进行感知和交流,塑造可持续的公共文化生态发展环境。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多维融合知识服务的供给方式,培育融合发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和新业态。通过推动新型知识服务生态的全域集成与智慧化提升,形成对智慧城市发展、公众阅读与终身学习、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变革、国家立法决策及现代化治理等的智慧化服务支撑。支持多样态知识消费模式的一站融通与供需对接,使公益性、非营利性、商业性相结合的新型知识服务业态得到可持续发展。

5 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建设

“十四五”开局之际,基于智慧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图书馆提出了开展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实践的工作思路,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图书馆事业探索新发展寻求新突破。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总体架构归纳为1+3+N。其中,“1”指智慧图书馆的云基础设施;“3”是指搭载其上的全国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全网知识内容集成仓储和多维融合知识服务平台;“N”是指在全国各级图书馆及基层服务点普遍建立实体智慧服务空间。

5.1 以混合云架构打造智慧图书馆云基础设施

在探索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基于新的混合云基础架构来实现各种云技术的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落地,无疑可以很好地增强多云管理、云网协同、安全管理和云原生四个维度的强大能力,这些关键能力将决定应用的部署位置、交互模式和协同效率,进而对智慧图书馆的业务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国家图书馆正在开展私有云的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私有云从底层向上主要由基础架构、资源管理、服务交付和用户的接入与管理等四部分组成。基础架构层通过虚拟化形成一个云的基础架构,包括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以基础架构做支撑把各种资源做成弹性的资源池。资源管理层实现对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的业务对资源进行重要性分级。服务交付层将资源打造成服务,通过对资源的组织实现服务按需编排与交付。用户的接入与管理层是云平台的门户,直接与用户发生交互。除了私有云之外,智慧图书馆还将基于公有云支持面向社会公众和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服务。

5.2 以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基础业务赋能

在新的信息化变革趋势下,必须转变图书馆发展思维理念,推动图书馆建设体系、管理机制和业务范式向智慧化转型,使传统业务在智慧图书馆阶段实现进化和再造。智慧采编、智能书库、智慧流通、无感借阅、人机协同场馆管理、智慧财务等将被全面规划。智慧图书馆将广泛应用下一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大幅提升图书馆公共空间的信息传输效率,重组采编等工作流程,在大量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传统人工作业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在馆区实现多重身份的无感验证,与馆内的智能书架、智能座位、行为检测器、门禁闸机完成全息互联。智能立体书库将与智能分拣机器人和物联网结合,以全智能化操作实现文献保存、共享、调配以及数据管理服务,彻底改变传统书架式藏书占地多、流通率低的状况,激活海量藏书资源。完善图书馆的智慧财务管理体系,打造敏捷、灵活、高效的财务运行模式,激发财务数据价值、扩展财务赋能业务的职能。智慧图书馆还将利用物联网、传感网络、建筑信息模型、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整合分析智慧化知识服务运营环境的各项关键要素,从而智能响应图书馆各类业务需求。

5.3 以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实现数字资源管理

数据资源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是图书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图书馆智慧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什么高度上理解和管理资源数据。数字资源将是未来行业的核心资产,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多年来图书馆行业累积了大量的数字资源,这些基础数字资源到智慧图书馆阶段将演变为知识资源,无论从图书馆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实际需求来看,还是从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来看,对数字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都具有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智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资产化战略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处理、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加工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作为智慧图书馆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就是基于数字资源资产化这一理念建设的,通过建立基于公共图书馆系统和其他知识生产服务机构的区块链体系,将数字资源通过数据平台存证为数据资产,建立数据资产的确权管理,实现对数字资源内容的保护,从而解决数字资源共享与流通的根本问题。

5.4 以多维融合知识平台形成知识服务汇聚门户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文化内容的表现形态、传承方式和传播范围,智慧图书馆将实现多元提供、多域贯通、多媒体融合的知识服务供给。运用资源语言处理、模式识别、语义网、智能算法、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资源内容的深度挖掘、数据关联和价值提炼,形成多维融合知识平台为知识组织和智慧服务提供支持。科技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长期沉睡在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等文化素材能够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重新焕发生机,使公众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体验。而隐私计算则推动用户数据共享和利用,在数据分级保护和主动安全基础上,实现对用户的精确画像,提高跨行业、个性化、智慧化服务能力。

5.5 以线下智慧空间打造用户身边的智慧场景

智慧图书馆的线下智慧空间的建设将以跨虚实交互、沉浸式体验以及多维互联为代表,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性发展。超高速网络的高同步低延时,将为用户获得实时、流畅的服务体验。基于融媒体、虚拟现实、综合感知的多元化应用与服务场景,提供智慧解决方案和学习社交平台,智慧背景下的线下智能空间将把图书馆打造成集信息检索、知识学习、交流互动、文化娱乐的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社区和创客创新空间,跨虚实交互、智能感知、多维感触的专业化媒体视听空间,满足公众高品质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线下智慧空间将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普遍采用绿色节能设施,优化设备和技术建构,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测和调整。推动线下智慧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文化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广泛互联和积极互动,建立泛在化的公共文化生态社区,促进文化的均等化发展,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 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产物,在泛在互联、高效协同、精准管控和创新应用实践的推进中,要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依然有很多技术环节需要探索和研发,这将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同时,对智慧图书馆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演进,从长远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保证智慧图书馆建设方向和战略规划与公共文化服务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相统一的前提下,各地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方式灵活的差异化建设是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数字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智慧派
数字变变变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