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交流性的民宿设计研究

2022-08-31韩奇娜HanQin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7期
关键词:次序后院郭沫若

韩奇娜 Han Qina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古人云:“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人类自出现至今,都不能摒弃“聚居”这一生活习性,“聚”即产生交流,交流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进步发展的基础,交流使人类互相了解,共同进步。正如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列昂捷夫(Alexei Nikolaevich Leontyev)所说:“在一般情况下,人同他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关系总是通过他同人的关系和同社会的关系间接地表现出来的。”[1]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交流尤其是公共交流越来越重视。民宿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旅居形式,其本身的交流性在商业形式的居住空间中是较为突出的。

1 设计理论与研究背景

1.1 交流性在民宿建筑空间中的独特意义

世界各地民宿的兴起,因环境与文化生活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民宿最早源自二战之后的英国,是家庭式旅馆,只负责提供住宿和早餐。之后慢慢传入美国、法国,随后又逐渐兴起于日本[2]。作为游客的住所选择,民宿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家庭住宅与宾馆之间的建筑形式。与传统酒店不同,民宿能让人沉浸在当地的风情氛围中,感受民宿主人的亲切招待,体验别样的生活形式,且更加注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舒适心理感受[3]。我国民宿兴起于乡村,属于小型化、私人化、单一化模式,一般由当地村民所建立,如农家乐,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完全随个人喜好,不一定带有当地的文化风格特色[4]。

民宿的特征有三点:一是民宿主人与客人存在互动交流;二是客人之间存在互动交流;三是客人与环境存在互动交流。与一般酒店不同的是,民宿是面向公众开放且能够给予客人充满家庭般熟悉安全感的场所。“家”的温馨体验是民宿场所的本质。民宿与人的行为活动、生活密切相关,它为人们提供相互交流的特定环境。特色民宿除了能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之外,还能形成特定的主题,如以禅茶文化的“禅”为设计主题的杭州林雨堂吉祥苑民宿。因此,交流性在民宿公共建筑空间中具有独特意义,若要使设计体现出恰如其分的交流性,就必须充分了解民宿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交流机制。

1.2 民宿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交流机制

交流是通过沟通交谈使信息流动的过程。机制的概念产自于工业经济时代。机制(Mechanism),本义是机器的结构或构造(The arrangement and action which parts have in a whole),后来扩展为自然现象的某些规律等。从机制概念的本质上来说,它不等同于结构构造、功能属性以及规律的概念,而是有着潜在的本质核心的逻辑相关联的概念性综合体[5]。简单讲,机制是一种法则,这种法则不仅对客观性的事物或者现象的发生与进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是客观性的事物或者现象的发生与进展所遵循的机理与制式。用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机制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相整合、相联系的整体性的有机法则,由构成客观性的事物或者现象的各要素组合而成,这个法则贯穿在整个系统之中[6]。

在民宿公共建筑空间的交流机制中,交流活动对空间的要求条件有尺度、形式、次序与位置。讨论建筑空间,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尺度,尺度是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古人很早就有了尺度的概念,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古希腊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提出的“黄金分割”比例,恰当的比例在形式美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7],这一理论被设计师们广泛沿用,将其作为一般比例设定的指导原则。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是机械美学的奠基人,其设计理念强调以数学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正因为柯布西耶强调科学性和理性,所以他在比例和尺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模度”概念。柯布西耶以人体比例与环境融合在一起为目的,将人体尺度作为比例基础,演变出了模数制,令建筑空间更具人情味,体现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本质。“世间万物只要是客观存在于世的,形式都是伴随其左右的因素。形式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事物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8]总的来说,事物的产生、演变甚至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互动都是通过形式发生的[9]。

形式有三种内涵,这三种内涵可以概括为表象的、深层次的以及与人的相互作用[10]。其中,与人的相互作用是指对于事物表现出来的外形使人对其产生自身的认识。对于一个建筑空间而言,形式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组成的,如空间被限定所采取的方式、空间中元素的集结以及人是如何看待空间的等。《英汉辞海》中对次序的释义为:“根据一些特定的规则或者规律运行的制度;对事物进行规律性的安排或整体布局以达到和谐的目的”。事物本身具有许多的要素,各要素均受次序的影响,诸如存在方式、结构形式与组织等,次序使事物的发展与布局更具规律性[11]。次序在交流活动空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次序指的是不同静态空间的排列顺序和静态空间上的动线状态,它决定了移动位置的先后顺序。建筑空间中按照次序来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为交流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交流活动对空间的要求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中,位置是不可忽视的。其中交流活动的发起者是人,要想进行交流活动,首先要保证人对这一空间的可达性。对于能进行交流活动的空间而言,所处的位置必须满足人们能潜意识地聚集于此。空间位置具有诱发人们聚集的特性,即与周围各个空间关联性要强,可达性要高。

本文所研究的是民宿公共建筑空间中的交流机制,即影响交流活动发生的一系列诱发因素与基本因素是如何来满足交流行为的,以及如何将整个空间秩序串联在一起,以更好为交流活动提供服务的特定规律。人只要生活在空间中,就会产生交流行为。交流行为可能依附在任何活动发生之间,那么对于交流行为来说,空间就是其发生的地点。空间按照人的需求[12]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静态空间、动线空间与复合多功能空间。静态空间是指具有专属功能的空间,它的空间属性为静态;动线空间也是指具有专属功能的空间,它的核心功能是交通功能;除了具有明确功能属性的静态空间与动线空间外,其余的空间均属于复合多功能空间。它的功能属性不明显,任何活动都可能在其中发生,它的核心功能随时会变。静态空间与动线空间具有专属功能,其交流行为可以不以核心来看待,但是很多没有特定功能的随时处于变化之中的空间(即复合多功能空间),交流行为就可能随时成为其核心功能。在本文中,公共交流空间就是复合多功能空间,因而为此空间进行设计时就要考虑交流机制的因素,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布局、位置、次序、尺度与形式。文章接下来将以郭沫若故居民宿公共交流空间改造为例进一步阐述各因素的含义及运作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案例来归纳原则,案例只是媒介[13]。

2 从北京四合院民居到民宿建筑空间的转变

之所以将郭沫若故居改造成民宿,最根本的原因是民宿本身的交流性大于其他任何商业形式的居住空间。其次,民宿从性质上来说是商业性的,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的气息,与传统北京四合院形成了“新旧”对比。最后,从本质上看,民宿也是居住空间,与传统北京四合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对民宿的了解以及对郭沫若故居场地的调研,笔者对民宿的设计分别从空间布局、空间次序、空间位置、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尺度进行考量。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整个建筑空间的交流机制而言,静态、动线与复合多功能空间三者缺一不可,它们都起到了自身的功能连接作用,此次改造主要对复合多功能空间与动线空间进行深入设计,对静态空间只进行空间布局定位而不进行内部设计。

2.1 空间布局

郭沫若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此宅的占地面积很大,但是建筑数量却不多。此次调研,研究了最核心的位置,即郭沫若一家主要居住的院落。故居大门坐西朝东,一进大门便看到两座小山,进门右拐一条小径直通坐北朝南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是一座二进四合院,由正房、东西厢房及一排后罩房组成。正房、垂花门与东西厢房之间通过抄手游廊相互连接,后罩房与正房、耳房由全封闭的回廊相连接并围合成了后院。前院中正房为郭沫若老先生的客厅和办公室,西耳房为衣帽间,东耳房为郭先生的卧室及卫生间,现这些区域都按原状进行保存展出。西厢房原为存放手稿与藏书的书库,东厢房原为厨房与餐厅,现东西厢房为专题陈列室,将郭先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成就进行对应的专题介绍。后罩房分三部分,中间称为“妈妈屋”,为于立群练习书法起居的空间,平常郭沫若先生也会与其一起在此研习书画,现按原状保存展出。左右两侧原为于立群与子女的起居室,现为专题陈列室(图1右)。

图1 郭沫若故居民宿改造前后空间布局示意图

从整体布局可以看出,静态空间的分布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从礼制来说,北房为上,东房次之,随后是西房,最后是南房。从采光来讲,北房采光最好,随后是西房,其次是东房,最后是南房。采光是民宿静态空间分布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根据这一依据,对空间进行布局。北房与后罩房采光最佳,故正房中原郭沫若先生的客厅、办公室以及卧室改造为客房三间。西耳房的衣帽间以及东耳房的卫生间打通变为连接前后院的通道,衣帽间旁的储存室改为水吧。后罩房的妈妈屋以及左右两侧的起居室改造为客房三间。西厢房采光次之,因此,西厢房为主人起居室。东厢房为郭沫若生前事迹及书稿陈列室,使得居住在此的客人感受到四合院本身的气息以及增加民宿设计的主题性,同时也为客人们设置了一个话题碰撞区(图1左)。

2.2 空间次序

研究建筑空间中的空间次序,即研究各个静态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是基于行为研究的。因此,首先要从郭沫若故居中的人群行为与空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通过采访搜集资料,确定了郭沫若故居中的适用人群,将之分为三类,分别为郭沫若、于立群及子女、杂佣们,并将其全部活动次序进行标示(图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为了自身的需求在与空间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有经过的空间都有可能发生交流行为,次序为人们进行交流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图2 郭沫若故居次序、位置及民宿改造后核心区域示意图

因此,此次民宿设计首先要从建筑空间中的人群行为与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民宿居住者在建筑空间中的行为主要有四点:一为放松心情;二为聊天交友、分享旅游点点滴滴;三为聚餐;四为其他共同活动。通过对郭沫若故居建筑空间中交流机制的次序分析,确定了民宿设计中次序层面的设计意图。

2.3 空间位置

关于郭沫若故居中交流活动对交流空间位置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将郭沫若故居中所有可能出现的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动态路线都画了出来并叠加在一起,其中包括各个静态空间的联系以及到达彼此所有的路线(图2左下图)。通过分析可知,其中各个路线交叉最集中的地方便是最有可能进行交流活动的位置。其次,从窗户及门的开口方向入手分析郭沫若故居中对于交流空间位置的选定进而指导民宿改造。根据图中郭沫若故居门窗开口情况显示(图3),前院中正房与东西厢房三面的窗户、门以及南侧的抄手游廊、大门四面围合,后院中南北两侧房屋的门窗以及东西两侧的暖廊相围合。对于围合程度来说,后院大于前院,因此后院成为交流空间的核心区域。但是由于在静态空间的分布中,后院的家眷多,因此前院又成为交流空间的核心区域,由此可知,围合程度最高的地方,交流活动最频繁,最容易形成交流空间,但是仅仅只看围合程度是不够的,要兼顾次序。以此为依据对前后院的设计进行定位,民宿的独特性有两点:一为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二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前者为主动互动,因为主人有自身的东道主情怀,会主动地去与客人进行互动;后者为被动互动,因为客人们之间的互动很大一部分需要利用设计去营造更多交流性的氛围。因此,通过对空间布局、位置以及人的行为的综合考量,前后院的中心位置,即红色区域最易达(图2右下图),因此为交流中心区域。

图3 郭沫若故居改造前后门窗位置示意图

2.4 空间形式与尺度

空间的形式在建筑空间交流机制中可以理解为空间的界定。在郭沫若故居中,关于空间的界定可以罗列为四种方式:柱子、地砖、绿植、休息设施(图4)。柱子是划分区域的一种有效方式,将动线空间与复合多功能空间划分开来,柱子本身具有引导性。地砖也是空间界定的一种常见方式,不同的地砖铺在地上透露出了设计者潜在的设计划分区域的意图。绿植除了空间界定的功效外还增加了观赏性与趣味性。在复合多功能空间中,会有石椅、石凳等休息设施。在空间的界定中,石椅、石凳的存在会给所在区域划上标签,也就是复合多功能区域在有石椅石凳的小范围内可以造成停留,休息区域便形成了。

图4 郭沫若故居柱子、地砖、绿植、休息设施示意图

空间的尺度是建筑空间交流机制中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人体的活动尺度、空间尺度与空间感受的关系以及设计中出现的各种设施的尺度都需要提前去掌握。通过笔者对郭沫若故居的实地调研,发现人与空间的尺度关系古人把握甚佳。综上,民宿改造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景观设计的多种小品表现形式,在尺度上应基于人体工程学,结合人在空间中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进行设计。

3 改造后民宿建筑空间的再分析

3.1 民宿公共交流空间的差异分析

基于上一章节对空间中交流机制各因素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对郭沫若故居民宿公共空间的改造结合了空间布局、空间次序、空间位置、空间形式以及空间尺度的多维度考量。设计方案的鸟瞰图与平面图如图5、图6所示。就隐秘性而言,后院大于前院,前院中心区域用汉白玉、裂石以及具有中国庭院特色的青砖,寓意“花开富贵”,中心区域呈开敞状。后院中心区域放置了一个混凝土材质的大长桌,使用人数是根据客房量而定的,入住人在正常量是12人,但如果均是一家三口家庭入住,则制定人数为18人,最多不超过20人。后院的停留时间比前院长,隐秘性更强,因此满足客人们聚集的要求。同时,前院隐秘性不及后院强,人流通过量也较大,人们可以在此进行跳舞、篝火晚会等活动,尺度设计也达标。(图7)前院西北角设置了水景与亭子,为客房一、二、三住户的交流增加了可能性,此节点吸引三家住户聚集在一起,有诱发性。后院西北角设置凉亭水景,客房四、五、六住户的空间次序因此节点会更容易发生碰撞,增加了交流性(图8)。

图5 民宿鸟瞰图

图6 民宿平面图

图7 民宿前后院次序分析图

图8 民宿前后院客人之间互动分析图

3.2 交通流线分析图及空间功能分区分析图

在空间功能分区示意图中,红色区域表示公共性区域,绿色区域表示交通区域,紫色部分表示半公共性区域,黄色部分表示私密性区域。基于区域的可达性、易达性等综合考虑,前后院的中心区域为交流核心区域。因此,作为设计重点,前后院在次序上是经过最频繁的区域,故为公共区域。走廊的交通区域主要为次路线,聚集性不强,故为半公共区域。在各个角的空间,主要形成一个四周视野、人数限定等的约束,成为私密区域(图9)。

图9 民宿空间交通流线与功能分区分析图

3.3 设计总结

在空间区域归类示意图中(图10),民宿建筑空间的总面积为1509平方米,红色部分为静态空间,面积为463平方米;绿色部分为交通空间,面积为250平方米;黄色部分为复合多功能空间中视觉的部分,主要是植物地带,面积为366平方米;其余为复合多功能空间中可进行活动的部分,面积为430平方米。郭沫若故居的总面积为1487平方米,红色部分为静态空间,面积为495平方米;黄色部分为动线空间,面积为137平方米;绿色部分为复合多功能空间,面积为855平方米。其中,视觉部分面积为324平方米,可活动空间面积为531平方米(表1)。

图10 郭沫若故居民宿改造前后空间区域归类示意图

表1 改造前后复合多动能空间人均活动面积对比表

在改造前后复合多动能空间人均活动面积对比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宿建筑空间中人均活动空间面积为21.5平方米,郭沫若故居中人均活动空间面积为53.1平方米。在改造前后因素对比表中可知(表2),前者人数最大化为20人,后者人数最大化为10人。虽然改造后的民宿活动面积有所减少,但是符合人均活动面积的要求。

表2 改造前后因素对比表

由于两者性质、使用人群、使用数量的不同,导致前后院的交流性的强弱产生了变化,说明在个别因素产生变化时,空间布局、人均活动面积等会随之发生改变。

4 结语

本文以郭沫若故居民宿改造为例,对民宿的空间交流性设计进行了探究。首先,通过对郭沫若故居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建筑空间中交流机制的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民宿的空间交流性设计,最终得出较为普遍适用的规律,即民宿建筑空间中的交流机制是一个系统效应。对比改造后的民宿建筑空间与之前的郭沫若故居可知,民宿建筑空间的交流机制是由空间尺度、位置、形式、次序以及综合要素的系统作用共同构成的。它不是由单一元素组成,也不是由某一空间的特定功能所决定的,而是系统作用的结果。譬如人的身体是由有形、无形、动态、静态的关系构成的,其中动线就如同血管一样成了交流活动的重要运动条件。作为设计师,应该具有全面的设计观,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影响交流机制的各影响因素。

猜你喜欢

次序后院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汉语义位历时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综观
“前院”与“后院”
“前院”与“后院”
次序统计量概率分布近似计算
郭沫若佚诗一首
生日谜题
反七步诗
放假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