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儿童桌具设计研究

2022-08-31张俊琦唐立华朱逸民ZhangJunqiTangLihuaShiLinZhuYimi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7期
关键词:亲子家具陪伴

张俊琦,唐立华,石 霖,朱逸民 Zhang Junqi &Tang Lihua &Shi Lin &Zhu Yimin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逐步优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1年公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1]。随着三孩政策全面开放,儿童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儿童家具的需求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儿童家具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生育政策的变化,企业与消费者的思维仍停留在儿童家具满足使用功能的阶段,认为儿童家具是成人家具的缩小版,并未考虑亲子间的身心特征及亲子间的特殊情感关系,针对亲子关系的儿童家具设计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以3-6岁儿童与父母间的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为基础,探讨儿童桌具设计具有时代意义。

1 合作型亲子关系下互动行为的具体特征

1.1 合作型亲子关系

目前学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双向相互模式,即父母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父母特征和儿童行为之间、父母特征和父母自身行为之间、父母行为与儿童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2-3]。

合作型亲子关系是指建立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以合作意识为基础,以儿童全面发展为方向的特殊人际关系。艾斯勒认为,人类生活关系基本上可以分为支配型与合作型两类,合作型关系注重建立人员之间的良好协作互动,营造一个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平等对待的氛围,从而形成有利于人们判断力的提升和创造力激发的生活环境[4]。合作型亲子关系下家长既是孩子的导师,又能在教导中向孩子学习,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合作共赢,共同成长[5]。

1.2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表现方式

“互动”泛指一种交互行为,是事物间通过交替和相互的关系,所产生的作用与变化。其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Georg Simmel于《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并形成“社会互动论学说”[6]。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在儿童与父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提倡良性亲子互动和科学的亲子教育,它可以分为语言互动和行为互动两方面(表1)。

表1 合作型亲子互动的分类

父母陪伴子女进行亲子互动时,父母行为动作的贡献超过言语,并且父母的行为动作能够丰富孩子的语言和思维的提升[7-8]。父母与子女要形成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模式,同时在亲子互动中父母也要注重对子女的指导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亲子教育,在某些程度上比学校教育更重要[9]。父母通过疏导、讲道理、点拨等方式引导子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到指导但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的状态[10]。

1.3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特点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亲子陪伴、合作互动以及引导教育。通过对8户儿童年龄在3-6岁的亲子家庭进行实地调研,观察亲子之间的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状态,并对所体现的陪伴行为、合作互动行为以及引导行为的具体行为细节进行归纳,总结出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具有相互亲密的陪伴性、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培养意识的引导性的特点(表2)。

表2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具体特点

1.3.1 相互亲密的陪伴性

父母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子女,进而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亲子陪伴属于亲子互动的一种类型,强调父母与子女的亲密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父母陪伴子女阅读、陪伴子女看电视、陪伴子女一起玩耍等。因此在儿童桌具设计上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尺寸满足亲子间的共用,实现儿童功能区和父母功能区并存,从而何实现亲子间良好的陪伴。

1.3.2 合作交流的互动性

父母注重与孩子间的合作互动,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父母陪伴孩子阅读的同时增加一些问答环节、会扮演孩子的朋友陪伴他玩耍、明确分工配合完成手工制作等。因此在儿童桌具设计上要体现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性、参与性,将生活中合作型亲子关系常发生的行为特点以改善造型、提高功能等方法引入儿童家具设计中。

1.3.3 培养意识的引导性

大部分研究表明,3-6岁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行为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较为模糊[11]。在合作型亲子互动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会有一定引导性,会与孩子共同合作完成儿童物品的收纳任务,会教孩子一起画画,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给孩子做示范等。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通过沟通教育、行为示范、逐步引导,培养孩子独立动手能力。因此在儿童桌具设计中要体现对儿童行为引导性的功能,通过符号、图形、故事情节等手段提高桌具的功能,从而改善儿童的不良习惯。

2 亲子关系下的儿童家具设计要点

2.1 亲子关系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亲子关系对儿童家具设计的影响,是通过亲子关系背后父母与孩子共同的亲子行为特点及需求,对儿童家具设计的功能、造型、色彩、结构以及材料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儿童家具设计。父母和儿童通过使用儿童家具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协作关系、教育关系以及陪伴关系。儿童家具能够充分地反映亲子关系的特点,并且通过儿童家具的使用过程能够对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最终促进亲子关系健康发展(图1)。

图1 亲子关系与儿童家具的关系模型

2.2 亲子身心特征在儿童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3-6岁是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迅速[12-13]。在合作型亲子关系中,儿童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思考,喜欢探索新事物且具有好奇愉悦的心态,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性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积极互动性强,哭闹的情绪相对较少。生理方面,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主要特征有:对于鲜艳色彩的敏感度强,能够协调进行跑、跳、游戏活动,但在应对画画、写字、手工制作等细致的活动时仍然存在困难。3-6岁儿童的父母基本上为85后和90后,在心理方面整体上趋于稳定,主要心理特征体现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上[14]。生理发育已经处于成熟稳定状态,各感觉器官、身高、体重、肢体比例和各个关节都已经基本定型,不会存在明显变化,对于儿童家具的适应性良好。因此,儿童家具设计既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阶段性特点,也要考虑幼儿的身体尺寸、活动能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对色彩图案的不同喜好,同时也要结合父母的生理尺寸,使儿童家具能够满足亲子之间的共用使用。

2.3 儿童家具在亲子生活中的作用

在亲子生活中,儿童家具可以作为亲子间增进情感及互动的媒介,具有促进亲子互动、培养独立能力、体现寓教于乐、开发儿童思维的作用。儿童在特殊年龄段对生活充满好奇,喜欢尝试自己完成事情[15]。儿童家具通过色彩、造型及功能体现对儿童的引导性,通过家具的引导,使儿童能够独立地完成收纳行为和变换家具的使用方式等。此外,研究表明,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及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16]。由此儿童家具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应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过程中提高父母与儿童的参与感,从而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儿童的思维发育是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儿童家具的结构要灵活可变,并且可以模块化组合,激发对儿童思维逻辑的锻炼。

3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设计原则与实践

3.1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设计原则

3.1.1 满足亲子合作的互动性原则

平等,尊重,情感,博弈是亲子合作的核心。亲子合作互动是父母与孩子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阅读、交流、活动、角色互换、智力游戏。合作型亲子关系中父母注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在互动时父母与孩子共同参与,促进交流。因此合作型亲子关系下的儿童桌具设计,要把互动性设计理念运用于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提升亲子与家具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儿童家具不再是冰冷、单一的独立个体,通过儿童家具提升亲子间的互动体验。同时还需对儿童桌具的造型、结构及功能进行创新升级,促进父母与儿童双向互动的主动性。

3.1.2 提升亲子陪伴的亲密性原则

亲子陪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陪”是父母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开展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活动;“伴”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要支持孩子的发展,而且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还可以不断反思自己,促进家长自身的成长。亲子陪伴能够增强父母与儿童的情感交流,满足幼小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延长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间,增进亲子间的亲密感,使亲子关系更加牢固。亲子间的亲密性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合作型亲子关系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在儿童桌具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结构的优化实现功能的变换进而满足亲子间的陪伴行为。

3.1.3 培养儿童意识的引导性原则

“引导”指通过事物可传递的方式,带领对象朝着所想的某个方向发展,具有带领、领路之意[17]。引导性设计是通过产品的使用,激发用户潜力,从而改变人的某种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某种思维观念,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18]。3-6岁儿童好动、好奇、爱模仿的心理特点逐渐凸显,但对事物的认知缺乏成年人的思考逻辑,接触新事物会有很多疑问,对良好的生活习惯没有明确概念,在动手行为方面缺乏经验。因此针对儿童桌具设计要坚持引导性原则,在功能上要满足父母对儿童引导培育的行为需求,并通过家具本身的符号化实现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引导作用。

3.2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设计实践

3.2.1 设计意向的确立

基于对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分析,以及亲子关系下儿童家具设计要点的解读,确定了针对儿童桌具设计的基本意向。实用性方面注重功能的多样化,满足父母与儿童共用的需要,利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家具功能的可变性。采用框架结构确保安全性,通过合理的尺寸、柔和的色彩及软硬结合的材质满足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注重游戏功能的加入,美观性要符合儿童身心特征,并充满童趣,运用儿童能够理解的图形、符号、造型,实现对儿童行为的引导。

3.2.2 设计要素的解析

(1)功能设计

功能是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体现,任何设计都需满足功能性[19]。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设计在功能方面要体现功能的多样化,在满足桌具基本功能的同时,要对儿童桌具的桌面形式进行功能创新设计,要体现亲子互动、陪伴及引导的特点。例如:针对儿童单独使用习惯和与父母共同使用时的行为特点,将桌具进行功能性设定,以此满足亲子间的阅读、沟通、游戏、引导等行为需求;同时儿童桌具的整体功能性尺寸比例,应该以3-6岁儿童的身体尺寸为主要依据,结合亲子互动中父母的身体特征进行尺寸的设定;3-6儿童的身高范围大约在85cm-132cm之间,桌具的高度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所有儿童桌具的设计也要体现桌面高度的可调节性。

(2)形态设计

合作型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的形态设计主要从造型特征、色彩选择、装饰运用三个方面入手。造型方面要体现童趣,简洁规整避免繁琐,审美感受要圆润可爱,特殊部位要做倒角处理,避免棱角,同时也要运用动感曲线造型,体现家具的活力。色彩的选择主要以儿童的身心特征为主要依据,选择温和的色彩,例如:淡粉色、薄荷色、乳白色、浅黄色、桃色,避免艳丽颜色使儿童心理产生不适,从而对桌具产生排斥感。装饰的运用应避免图案过于具象,运用面积过大,要以抽象的卡通图案以及动植物元素为主,体现童趣,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目的。

(3)技术设计

儿童桌具的技术设计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合理的结构设计。首先家具材料直接影响儿童的感官体验,在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使用相适应的材料[20]。材料要选择木材和布纹,木材主要以橡木和榉木为主,因为木材本身具有自然的外观、绿色环保、经久耐用的特点。实木天然的色彩和顺畅的纹理,以及木材自身的质感,能够为儿童家具营造轻松的氛围,结合布纹材料能够达到软硬结合的目的,可以体现儿童桌具的温馨及人情味。结构设计方面要体现可变换性和安全性,确保形态造型通过结构得以完美呈现,以及通过结构的自由变换达到预设功能的自由切换,从而满足父母与孩子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3.2.3 设计方案的呈现

通过两套方案将亲子间的合作互动、引导培育以及亲子陪伴的行为特点相互融合,并运用到桌具设计中,使产品满足儿童日常使用的同时,更加突出亲子游戏、亲子沟通、角色扮演等亲子间的行为需求。充分凸显了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儿童桌具的与众不同。

(1)亲子互动桌方案一

桌具的材料选用木材和软性布艺,结构上为框架结构,以满足父母与孩子对儿童家具最基本的安全性、环保性需求;色彩以简单色为主,避免鲜艳色彩和冰冷材料使儿童引起的不适应;功能方面要满足亲子互动行为的需求,结构可根据功能需要进行自由变换;造型以大象和乌龟的卡通形象为元素,整体形态圆润可爱,富有童趣;尺寸方面,参照3-6岁儿童的身高尺寸及手臂的活动范围,设定桌面长为1100mm,宽为600mm,高为380mm-580mm,范围内可根据儿童实际身高调整桌腿高度,配套的坐凳宽度为300mm,深度为280mm,高度为280mm。

互动桌所搭配的活动坐凳可满足亲子之间在桌面上进行沟通、玩桌游、拼积木、画画等需要,父母和孩子可以对坐,也可相互依偎地坐在一起;桌面的左右两侧设计了与桌体结构相连的大象造型的坐凳,大象的耳朵为可拨动珠盘,可对儿童的心智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增加了桌具的趣味性,丰富了组合形式(图2)。桌面具有可变换功能,可分为常规模式、乐高模式、画板模式,通过桌面的凹槽可任意切换,满足亲子间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图3)。

图2 互动桌

图3 可变换桌面

当家庭中有两个小孩一起玩耍时,将跷跷板的固定螺栓松开,将移动的坐凳置于桌下与螺栓连接固定,充当支撑点的作用,可以在不改变桌面的情况下实现跷跷板功能(图4)。当父母与儿童共同玩耍时,可通过桌腿的滑轨将桌面分离,将桌面支撑在地面上,解决父母的身体尺寸受到儿童桌面高度的限制,以此满足亲子间互动玩耍的需求,体现了父母的陪伴及互动性,增进彼此的亲密性(图5)。儿童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桌具到跷跷板的转换,体现父母对儿童的引导,同时孩子也可独立完成桌面功能的转换,锻炼自理能力。

图4 互动跷跷板一

图5 互动跷跷板二

(2)亲子互动桌方案二

造型采用动感的曲线,凸显儿童的活力。材料选择环保的木材,色彩以原木色、浅绿色和淡橘红为主。功能可以满足游戏互动、亲子陪伴的需求,并且结构可根据儿童年龄调整尺寸。尺寸参照3-6岁儿童的身高尺寸及活动范围,设定桌面长为1200mm,宽为600mm,高为380mm-580mm,曲线造型的高度为1000mm-1500mm。

此方案满足了儿童与父母做手工、桌游、做作业、吃饭以及父母坐在身旁陪伴孩子的需求(图6)。可将儿童桌转换为成人坐具,父母可以坐着陪伴孩子,儿童则尽情地玩耍,并且父母也可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通过绿色旋转装置,可调节曲线造型的高度,可以实现不同身体尺寸的儿童使用。曲线造型上的珠盘可以任意拨动,锻炼儿童的心智发育(图7)。通过调节桌板与曲线体间的固定螺栓,将整个桌板一边放倒,另一边向上提升,从而满足游戏和运动的功能需求;曲线造型两端的红色装置,可实现话筒的功能,父母在一头说话,儿童在另一边听,增加了互动体验感,同时滑梯功能也提升了整个家具的趣味性(图8)。

图6 桌具模式

图7 坐具模式

图8 游戏模式

4 结语

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设计,要把握“合作型”和“亲子互动行为”的根本内涵。通过结合儿童家具在亲子生活中的作用、亲子间的身心特征与亲子关系对儿童家具设计的作用,从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的互动性、陪伴性、引导性、参与性的特点出发,以满足儿童与父母合作互动原则、提升亲子陪伴的亲密性原则、培养意识的引导性原则为指导,建立合作型亲子关系下的儿童桌具综合设计原则。通过两套互动桌的方案设计,能够说明合作型亲子互动行为下的儿童桌具可以满足亲子间的合作、互动、陪伴及引导的需求,并提升亲子生活的多样化体验,完善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亲子家具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家具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