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宪法教育的若干思考*
2022-08-31南宁师范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所覃淮宇
文/南宁师范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所 覃淮宇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在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系统阐述的“十一个坚持”,其中就包括“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是培育其自觉尊崇宪法、信仰宪法的重要方式。宪法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对青少年进行宪法教育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承办的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典型范例。该活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让青少年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塑造人格,感受宪法魅力,进而把宪法当作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
自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开始举办以来,在6年的时间里,南宁师范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一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深度参与其中,并对自治区范围内青少年宪法教育的内容、方法、对象、教材和师资等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开展青少年宪法教育时遇到的问题放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普遍性,因此团队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经验有推广的价值。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运用在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但也有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与讨论,以下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的一些思考。
一、对青少年宪法教育内容的思考
在参与、研究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过程中,团队发现,中小学教师大多不能区分宪法教育内容和其他法律教育内容,他们通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教授给学生。且遇到宪法、刑法、民法、程序法等比较专业的法律知识时,没有法律专业背景或没有受过专业法律教育培训的教师经常对其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错误传达,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得不到宪法精神的感召,甚至还形成了学法律很难、学宪法更难的刻板印象。
如何解决宪法教育内容与其他法律教育内容的区分问题,团队认为应先帮助教师明确宪法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宪法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宪法而形成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举例说明,“服兵役”“受教育”等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宪法义务,“通信自由”“人格尊严”等是公民对国家享有的宪法权利。而国家一般不会作为其他法律关系的主体。通过明确宪法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区分宪法教育内容和其他法律教育内容,提高自身宪法教育水平与能力,还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宪法,为其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养成遵法守法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团队将这个方法运用在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实践中,效果显著。在给参赛选手进行主观题培训时,培训教师提出一个看似与宪法无关的问题,比如“如何保障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权益”时,选手们也能意识到应从宪法的角度出发对议题进行判断、分析:首先,这是不是公民的权利?是。那么国家有没有责任保护该项权利?有。怎么保护呢?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等来保护这项权利。这就清楚回答了这项权利的宪法保护。
二、对青少年宪法教育方法的思考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宪法教育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学手段老旧、落后、单一,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若想改变这一现状,来自法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帮助必不可少。
针对青少年宪法教育的研究在大学比较容易开展,特别是开设了法学专业的高校,南宁师范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团队便在此列,它们在青少年法治教育领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举例说明: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议案。《条例》从撰写草案,到形成人大议案并通过,团队一直参与其中。团队中,除了教师,也有学生,除此之外,团队宪法专业教师还曾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顾问、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地方立法论证会;以党外人士和政协委员的身份,带领学生参加自治区政党协商调研、检察机关与党外人士联合开展的公益诉讼调研等项目。在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社情民意是如何通过参政议政成为国家意志的。他们普遍反映,参与课外活动、研究课题等,更能提高自身学习宪法知识的积极性和效率,可以更好地使自己理解宪法,理解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宪法中是如何规定和体现的,效果很好。
那么,这些有益探索是否也可以用于中小学的宪法教育教学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生身上同样也能取得显著成效。比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外带领学生开展模拟民主选举、模拟提案、模拟立法、模拟宪法宣誓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宪法,明确自身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增强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这种集“参与、实践、体验”于一身的教学法能够成为法治教师开展宪法教育的有力武器,帮助其提升法治教育教学成效。因此应将这样的教学法模式化,成为广大中小学法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的一项技能。
三、对青少年宪法教育对象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3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且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在教育对象上,除了普通学校学生,我们在开展宪法教育时还应该特别关照职业教育学生群体。
职业教育学生群体,包括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规范和完善职业教育中的宪法教育,特别是结合职业伦理教育的宪法教育,使之与普通高中高校的宪法教育齐头并进,实现宪法教育的均衡发展,才是彰显宪法保障的教育人人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2017年,在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高校组的选手便来自一所职业院校—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该选手通过层层选拔战胜了其他非职业院校的法学专业学生,获得了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而参与过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的经历也点亮了他的生活,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当地铁道部门的一名宣传骨干,还曾带领团队获得国际大奖。
除职业教育学生群体以外,专门学校的学生也是开展宪法教育的重点对象。2020年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专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家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体现。团队在对专门学校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探索出了针对专门学校学生的有效宪法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宪法讲座为专门学校学生讲解公民基本权利,解读公民基本义务,告诉他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保护他们的权利。通过学生们的反馈可知,讲座的效果非常好,这种形式不仅使他们感受到了宪法的关爱,也让他们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权利,有了主观上的改变,由此带来了其行为习惯的迅速矫治,可以更快地回归正常的生活了。专门学校里这些有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具有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宪法教育对他们的感召作用证明了宪法对塑造青少年人格、品格的力量是惊人的。但现阶段,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专门学校宪法学科建设和开展宪法教育的具体办法、措施,因此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把握机会,把宪法教育尽快纳入专门学校的法治教育规划。
四、对青少年宪法教育教材的思考
2019年12月16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定:“国务院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合理规划教材,重视教材质量,突出教材特色。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虽实现了由国家统编,但在全国各地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法治地方课本和校本课本。这些教材中涉及的宪法内容,比如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民族、宗教等,会受到地方编写者的宪法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的影响,使其在专业性、正确性、教育性上与统编教材无法保持一致。比如:有些教材的编写者不是宪法或者法学专业的,可能会导致教材内容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而有些教材虽是高校宪法学专家主导编撰的,正确性也有保障,但因内容专业性太强、与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所以使用效果不佳。另外,这些教材中还普遍存在着体系不健全,板块设置不科学,内容、文字和插图都不尽如人意等情况。这些问题一方面不会带来良好的宪法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良好的宪法教育依赖精良、优质的宪法教材,因此教育部应负起责任,组织一群思想过硬、政治过硬、道德过硬、专业素养过硬的青少年宪法教育专家,借助他们的力量把中小学宪法教育教材实现全部国家统编,并对各地校本、课外教材中涉及宪法的内容进行审核,从而确保青少年宪法教材的质量。
五、对青少年宪法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主要措施中提到要“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提出: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制度。
专业的宪法教师在制定宪法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和创设教学方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宪法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其所在学校宪法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中小学宪法教育师资配备不足与师资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针对法治教师的培训课程中缺乏以宪法为主题的教育内容,大量的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占了培训课程大头;二是宪法学领域的专家、从业人员鲜少参与面向中小学法治教师的培训工作,受邀开展讲座、培训的大多为刑法学、民法学领域或者公检法司的工作人员,此外还有一部分律师,授课内容也大多与宪法无关;三是参训的人员多为语文、数学等非“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这种情况在小学中尤为普遍—他们往往还不是教学骨干。
若想改变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项目,其教学内容除了设置专门的宪法课程外,还应有宪法教学法、宪法活动策划等,培训教师也应该包含愿意为青少年宪法教育做贡献的宪法专家、宪法教师;二是每年都组织中小学宪法教案评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到宪法教学中来;三是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培养法治教育师资,从源头上解决宪法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差、水平低的问题,逐步实现宪法教育的专业化,提高宪法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公民素质的目标。
2018年开始,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学校缺乏宪法教育专业教师的情况,团队承担了自治区教育厅委托的多个法治教育教师培训项目,针对各地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对其进行宪法专题知识培训,使其能胜任宪法教育工作。培训中,团队采用灵活、先进的宪法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则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选评活动”中的宪法事例,使参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两年内,近万名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分管法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参加了培训,成效显著。这个成果在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早年中小学校宪法教师指导选手撰写的演讲稿曾直接被判定为没有宪法法治内容而作废,但2021年获得高中组全国总冠军的演讲稿全部为选手在中学宪法教师指导下撰写的,带队的宪法专家仅修改了五个字,由此可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宪法教育师资培训是卓有成效的。
六、对青少年宪法教育价值的思考
青少年时代的宪法教育将成为学生具备高尚品格、养成文明守法习惯的基石,这也是我们开展宪法教育的价值所在。
2017年,由团队担任总指导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的选手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演讲比赛初中组的冠军。同年“12·4”国家宪法日,他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时任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张德江出席并讲话的第四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并代表全国中学生发言。回到学校后,他的校长问他在座谈会上发言是否紧张时,他说:“为什么要紧张?我和委员长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人民的一员。”他能和张德江委员长握手,并自信从容地发言,说明他对宪法是发自内心地信仰与认同的。他展示出一个具有宪法内涵的新时代小公民的形象,张德江委员长赞誉他“小小年纪就知道用宪法维权,很了不起”。
2019年,闯进第四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的小学组选手来自梧州市,经过角逐,她获得了总决赛的知识竞赛团体总冠军,以及演讲比赛小学组一等奖、最佳风采奖的好成绩。参加完比赛,她在次年还获得了宋庆龄奖学金,在2021年被遴选为团中央十五位民族团结宣讲团成员之一。她的成绩,来自参与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时宪法给予的智慧与勇气。也因为她的成功,梧州市的宪法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年都能给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输送优秀选手。2021年,在第六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的8名参赛选手中有3名来自梧州市,其中高中组选手还获得了全国总决赛演讲比赛高中组冠军和最佳风采奖的好成绩。
◎结语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曾说:明白生活在宪法的保护中是很幸福的,宪法作为一部拥有温度、高度、宽度、深度的法律,是基本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南宁师范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团队在过往荣幸地成为青少年宪法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亲历者,在未来,也将继续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和宪法教育的长足发展,铸就百年宪法教育事业的新辉煌,为法治中国的实现,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