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2022-08-31范淑花秦富仓苏茹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农林基础教学内容

范淑花,秦富仓,盛 艳,苏茹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沙漠治理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

地质学基础是农林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本理论,不仅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备的地质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并不能与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相匹配。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农林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为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地质学基础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

1 地质学基础课程特点

1.1 知识点庞杂,专业性强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等[2]。教学内容包含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表形态、地质作用和地球的发展演化等[3],知识点琐碎,概念繁多,专业性非常强。

1.2 内容抽象,实践性强

地球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广阔,使该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如讲到岩浆岩,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很难理解矿物从岩浆中结晶的过程,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教学。因此,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性也很强,需要实验和野外教学。

2 农林院校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与专业特色脱节

内蒙古农业大学地质学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大一新生。在实际讲授过程中,主要以专业性较强的矿物、岩石、古生物、构造运动及地壳演化为主,与后续水土保持工程学、沙漠学、农业环境学及土地资源学等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整体教学效果欠佳。

2.2 教学手段单一

地质学基础课程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主要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结合板书等。光靠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图示,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如岩层的产状三要素,虽然可以明白示意图中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但从未见过自然界的倾斜岩层,并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2.3 实践教学课时少,资源不足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实践学时很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为16 学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为8 学时,仅能够开展矿物岩石实验;实验条件也不够完善,矿物岩石标本只有4 套,一次只能满足30个学生上实验课,远远不能满足几个专业400 余人的实验需求。野外实习教学条件更是捉襟见肘。一是野外实习学时少,仅有0.5学时;二是野外实习路线不典型,目前只有清水河窑沟和大青山哈拉沁沟两条线路;三是野外实习设备不足,传统的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只能几个同学共用一套。

2.4 师资力量薄弱

内蒙古农业大学担任农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专任教师仅1 人,实验人员2 人,每届约400 名学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理论授课压力很大,加上实验和野外实习,更是不堪重负,特别是野外实习,教师少学生多,户外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

3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做到学以致用,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结合笔者近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提出如下改革途径。

3.1 结合培养方案,设定“够用为限,应用为主”适合农林专业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改革首先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作为农林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应遵循“够用为限,应用为主”原则,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有效拓展、弱化高深的理论知识。

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尝试“少而精”教学。如岩浆岩分类一节,按照化学成分、矿物含量、产状和结构及构造进行分类,会衍生出大量岩石名称,学生会因频繁出现的新名词产生挫败感。如果按照SiO2含量将岩浆岩分为四类,然后再按照三种产状进行综合分类,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一目了然(见表1)。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师在第一节课要明确学习目标,不要急于讲授具体内容,将地质学基础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讲透彻,应向学生交代学习地质学基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入门与基础,并对学生提出适中的学习要求[4]。

表1 根据SiO2 含量的岩浆岩分类简表

3.2 兼顾专业特色,改进教学思路,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3.2.1 引入学生熟悉的案例,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通过以往教学可以看出,仅靠语言描述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学生并不能真实感知。例如,学生大多知道岩浆这个词,并能说出是从地下喷发而来,但讲到岩浆是三相体时,便不明白其中的固、液、气三态为何物。若将岩浆比作八宝粥,大家便滔滔不绝地发表观点,使岩浆变得容易理解。

3.2.2 围绕核心知识点逐渐拓展,鼓励学生串联式记忆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地球-矿物-岩石-构造运动-地壳演化逐章逐节讲解,但对学生而言,逐章讲授知识点是彼此孤立的,无法理解其中的联系。可提前设计好每节课的核心知识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逐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5]。如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这几个“新名词”较难记忆,若将它们放在陆源碎屑岩的形成过程中去讲述“石头的故事”,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母岩经风化、剥蚀作用形成沉积物,再经搬运作用,在某地沉积,最终成岩。

3.2.3 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提倡课前课堂充分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研讨式教学,以一些熟悉的话题,如恐龙灭绝、青藏高原隆升等切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关注前沿科学问题。

3.2.4 地质学基本理论要密切结合专业特色及区域特点,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热点地质学问题和学科前沿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并有效结合区域地质特点。开设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几个专业都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授课,讲到侵蚀、搬运作用时,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发生的地质作用,关注水土流失的主控因素;给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授课,讲地质构造一节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地质构造如何影响土壤分布、农田水利布局及农业布局等,从而强化地质学在具体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性。

3.2.5 运用多手段融合交叉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一学期12~20 次理论授课中,2~3 次采用翻转课堂,将教师变为学习指导者和督促者、学生成为主动研究者,来提升学习效率。长江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线上教学平台的运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与传统课堂交互使用。可视化图片、三维动图也不失为一种直观可行的好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认知。如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结合三维动图,可直观地展示其形成过程。

3.3 基于实验、野外及虚拟仿真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

3.3.1 完善以标本为主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将实验内容与日常所见相结合

为确保一个理论教学班同时实验,需要增加矿物岩石标本,同时要对购置标本典型性严格把关。针对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重记忆、轻理解的现状,一方面可在课前强化实验任务,引导学生对相似概念进行辨析,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自觉运用到日常中,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路缘石、台阶、地板和窗台等,鼓励学生发现矿物岩石及独特的地质现象,记录下来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3.3.2 精细化野外实习线路,固定具体实习内容

结合呼和浩特周边地质概况,依照教学大纲中的实习内容,制定更合理的实习路线。将目前清水河窑沟和大青山哈拉沁沟两条线路精细化到具体实习点,包括路线名称、实习目的、实习内容、点号、点位、点性和描述等,如图1 所示。此外,还可利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展出的种类齐全的标本、地质现象等来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图1 野外实习路线实习点特征

3.3.3 建设虚拟仿真地质实验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开放共享

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地质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运而生。面向农林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需求,依托地质实验室,整合现有实验教学资源,通过虚拟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和兴趣进行网上浏览和操作。实行虚拟与实体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节约投资,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3.4 教学改革效果对比

将2019 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分别从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探索,考试成绩如下:90 分及 90 分以上,18 人,占 28.1%;80~89 分,30 人,占 46.9%;70~79 分,11 人,占 17.2%;60~69分,4 人,占 6.3%;60 分以下,1 人,占 1.6%,均方差为 9,平均分为83.9。作为对照班,改革前2018 级学生的成绩:90 分及 90 分以上,14 人,占 19.4%;80~90 分,25人,占 34.7%;70~79 分,14 人,占 19.4%;60~69 分,13人,占 18.1%;60 分以下,6 人,占 8.3%,均方差为 13.1,平均分为78.1。可以看出,改革后成绩提升明显,不及格率也大幅降低,见表2 及图2。

图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教学改革前后对比

表2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教学改革前后对比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当前的师资短缺问题,短期内可通过聘请地质部门经验丰富的专家来解燃眉之急;长期应通过合理的酬劳制度,引进地质学专业人才,扩充教学队伍。同时应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深造,以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结束语

以培养高素质农林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对地质学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分别从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师队伍建设几个方面入手,结合专业需求、专业特色、区域特征及学生学习兴趣等,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虚拟仿真地质实验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备运用地质学知识解释专业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专业课学习打牢基础,最终摸索出适合农林专业的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本次教学改革具有普遍性和拓展性,以期为相似地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农林基础教学内容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杂草学报》中国农林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林技术人员职业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