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2022-08-31司美婷吴新静
司美婷,吴新静
(信阳学院 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智能化的良好发展对其他省市和全国各地农业的发展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智慧农业是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高级产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能够使得信息更加合理和精准地应用在农业领域[2]。所谓智慧农业主要是指对云计算以及传感器和物联网等相关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组合运用,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及农业的最终产品进行远程的监控和诊断。
1 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河南省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农业基础设施是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性服务,是从事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所必需的[3]。河南省作为农业发展大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农田水利建设及应用方面,河南省一改传统的灌溉模式,大力推广以喷灌和滴灌为主的农田节水灌溉模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 年的0.601 提高至2020 年的 0.617。10 年间(2010—2020 年)河南省农村水库共增加了262 座,灌区数增加了474 处,水库容量增加了158.81 亿m3。二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河南省政府通过开展“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每家每户的信息化水平,便利智慧农业发展。由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中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的数量分析可知,从2014—2020 年,每百户的移动电话数量增加了168.33部,计算机数量增加了6.41 台,总体呈增加趋势。三是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河南省政府充分进行农村电网建设,农村用电量由2014 年的313.23 亿kW·h 增加到2020 年的373.17 亿kW·h,充分说明了河南省农村电力设施发展较好。
1.2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
自“十三五”规划出台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对“三农”工作的开展进行积极探讨,并结合河南省自身实际,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见表1。
表1 河南省对支持农业发展出台的部分政策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编制的规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十四五”期间专门制定了《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1 年7 月,河南人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河南省将全面推进高质量建设和高效管理,对河南省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养护和高水平运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交通运输提供坚实的基础。
2020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河南省要用3~5 年的时间,在全省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力争走在全国前列。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和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得到推进。
1.3 农业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河南省作为小麦主要产地,智慧农业从点到面的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有20个类似的农作物系统已经在9个城市建立,同时先后在全省实施了“田间智能物联网系统”“设施农业物联网系统”“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追溯系统”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以西平、商水、三门峡和安阳市为例,其中西平已经较好地完成了高标准粮田的建设,商水利用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对主要作物小麦种植的温度、湿度、墒情和作物长势等已经实现全程远程监测。三门峡市创新“三电合一(电视、电话和电脑)”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运用高新技术从而全面提高了全市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水平。安阳市更是作为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先行者,在2017 年,建立并完善了“智能云服务平台”,从而实现远程在线监控和精确作业调度。安阳全丰生物智能化技术仅用8 d 就可以完成安阳市200 多万亩(1 亩约等于0.066 7 hm2)优质小麦的统一防治任务。
2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智慧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以资金作为主要支撑点。发展智慧农业的相关设备(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温室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基础设施(智慧农机购买、网络信息化等)的建设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个体农户大都无力承担。而智慧农业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项目,每一项设施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就投资方来说,这样规模庞大、收益缓慢和需要资金大量投入的项目便使得其望而却步。河南省目前对于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主要是财政支持,但是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个体农户和投资方又无力承担,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智慧农业的发展。
2.2 农民综合素质难以达到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求
河南省2017 年全省累计培养懂技术、经营和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31.68 万人,但同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人才问题已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和美丽乡村等农业新业态的主要障碍[4]。由表2 数据可以发现,河南省规模农业的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以36~54 岁占比最重,其中青壮年占比最轻,这充分体现出河南省农业结构老龄化,留守在农村的大多都是接受新事物和农业信息化较为缓慢的中老年群体。中年甚至老年人口已成为农业的主力军,在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及整体素质上,这类劳动力都难以达到智慧农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全省62.7%的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比例较高,而高素质人员的比例不到2%。总的来说,河南省目前农业人员的素质与智能农业所要求的高度集成的现代信息技术生产模式不匹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
表2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情况表
2.3 农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2020 年河南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38%,在全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上处于较低地位,与农业发展信息化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河南省5G 基站建设的首要着力点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以及县乡地区,相对于此,农村5G 基站的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据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生产的网络、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大数据中心和重要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研发、制造和服务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对策
3.1 注重培养智慧农业高质量人才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但河南省的智慧农业发展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农业人才、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是如何将人口转化为高质量劳动力的问题。注重人才培养,保障智慧农业发展的智力需求[5],首先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起一套高规格的智慧农业学习体系,设置多层次农业专业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引导青年群体向农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倾斜;其次就河南省政府来讲,从宏观上,河南省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学科创办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农业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另外政府也要思考在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留住人才。从微观上,地方政府要在现有农民群体的基础上,着重将现代理念灌输在老一辈农民身上,让其真正“知农懂农用农”,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
3.2 加快推进智慧农业信息化建设
河南省智慧农业发展主要依靠3个主体:农民为基础,社会为辅助,政府为主导。首先从基础上来说,农民作为智慧农业的最主要受益者,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敏感程度要提升上来,不仅要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更要从本质上让农民理解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更好地为智慧农业发展服务;其次从社会主体来说,河南省企业要树立起高度的信息化意识,建立起信息化服务体系,对于农业信息资源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资源整合,从而构建起庞大多元的信息化市场体系,河南省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人才单位应注重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注重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争取做到“留得住”,也“引得来”;最后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充分发挥其对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承担起智慧农业建设的扶持责任,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为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完善融资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2022 年 2 月 22 日,第 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明确提出要扩大对于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结合河南省智慧农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将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建立起由政府、科技、人才、技术、企业和银行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合机制,将政府性补贴,企业性运作,银行性融资等政策有效结合,从而解决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弥补农业融资仅仅依靠政府的缺陷;二是建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智能农机的购买以及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的专项资金;三是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帮助智慧农业发展,引导资金雄厚的企业参与智慧农业发展机制,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基于此,本文发现,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在农业范围的重要体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依赖智慧农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农民综合素质难以达到智慧农业的发展要求以及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正视其中的问题,通过由政府主导的一系列措施有效促进河南省智慧农业体系的构建,推动河南省智慧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