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类本科院校学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研究

2022-08-31刘婷曾郁芳

关键词:医学类智育校级

刘婷,曾郁芳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1.教务处;2.健康学院)

普通本科生转专业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专业实施从理论层面而言,体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满足学生需求,注重学生发展[1]。2016年12月,教育部修订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对普通高校学生转专业提出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公正的标准和程序,健全公示制度。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的,应当允许在读学生转到其他相关专业就读”[2]。随着教育部和各高校陆续出台转专业相关文件,转专业逐渐成为学生的基本权利。

转专业后学生将面对新专业课程和知识体系的较大差异,需要尽快适应全新的班集体、学习和生活环境。医学类本科院校转专业的大环境与综合性大学有一定差别,例如,不同本科专业的高考录取最低分数悬殊较大、学制上医学类专业与非医学类专业不同。因此,针对医学类院校学生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开展研究,跟踪、分析和总结学生转专业前后的学业情况,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转专业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福建医科大学2017—2020年转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政策精神和学校本科专业办学实际情况,福建医科大学在2016年制定了《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并在2017年、201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学生转专业的权利,转专业政策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及优化,满足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转专业环境。

福建医科大学2017—2020年共有619人次申请转专业,其中163名学生成功转入新专业,年均转专业成功率为26.33%。从数量上看,申请转专业学生数、实际转专业学生数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根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联盟发布的《2020中国医学生培养与发展调查报告》[3],医学生入学后转专业的比例为3.23%,福建医科大学2020年转专业学生比例为2.47%,基本符合全国医学生转专业的发展趋势(表1)。

表1 福建医科大学各年度转专业学生情况

(二)研究方法

研究在对福建医科大学转专业政策和总体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7—2020年通过学校统一转专业考核成功转入新专业的16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该批次学生转专业前后的综合测评排名、智育成绩排名、获评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和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等作为原始数据样本,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对新专业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增强,转入新专业后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学习适应性问题不仅与学习兴趣相关,学生转专业后面临重新建立人际关系,适应新学院、新专业的管理方式,重修、补修课程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一)转专业后学业成绩现状

1.学生转专业后总体保持较高的学业水平。从学生总数上看,超过50%的学生转专业后仍担任班级及以上级别的学生干部,获评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人数达到70%以上。根据《福建医科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优秀学生奖学金名额应控制在该专业年级总人数的30%内,转专业学生获评校级及以上奖学金的比例将近学校评选比例的2.5倍。其中,3名学生获评协和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面向全校本科生仅评选23名(表2)。

表2 福建医科大学各类专业学生转专业情况

2.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转专业后学业成绩有所差异。从专业类别上看,超过70%的学生原专业为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专业,转专业后获评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比例超过平均水平,分别为77.27%和84.00%。非医学类专业转专业后获评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比例最低,仅为45.45%。转专业后学生未获得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的专业包括药物制剂、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和公共事业管理(表3),分别归属药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

表3 福建医科大学各专业转出学生情况

(二)学习适应性分析

医学类本科院校学生在转专业选择上呈现出专业间较不平衡的特征,表现为学生集中申请转入临床医学类专业。2017—2020年申请转入临床医学类的学生数均占申请转专业学生总数的90%以上。同时,受接收专业计划数的限制,学校除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的其他专业每年接收转专业学生仅为个位数,样本量过小,存在较大特殊性。因此,选取2016级至2019级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67名学生为数据样本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分析(图1)。

图1 2016~2019级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情况

1.高考录取分数对学习适应性无明显影响。对比福建医科大学在福建省近3年招生专业分数线,无论专业录取平均分还是最低分,四年制护理学录取分数均最低,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的录取分数差值均在30分以上。但是,该专业9名学生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后学习适应性最高,均获得校级及以上等级奖学金,年级智育排名6人在5%以内,1人在5%~10%之间,2人在20%~30%之间,生均智育排名百分比为8.80%。这说明在一定的高考分数范围内,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成绩与其高考录取分数相关性并不大。

2.原专业的学业成绩与学习适应性密切相关。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强度和竞争压力决定了学生转入后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调整并建立新的学科思维,对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4]。2016级至2019级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原专业平均学分绩点位于同年级同专业排名前10%,转入新专业后30%的学生智育平均排名继续保持前10%,仅10%的学生排名跌出50%。某学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期满正常退役,申请转专业享受政策照顾不限制专业排名。该生原专业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为年级64.20%,转专业后一学年内4门课程不及格,智育排名跌至年级95.19%。这说明学生在原专业的学业情况可代表其学习能力的高低及能否适应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参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年级计划内课程多为公共基础课,如果在原专业学习成绩差,转入新专业后成绩较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3.转专业后是否降级学习与学习适应性相关。福建医科大学现行转专业政策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转专业后是否申请降级学习。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后未降级的38名学生中,最高未修课程学分达31.5分,需补修的课程最多达10门。学生除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每学期还需补修多门课程,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从学生智育排名对比图可知,转专业后选择降级学习的学生智育排名百分比均在年级前50%,且超过30%学生在0%~5%区间内,是选择同年级学习学生的2.5倍(图2)。申请降级至大一学习的学生适应性最好,且无明显专业间差异。以转入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的6名学生为例,均为校、院或班级主要学生干部,2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4人获校优秀奖学金一等奖,3人获校优秀学生干部,1人获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图2 转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后是否降级学生的智育排名对比

三、完善医学类本科院校转专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打好转专业工作“提前量”

为避免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学校应对有意向转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转专业政策说明,从专业认知、专业定位、课程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可预见的问题等方面开展讲解,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兴趣爱好和职业选择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对意向专业有准确客观的认知,使转专业真正成为学生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二次选择,做出理性决定并充分准备。

(二)重视转专业后跟踪,构建学业评价反馈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做好转专业学生的精准服务,一方面,学院要通过加强对转专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跟踪评价,掌握学生转专业前后的整体学习情况,对成绩变化趋势进行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各学院党政协同,重点关心转专业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教务处与学院要建立畅通的工作反馈机制,不断完善转专业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退出机制,探索学习不适应学生退出路径

考虑到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差,如果确实不适合在新专业学习,或是由于身体原因和一些突发性的状况不能满足新专业学习的要求[5],可以为学生开设必要的退出路径。通过申请审核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允许部分不适应的学生退回原专业,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也能切实提高学校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四)推进专业改革,探索辅修专业、第二学位和微专业建设

学校可依托省级高峰高原学科和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探索通过线上、线上线下、线下等方式开设辅修专业和微专业建设。在多种培养措施并存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对现专业不满意,又无法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可以通过申请辅修专业、选修微专业等渠道来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学校也能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潜能。

猜你喜欢

医学类智育校级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基于大数据医学类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析
——以莆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为例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让教师爱上校级公开课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Different Students, Different Corrective Feedback
也要注意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