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国王墓出土葬服上的团花纹样赏析

2022-08-31朱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4期
关键词:萱草纹饰纹样

朱博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团花纹样形式

团花纹样是把一定排列的单位纹饰按规律组织排列进圆形的一种装饰图案。单位纹饰一般由一组动物、植物和吉祥纹样等构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寓意纹饰。团花纹饰装饰服饰时大概率会出现在袍服和上装的胸背部及肩部等部位,它是中国传统服饰装饰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最具高贵气质和传统属性团纹类型中的圆形纹样。中国人从骨子里对圆有一种崇拜,千万年的文化沉淀让团花纹饰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田自秉在《中国纹样史》一书中将团花纹样定义为“把单位纹样组合成圆形(或近似圆形)并按骨骼作规则散点排列的纹样形式”。

团花纹样有多种表现形式。从文化内涵层面剖析,团花纹样的表现形式可分内外两部分:“外”为外部结构,即构图,它决定团花纹样的基本轮廓造型,团即圆之意,其外部结构必须建立在圆的基础上;内部形式决定了团花纹样的主题和内涵,起到点睛的作用。团花纹样的内部形式可分为旋转式、放射式、对称式、组合式四种,内外两相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单位团花纹样,组成传统团花纹样的整体造型。团花纹样结构形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式,以对称或旋转的方式构图,对称构图显示出纹饰的平衡之美,古人追求双数和对称,团花即是对这种对称的追求。旋转结构一般由S形太极演化而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表现出阴阳调和,做到了动静结合,这种设计可以让我们领略纹样的活力。另一类是不规则的形式,此类团花单独盘团而成,灵活和多变性是它的特点。由两两相对旋转变换的两个单元形在一个圆形内反转对称而成,表现出一种平衡流动、活泼的视觉观感,体现了中国图案中变化及统一的法则,这种视觉、观感与中国人追求吉祥寓意的思想不谋而合。“圆”是团花最基础的形式特征,“圆”作为最完美的表现形式,折射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作为团花的基本因素,体现出人们对“圆”的向往,还有人们对圆的认可和寄托之情。外形简洁、平和的“圆”,蕴含着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寄托和追求吉祥的意识,团花纹样也展示出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圆满及对万物的一种无限追求。

2 团花纹样的演变过程

团花纹样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吉祥纹样。团花纹样的出现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早期。新石器时代陶纺轮上的同心圆纹、马家窑陶器上的彩绘旋纹都有团花纹样早期的影子。汉代陶人头部几朵放射性花瓣的小花被视为早期植物类装饰花纹。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团花纹样也日益丰富起来,唐代团花纹样发展、流行达到顶峰。唐人的审美具有富贵、安乐及奢侈的特色,唐代团花纹样以“圆”且“满”的造型成为体现唐代纹样风格的典型代表。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多元文化的引进和发展,团花纹样“圆”的外形十分丰满,并有从里往外扩张、自由、奔放、豪迈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并创造新的风格(图1)。

图1 盛唐时期莫高窟藻井

宋代士大夫的审美充斥着孤冷、伤感和抑郁的情调,团花纹样选取造型生动的折枝花卉和表达自然的穿枝花卉,配合大量的花鸟纹饰,表现世俗的审美取向,这时期的团花纹样偏重于表达装饰的意味,与唐代饱满、张扬的装饰表达特色不同,内敛成了当时装饰效果的主流,整个团花纹样的处理展示出由外往里收缩的特征(图2)。

图2 宋瓷装饰的团花纹饰

团花纹样“圆”形外轮廓到元代依然沿用,这时期团花纹样整体设计表现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构图的表现力着重于展现野性的力与美,一扫宋代的颓废风气。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与西亚交流频繁,元代团花纹样的主题和唐代十分相似,延续着唐代以来的构图格式(图3)。

图3 灵芝团龙纹(来自《中国纹样词典》)

团花纹的团永远是装饰的主要构图形式,明代团花纹还是以圆形构图为外形轮廓,只是明代团花图案剔除了汉唐时期团花纹饰中的宗教元素与宋元时期的伦理意味,向大众对现实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贴近。福寿有余、吉祥如意等纹饰图案比较流行,这时期的团花多采用规整变形的造型手法(图4)。

图4 明宣德款团花纹青花双耳扁瓶

清代为封建社会晚期,其装饰纹样总体上呈现一种病态的堆积,精致繁缛。这个时期对吉祥文化的崇尚达到顶峰,工艺美术设计者尽可能多地把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元素糅合到一个单位图案中。清代团花纹样出现堆砌现象,根据统治者的喜好把所有寓意吉祥的题材都堆积到一起(图5)。人们对这个时期的审美喜好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认为这是极尽精巧,另一部分则认为这种装饰手法庸俗不堪。团花纹样的形式受民间审美观的影响,注重平衡、对称、协调之美,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意义,中国文化认为“圆”是和谐完美的,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圆”的崇拜和敬仰。著名图案教育家雷圭元先生曾说过:“图案是测候器,是风向标。一代的风化,一代的气派,都可以在图案风格中体现出来。”不论朝代如何更替,中国人对团花纹样的执着喜爱没有改变过,“圆”给人视觉感受的舒适是其他图案难以替代的。人们对圆满幸福生活的追求、儒家道德标准的“中庸”、哲学中“和合”思想都被团花纹样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中国装饰纹样独有的特色。

图5 清团福寿纹样

3 齐国王墓出土的丝织品服饰上的团花纹样

198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保护性发掘了一座金代古墓。此墓为男女合葬墓,男墓主人是金代齐国王完颜晏,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图6),此墓保存完好,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服饰冠带等,其中包括金代女真皇室贵族专属的金锦服饰,服饰材质主要为丝质,种类繁多,装饰纹样复杂,装饰手法使用编金、描金、印金等数种高超技法,填补了金代服饰的空白,这是继长沙马王堆和福建南宋黄昇墓之后的又一次有大规模丝织品出土的考古,因此齐国王墓也被誉为“北方马王堆”。尤其女墓主穿用的两件大口裤和棺罩上的团花纹样图案是中国服饰纹样的标志性符号,代表中国纹样独有的特色,彰显出中国优秀的传统吉祥文化。

图6 墓内情况

棕褐菱纹暗花萝萱草团花绣绵大口裤(图7~图10),裤通长124厘米、腰高44厘米、腰下宽60.5厘米、足套带长36.5厘米。棕褐色菱纹地绣团花面料,衬黄色绢里,内絮薄丝绵,上部横幅为裤腰,两侧边钉三副黄绢襻带,腰下缝接连裆裤筒,裤筒下口各钉一条黄绢足套带。裤筒后面右上角至右下系带之下沿边用辫股倒绣“内省”二字。按《大金国志》记载,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后,燕京内殿皇帝、皇后正位之束曰“内省”,由此可见此件萝萱草团花绣裤是专为金代皇室绣制的。其纹样绣工精巧,针法丰富细腻,针脚整齐,可见非同一般。

图7 棕褐菱纹暗花萝萱草团花绣绵大口裤揭取现状

图8 棕褐菱纹暗花罗萱草团花绣锦大口裤

图9 萱草团花纹

图10 大口裤绣“内省”字样

大口裤图案为棕色罗织菱形暗花纹,小菱纹纵向上下交错排列。团花由两种花叶纹构成。其中以丝线对绣黄色萱草两枝,花开六瓣,两系花蕊,对称呈圆形。花茎下绣浅绿色狭条花叶,左右叶对称,前叶遮挡于花茎之前,对称的后叶通过写意手法表现在花茎后面,两萱草间绣两片绿或深绿牡丹叶,两种花叶纹构成团花图案。此裤绣工精巧,针法丰富细密,以套针绣萱草花叶瓣,用辫子股绣及订金绣绣花蕊,订金绣勾边,用辅针绣牡丹叶底,再用钉针绣叶脉,订金绣勾边。团花直径4.3~4.5厘米,花纹单位8.7厘米×7.8厘米,叶中有花,花中有叶,虚实结合,真假难辨,花蕾相间,正侧相叠,雍容华贵,端庄大气。

萱草,又名忘忧、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岐女、宜男。《禄异记》:“妇人带宜男草生儿。”《风土记》:“花曰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又名萱草”。宋代类编文献概以女佩萱草,宜生男儿。以萱草作为服饰纹样,有妇女祈子求嗣的寓意,宋锦中有“宜男锦”。古人将萱草人性化,认为这是可以使人们忘却忧愁、妇女生男儿的一种花草,绣制在服饰上,寄以慰托。

棕褐地团云龙印金罗大口裤(图11、图12),棕褐地团云龙印金罗面料,黄绢衬在里面。裤通长128厘米,腰高52厘米,裤筒前长约65厘米,后长约77厘米,腰上边宽111厘米,腰缝处通宽74厘米,套蹬带通长27厘米。此大口裤上部横幅里的面料接腰,后腰间开腰,两侧旁钉有三副黄绢襻带,腰下缝接左右两裤筒,裤筒上口沿腰缝部位各叠五褶,合为五襞积杀缝,裤筒下口各钉有一条黄绢质地的套蹬带。此大口裤罗地为小暗花菱纹,系上下交错横向排列,印金花纹由12朵如意云头组成团窼边饰,(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主题纹样单元谓之“窼”,纺织品和服饰上的所有圆纹都被称为团窼或团花)。团花曾是上层阶级的标志性图案之一。《宋史·舆服志五》中提到:“景祐元年,诏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意思是禁止平民使用团花纹饰装饰衣服,防止社会产生奢靡之风。金代团窼用于服装也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制度,舆服制中团花大小有明确的区分。到了金世宗时期,服饰上团窼纹饰的大小是根据官职尊卑确定的。品级越高,服饰上的团窼花纹直径越大,三品以上服饰上团花纹饰直径五寸,六品以上只允许使用直径三寸的图案。此裤团云龙纹直径3.5厘米,纵向交错,花纹单位10厘米×10厘米,上下平衡排距1.4厘米,左右花纹间距7厘米。

图11 棕褐地团云龙印金罗大口裤

图12 团云龙纹

棕褐地团云龙印金罗大口裤上团云龙纹样中行龙头部面向着服者的右侧昂起,伸舌张口,双角向后,探出三只前爪,身尾向上回提团绕,形成降龙之势,傲然穿行于云际之间,让人感觉到了动力与活力,真正做到了动静结合。龙与祥云是我国特有的统治阶级传统装饰纹样,龙纹源于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本草纲目·翼》有云:“龙者,鳞虫之长”。龙不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却集鱼、鳄鱼、蛇、猪、马、鹿等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自古以来一直被尊奉、敬仰、崇拜,甚至迷信。原始龙形装饰比较质朴,造型粗犷,最早的红山玉猪龙造型更接近于猪的形象,后来龙纹逐步演化,常与云纹、凤纹结伴出现,并成为统治阶级专属的装饰纹饰。外部结构为云纹、内部以龙蟒动物纹饰为主的团花图案多是皇家贵胄的象征。随着历史的演进,龙形象的装饰纹饰在不断变化。龙纹的形态和一些细节用来区别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比如清代的五爪龙纹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金代规定宗室使用降龙纹饰,这也与墓主人身份相符。

金朝政权由黑龙江流域生活的女真人建立,早期统治者的服饰比较俭朴,以兽皮、棉帛制衣,基本没有什么纹饰可言。宋臣洪皓《松漠纪闻续》记载:“北方苦寒,故多衣皮。虽得一鼠亦褫皮藏去。妇人以羔皮帽为饰,至直十数千。敌三大羊价。不贵貂鼠。以其见日及火则剥落无色也。”根据《金史》卷73《完颜晏传》记载:“天德初,封葛王,入拜同判大宗正事,进封宗王,授世袭猛安。海陵迁都,晏留守上京,授金牌一、银牌二,累封豫王、许王,又改越王。贞元初,进封齐。”确定男墓主完颜晏死于海陵王迁都入主中原之后。《白虎通引传》云:“天子升龙,诸侯降龙”。金迁都后修建太庙,仿照汉制,修订《舆服志》,祭祀遵照中原古制,准王公等着降龙纹服饰。《金史·舆服志》记载:“皇统七年,太常寺言:太庙成后,奉安神主,祫享行礼,凡行事、执事、助祭、陪位官,准古典当服衮冕、九章画降龙,随品各有。”此时金代达官贵人的服饰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龙纹的使用也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所致。金代葬俗也受中原地区的影响,由原来的火葬改成了土葬,否则我们很难有机会通过墓葬了解金代的服饰。

①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②杨成寅,林文霞.雷圭元论图案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④周密.齐东野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⑤脱脱.金史: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⑥赵评春,迟本毅.金代服饰——金齐国王墓出土服饰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萱草纹饰纹样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花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忘忧草”真的可以忘忧吗
拯救“濒危”花纹
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
上海市:共赏萱草花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