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颅磁共振成像和CT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价值

2022-08-30童宁宁

大医生 2022年15期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例数

童宁宁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江苏苏州 215000)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毒种类较多,常见的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呈季节流行性,夏天经携带病毒的蚊虫、虱子叮咬可增加发病风险。该病发病早期多以其他系统症状为主,且不同患儿的病情表现、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早期症状多不典型,部分轻症患儿可自行痊愈,而发展至后期,病情逐渐加重,严重者可损伤神经系统功能、遗留后遗症,甚至造成死亡[1]。临床统计显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后遗症发生率为7.5%,病死率为0.8%[2]。另有研究显示,该病可引发脑实质性炎症:早期炎性病灶较小,病情进展后病灶可增大,甚至呈多发状态,形成弥漫性脑水肿,进而引发局部机械性压迫,损伤脑实质[3]。因此,早期明确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CT和MRI(磁共振成像)均是常用颅脑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但两者的作用原理不同,对脑组织的显像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4]。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头颅MRI和CT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5例疑似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儿39例,女患儿36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7.12±2.86)岁;发病时间1~5 d,平均发病时间(2.51±0.79)d;临床症状:发热67例,抽搐46例,头痛37例,呕吐23例,下肢乏力13例,其他9例;发病前症状:伴有呼吸道症状35例,消化道症状14例,扁桃腺炎9例,风疹6例。本研究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5]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综合检查确诊,脑脊液压力升高,蛋白可以正常或轻度升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可在脑脊液中找到病原体,通过核酸检测确认;③均行头颅MRI和CT检查,无相关检查禁忌,依从性好;④确诊患儿均给予规范化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排除标准: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②颅脑肿瘤;③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④脑瘫或智力障碍;⑤脑血管畸形。

1.2 检查方法①头颅MRI检查。采用3.0 T MR机(Siemens,型号:Skyra),头正交线圈;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层厚5 mm,层间距0.5 mm,矩阵512×512,视野220 mm×220 mm,共采集2次;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矢状面T1WI;T1WI SE序列,TR:2965 ms,TE:30 ms;T2WI TSE序 列,TR:6050 ms,TE:101 ms;FIAIR序列,TR:9800 ms,TE:88 ms;增强扫描肘静脉推注钆特酸葡胺注射液(Gd-DTPA)(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167,规格:15 mL∶5.654 g),0.15 mL/kg[6]。②头颅CT检查。采用GE-Optima 64排螺旋CT机(GE,型号:Optima ),以眶耳线为基线,向上横切连续扫描,扫描矩阵512×512,时间2 s,管电压100 kV,采用自动毫安,层厚5 mm,层距5 mm[7]。两种检查方法所获得图像均传送至工作站,由2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影像科医生进行独立诊断,若诊断结果有异议,则协商一致进行诊断。MRI诊断标准如下:轻度异常为病灶累及单个脑叶,信号呈点状或斑片状,T1WI上低或稍低信号,或T2WI上高或稍高信号;中度异常为病灶累及≥2个脑叶,为多发病灶,信号呈点状、斑片状或条形不对称状,在T1WI上呈低或稍低信号,而在T2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重度异常为病灶累及≥2个脑叶及脑干,信号呈点状、斑片状或条形不对称状,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伴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高信号,若合并出血可出现T1WI及T2WI高信号[8]。CT诊断标准如下:正常为无脑水肿,脑组织结构未见异常;轻度异常为可见轻度脑水肿,病灶可见或不可见;中度异常为脑水肿呈弥漫性,压迫脑室,可见单个或多个炎症病灶;重度异常为脑实质广泛性坏死,形成单个或多个软化灶[9]。

1.3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种检测结果正常、轻度、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的比例。②统计基底节、额叶、顶叶、颞叶等单发病灶及多发病灶检出率。③记录两种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对照情况,统计阳性及阴性病例数。④统计诊断效能指标,计算MRI和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非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正常和异常检查结果比较MRI检查检出轻度异常患儿比例低于CT检查,中度异常、重度异常病例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检查方式正常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正常和异常检查结果比较 [例(%)]

2.2 两种检查方式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比较MRI检查基底节、额叶、顶叶、颞叶等单发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多发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不同部位病灶检出率比较 [例(%)]

2.3 两种检查方式结果与脑脊液检查结果对照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3例,阴性22例;两组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情况,见表3。

表3 两种检查方式结果与脑脊液检查结果对照

2.4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MRI检查的各诊断效能指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统计显示,仅有25%~33%的病例能够确定致病病毒,而确定病例中约80%为肠道病毒感染,其他病毒相对较少[10]。临床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病原学、影像学等综合检查进行诊断,通常以病原学、免疫学检查为确诊依据。但病毒培养实验要求高、耗时长,免疫学检查的时间窗较窄,而脑脊液检查为有创操作,部分患儿家长的接受意愿较弱[11]。因此,影像学检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较为重要,且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较好,利于在临床开展。

CT和MRI是临床开展较为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方式,能够明确颅脑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小儿病毒性脑炎存在脑膜及脑实质的炎症反应,引发广泛性水肿、充血,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浸润脑组织,小血管周围弥漫分布着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致使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髓鞘崩解,组织水肿等病理改变[12]。该病病理改变多呈弥漫性,也可病变局限,在局部脑叶较为突出。CT图像上可在脑组织中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边界模糊或清晰,若病灶内伴出血,可呈混杂密度灶,且大多边界模糊,随着病程延长,边界可逐渐清晰[13]。病灶大多非强化,大脑各个脑叶均可发病,在CT图像上呈斑点状、片状、结节状等强化灶,且病变分布不均,仅在基底节区呈对称分布,其他部位均呈一侧偏重,病变主要累及皮层和皮层下[14]。

MRI图像上T1WI呈均匀低信号,少数呈稍低或等信号,若伴出血时则为高信号影。T2WI可见异常高信号,对占位病灶敏感度高。而FLAIR上呈高信号,病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灶多呈斑片状和脑回样,少数呈斑点状和环形[15]。与CT相比,MRI对脑组织以及其中的水分增加敏感度更高,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病变的诊断效果更好,能更早发现炎性改变;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升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提高诊断率,还可用于鉴别小儿病毒性脑炎与其他颅脑占位性病变,并能进行容积扫描,建立三维图像,明显区分脑白质和灰质,提高对病灶定位的准确性[16]。此外,MRI不受骨质阻挡,对于颅后窝、脑中线、脑干及脊髓等含有骨质的部位也能显示病变情况。因此,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优势更为明显。

本研究显示,MRI检查在不同严重程度病灶检出率、单发病灶检出率及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效能上均优于CT检查。这进一步证实MR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效果更好,在发病早期即可显示出较高的敏感度,利于临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早期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加快病情的缓解速度,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与头颅CT相比,MRI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价值更高,诊断效能更好,对颅脑组织及水分的变化更为敏感,利于病灶定位及病情评估,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脑炎病毒性例数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