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值、数值变产值

2022-08-30薛钦峰

中国名牌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村

本刊特约记者/薛钦峰

【建设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建设数字乡村、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正为农民增收、农业提效、乡村宜居提供坚实保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乡村建设在路上

今年5月公布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

近年来,修通产业路、快递进乡村、扶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改善。随着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深入,乡村面貌正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要振兴,交通要先行。这几年,不少地区持续擦亮“四好农村路”示范品牌,让完善的交通网络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走在吉林省双辽市的柳条乡等地,一条整洁的柏油马路蜿蜒经过当地4个乡镇。这条“四好农村路”不仅连接多个村屯,还将沿线的一马树森林公园、八一湖等景点相连,被当地称为“金秀旅游精品线”,沿线不少村屯受益良多。“过去路不好,货车进村不便,影响了村里养殖业发展,现在路修好了,帮村民解决了大烦恼。”当地红旗街道官井村村民佟童说。

近年来,双辽市探索出农村公路建设“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乡镇实施、群众参与”的建设模式,越来越多的乡镇村屯步入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快车道。这只是我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我国完成脱贫地区公路投资超过8000亿元,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6万公里。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为解决需求而建。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快递进村揽投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乡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很多乡村快速发展的瓶颈。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盛产桃子等水果。“过去得跑到镇上发货,件数少的时候,挣的钱还不够油钱。”当地农民说。果农们日夜盼着物流畅通,能把新鲜的桃子卖出去。

村级寄递服务是物流配送体系的神经“末梢”。为了打通这一瓶颈,这两年蒙阴县推出“联配联送”物流模式,整合交通、邮政等部门资源,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依托这一模式,越来越多的果子被运出了大山。

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去年,全国农村地区收投快递包裹总量达到370亿件,今年将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快递”。

游客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油菜花田中自拍

如何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各地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不只政府机构,企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也积极贡献力量。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对吴房村房屋道路、桥梁河道、景观绿化及管网线路进行改建,打造以农业为基础、文旅休闲为链接、效益共享的都市田园乡村生活示范区,使得吴房村成为上海第一批规划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几年,通过策划部署重大工程项目、创新投融资模式,中交集团不断发挥基建综合服务商核心主业优势,累计实施乡村振兴类项目合同约280亿元,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等领域积极作为。

智慧乡村在“云”端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数字乡村进行了统筹部署。鼓励各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搭建一个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将“互联网+”融入到农村建设中,使其发挥更多价值。

一部手机实时监测,完成农产品全生产流程管理;一个平台汇聚信息,村中大事小事尽在掌握;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广大农村正展现出一幅幅智慧乡村新图景。

吉林省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省情的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运行模式,打造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云码村社”一体化应用服务体系,探索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展新服务,初步形成了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经营网络化、农村管理在线化发展格局。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小塔子村是数字农业建设的受益者。在小塔子村的永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该村的各个地块的农业气象信息和农机作业情况。合作社利用数字管理系统,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

在生产方面,农业专家通过系统将小塔子村玉米生产管理分为10个阶段35个关键决策环节,并结合土壤墒情、气象等因素出具了一套完整的种植规划方案。在生产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平台已经实现了作业任务下达、农机调度、农机作业轨迹、农机作业质量等功能。在经营管理上,平台上的上市公司财务团队为合作社预算所有支出,大大节省了合作社生产经营成本。

精准农业、无人驾驶、智慧农场等数字农业场景应用正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利用数字化手段带来的最大便捷就是节省了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朱春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村民代表,已经感受到了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成效。

图1: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游客在参观当地举办的摄影展

梅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起了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一键即可对智慧雾灌系统、肥水药一体化系统、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数字技术设备进行远程智能控制、智慧管理,用数字化助力茶产业提档升级。

乡村治理如何实现数字化?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11个村子的村民有了点自己的小体会,他们用一个手机软件,打通村民与村民、村庄与村庄的连接。村级“三务”公开、村民邻友圈、村里疫情防控等,在峪口镇这些基层治理场景中,数字化助力乡村治理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平谷区数字乡村的建设刚开头,对如何让数字化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也在探索中。

图2:在湖北省秭归县华维电商物流园区内,工作人员进行直播销售

图3: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黄市镇新生快递乡村服务站,工作人员在登记快递信息

绿色低碳、美丽乡村在眼前

在东北,随着黑土地保护措施不断实施,绿色生产理念在黑土地上逐渐深入人心。例如,这几年全国产粮大县农安县创建了5.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种植技术的普及让当地农民尝到了实惠。

农安县小城子乡西王家村的稻田边,阵阵稻香扑面而来。“自从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保护好土地、绿色生产成为我们种水稻的关键。”顺民心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王在新说。

应用有机肥料、生物防虫,农药残留越来越低,土地好了,水稻品质更高。如今,西王家村建起水稻、小麦加工厂,注册了品牌商标,每公顷水稻收入比过去大幅提高。现在农安县建立覆盖20万亩土地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对土壤农药残留、肥料重金属含量、水源污染等指标实施跟踪,引导农民保护土地,绿色生产。

绿色理念打响绿色品牌。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李家店村,德乐农业合作联合社种植的鲜食玉米即将进入收获期。地头上,只见粗壮的玉米秆子上已长出玉米穗。这里的鲜食玉米凭借甜糯的口感和高品质广受消费者欢迎。

近年来,公主岭市鼓励农民把黑土地保护与鲜食玉米种植相结合。目前,公主岭市实现年产鲜食玉米超4亿穗,带动超5000户农民致富,实现产值达14亿元。

除了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守护乡村传统文化之“魂”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方面。

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沟村凭借“留得住乡愁”的风光吸引着城里人来做客,而在6年前,这个村还是只见老人和小孩的“空心村”。这几年村干部带着大家先从改善人居环境干起,村里的臭水坑被造成了小游园,道路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门口建起了小菜园或小花园,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杨沟村利用闲置的老房子建起了老油坊、老茶馆、休闲书屋、民宿。老式织布机、石磨、石碾等老物件也重新架起来,成了城里孩子们眼里的新鲜“玩意儿”。杨沟村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当起了民宿管家、麻花店老板、饭店老板。每年的油菜花节、油葵花节都有数万人前来游玩,将整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鉴于杨沟村的美丽转身,当地政府将相邻的王堂村、龙泉寺村与杨沟村合并发展,组建“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

美丽宜居正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变成现实。漫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石河镇古城村,平坦的柏油路串起整洁精致的农家院落。72岁的村民张宝全不由得感慨道:“村里环境变化太大了,过去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美如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从粗放式发展到绿色低碳,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正迈入新征程。

猜你喜欢

数字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成双成对
赞农村“五老”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