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2-08-30冯天博
冯天博
(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孕育了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西南联大精神、滇西抗战精神、老山精神、西畴精神和杨善洲精神等红色精神,为云南本土红色文化精神注入了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云南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在开发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精神文化的传播力并未得到充分彰显,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域的精神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差距。借鉴其他地域的红色精神文化发展模式,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宣传方式,对推动云南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1 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对云南发展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精神的“集合”。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红军长征过云南留下的精神见证,是新时期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剂”。
1.1 长征精神的云南内涵诠释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先后两次经过云南,途经17个线程,历时28天,随后红二、红六方面军也再次经过云南。红军长征在云南留下了诸多革命遗址,是云南红色精神文化的珍贵物质载体。长征精神的云南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长征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定信念的革命乐观主义。红军在进入云南之后,为了抢先在占领渡口抢渡金沙江,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在缺衣少粮的条件下仍然不懈斗争,在敌军的追击下时刻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其次,长征精神是无坚不摧、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在长征过程中,长期担任掩护中央红军转移的红九军团被誉为“战略骑兵”,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凭借在云南本地的人际关系,不仅掩护主力部队的转移,而且带着红九军团成功渡过金沙江,上演了革命的英雄事迹。最后,长征精神是善于团结、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期间,对以龙云为首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争取,促进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转变,推动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长征精神在云南有着丰富而生动的诠释,包含着云南本地的历史与人文情怀的鲜活素材,激励云南各民族人民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而不懈奋斗。
1.2 长征精神对云南发展的时代价值
文化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更为持久和深沉的力量,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们给云南现今发展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内容生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长征精神承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意蕴在新时代不但没有过时,反而焕发出勃勃生机。进入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对精神文化层面的供给不断提出新要求,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播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和新闻报道,创新传承长征精神,是引领提升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2019年7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6条红色旅游经典路线,其中的“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线”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人类发祥史及自然观光于一体,整体带动了云南省红色旅游的热度与活力。此外,云南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民俗风情游、自然生态游等是云南面向全国的旅游名片,以长征精神为依托,将红色精神文化旅游融入,有助于推动打造整合云南全域的多种旅游形式相互融合的旅游体系。
2 长征精神在云南传承和创新的发展困境
在红军长征途经云南的历程中,巧渡金沙江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红军在云南境内先是佯攻昆明,而后调转兵力,强渡金沙江,由此开始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新征程。相较于红军长征中的其他重要事件或战役,例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巧渡金沙江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则略显单薄。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例如四渡赤水这样的封神之战、遵义会议这样挽救党的危亡的历史性会议、在金沙江之前的土城战役红军又打了败仗等,也有现实的原因,例如云南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绿色生态的开发和宣传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结合存在一定的不足。从现实的影响因素出发,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在云南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发展困境。
2.1 对长征精神内容挖掘的深度不足,影响力弱
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期间,发生了诸多对革命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撇开军事上成功的宣传之外,对历史事件和重要会议的深入研究,也应该是新时期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途径。长征经过云南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化物质载体,革命遗址437个,包含机构旧址、纪念地、名人故居、烈士陵园、纪念设施等。但总体来看,云南对历史遗迹的开发保护、对历史事件的溯源、对长征精神云南内涵的独特阐释,做得并不充分。以中央红军首次进入云南之后举行的扎西会议为例,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完成,解决了遵义会议来不及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完成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这样一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重要会议,其中对该会议的历史考辨和历史意义阐释工作仍显得不足。对长征文化的浅析,使长征在云南这一段历史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不显著,继而形成对此段历史研究更加没有热情的恶性循环。
2.2 以机关和学生团体为主要参与者,受众面窄
从全国范围来看,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受众面较窄的困境。对红色文化类的精神文明有需求的往往是特定的群体,以红色旅游为例,游客主要是来自机关单位的集体活动和学生团体的参观学习,而且时间主要以五四青年节、清明节、七一建党节以及八一建军节等特定节日为主。红色文化特殊的文化品质,内在地导致了它不能作为日常性、通俗性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长征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是特定人群孤芳自赏的一种自我满足,一旦将长征精神这样的红色精神文化教育受众范围窄化,长征精神也就失去了其内在的激励全民族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共同奋斗的精神特质,削弱了其宝贵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此外,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其传播的物质载体,即革命遗址的散列式分布,导致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往往因地适宜选取距离较近的革命遗址进行参观学习,意味着这些见证历史岁月的红色文化遗迹通常只能吸引临近的群众来观赏游览,由此也更加导致了这些历史遗址的开发和保护朝着更加失衡的状态发展。
2.3 文化宣传形式不够新颖,吸引力低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精神不仅印证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先辈们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当今激励各民族奋勇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传统宣传形式以歌曲、故事、文学作品等为主,这些形式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对长征精神的传播确实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宣传的技术手段和话语体系的更新,长征精神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应该有新的解释和时代印证。然而,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却越来越拘泥于固有传播模式,仅仅以新闻媒体和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开展文化传播,导致传播受众的粘性不足,难以吸引人们持续深入了解的兴趣。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的宣传形式,归根结底是没有把握新时代长征精神内涵的新发展,不能以开放创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总之,在当今的快消费时代,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被碎片化分割,吸引人们关注的是契合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创新文化宣传形式,使之具备饱含时代气息的新解读,才能使长征精神真正的入脑入心。
3 以长征精神为纽带协同开发的实践进路
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是激励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云南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播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因此,寻找红色精神文化传播的实践进路,切实满足人们的现实精神需求,是长征精神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3.1 借助沉浸式传播打造特色体验,形成面向全域的大传播格局
通过VR技术等达到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可以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融合,是开展红色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助力。传承长征精神,新媒体技术将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云直播、5G全息投影、VR等新兴技术使得文化宣传的形式出现了全新的突破和革命性的变革,这些技术不仅能突破宣传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因素限制,而且以其新颖的形式,更能吸引受众的兴趣,提升社会整体氛围。例如江西理工大学建设的“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将其列入新生的入学教育,再现了赣南苏区革命时期的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等经典实景。开发集合长征过程中云南当地历史和人文的沉浸式游戏,打造沉浸式的长征精神文化体验馆,是新时期开展精神文化教育的新方向。红军长征经过云南的这一时期遗址类型以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为主,主要分布在省内的北部地区,是一条完整的时间线所串联起来的鲜活整体。传承和发展长征精神,不是某一区域、某一部分单独就可以完成的,探索“以线串景”的模式,是构建整体长征历史、发展长征文化资源的新思路。借助信息技术整合长征精神的文化资源,是云南这一区域的红色精神文化走向其他区域的全域传播的新契机,是引领人们成为红色主题活动参与者的新方向。
3.2 探索流动式博物馆服务,提升长征精神传播的实践向度
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在云南的传承除了依靠语言载体世世代代相传之外,另外一种广泛的传播方式是以长征过程中留下来的长征文物为物质载体,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宣传。红军长征在云南留下的革命遗址,如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扎西会议纪念馆、会泽水城红军扩军旧址、禄劝皎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都是传承长征精神珍贵的物质载体集合。然而传统博物馆式的文化传播形式,在快节奏和快认知的现代社会节奏下,人们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去主动到博物馆对展览进行全面系统的观赏和学习,这造成了很多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探索流动式博物馆服务运行模式,在保证文物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让文物从博物馆中“走出来”,通过线下社区、学校的流动展览,拉近人们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红色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走向群众,是提升群众对文化服务满意度的新形式。此外,通过建立长征精神文化基地等诸多形式,建立博物馆与外界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稳定联系,借助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与各地方基地相互配合,继而形成大众化和常态化的实践运行模式,是传承和创新长征精神的实践新向度。
3.3 以特色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传播,加强“红绿”结合的联动开发
红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其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长征精神也不例外。从单一的理论角度传播,往往会缺乏大众化和趣味性,因此创新长征精神传播的外在物质形式,是增强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文创产品充分体现这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融合程度,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诉求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长征精神文化传播转向大众化叙事的新途径。开发长征精神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是激活长征精神生机活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打造一张靓丽的文化宣传名片。此外,在挖掘长征精神资源的同时,要走适合云南本地发展的特色之路。长征精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属于红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往往因为独特的“红”元素,限制了传播的受众群体。云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同时由于长征过程中的革命遗址大多分布在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偏僻之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革命遗址的原生态面貌,为云南开展“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了现实基础。“红绿”结合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绿色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以红色精神文化为其注入丰富的人文血脉力量,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承也在绿色的发展中拓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