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顶梁柱 奋进新征程
——记中国船舶集团2022 年国企开放日活动

2022-08-30申超波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船舶青岛

本刊记者 申超波 /文

中国船舶集团2022 年国企开放日活动邀请25 家媒体约40 名记者,在4 天内奔赴葫芦岛、大连和青岛3 地,走进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新中国第一造船厂渤船集团、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诞生地大船集团、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的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单位七六〇所和我国船用清洁能源创新引领者青岛双瑞公司。记者们登上凝聚数代船舶人心血的“大国重器”,走近这里的科研专家和普通工人,共同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船舶工业戮力改革发展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第一站:渤船集团新中国第一造船厂的接续奋斗

启动仪式现场

渤船集团始建于1954 年,是“一五”期间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唯一一家新建造船厂,时称新中国第一造船厂。60 多年来,渤船集团牢记初心使命,矢志兴装报国,奋力开拓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担负的各项任务,为我国国防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渤船集团地处渤海湾,坐拥天然不冻良港,拥有七跨式室内船台车间、30 万吨级大坞等现代化设施,技术实力雄厚,可实现全流程三维数字化设计,具有强大的钢材加工和船舶总装建造能力。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渤船集团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组建了先进焊接、智能制造等实验室,拥有先进实验设备近万台套。截至2021 年底,渤船集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100 余项,手持有效专利达260 件,制修订国家标准2 项、行业标准19 项。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渤船集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机制,有3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 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11 人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10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极其繁重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任务,渤船集团大力推进工艺技术传承向工艺技术创新转变,最大限度地推动由渤船制造向渤船智造转变升级,开展智能制造、先进焊接、工艺改进、信息化、标准化等9 个方面318 项技术研究。在渤船集团智能制造装配与机器人焊接生产线,记者真切感受到老车间里的新“活力”。一套套现代化设备在各位高级技师手中有序作业,焊花闪耀间,产品一次成型,由机器人转运到下一道工序。

渤船集团高度重视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事业造就人才,环境吸引人才,机制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攻坚克难、善于攻城拔寨、甘于无私奉献的“渤船工匠”,涌现出了以陈凯、张子元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精尖专业技能人才。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陈凯、张子元都是军人的后代,他们说,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就热爱国防,能够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贡献,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一直很感恩工厂的培养,一定要把这份技术和使命传承下去。荣获第五届金砖国家焊接大赛第一名的焊接工人王知远同样提到“传承”的力量:“当我参与建造的产品能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时,我觉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值了。我儿子同样为我的工作骄傲和自豪。这就是爱国精神最好的传承。”

实现技能报国,是渤船集团高技能人才群体最朴素的职业理想。立足岗位,练就过人之技;执着坚守,描绘匠心之美。他们在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同时,也迎来了人生最出彩的时刻。正是这群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秉承着“岗位平凡、人生不能平淡”的理念,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守护国之重器接续进步,不断跨越。

第二站:大船集团承百年基业,铸世界一流

浩瀚的海洋凝结着深蓝的梦想,深邃的历史洞见着广阔的未来。第二站,在充满希冀的环渤海湾畔,记者来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船集团)。始建于1898 年的大船集团,创造了中国造船史上80 多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中国海军由弱变强的历史跨越。

大船集团是我国舰船总装建造及维修保障的主要基地,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0 多个型号、800 多艘舰船,创造了中国海军史上数十个“第一”。中国第一代到第四代导弹驱逐舰主战船型,以及“辽宁舰”“山东舰”都从这里驶向万里海疆。威武的战舰劈波斩浪,扬国威、壮军魂,竖起了坚不可摧的海上长城。大船集团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同样创造了中国造船多个“第一”: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第一艘VLCC、第一座4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第一座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智能VLCC等都诞生在这里。

新时代的大船集团已形成以大连为总部,统筹大连、葫芦岛、山海关和天津四地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共有船坞21 座,船台10座,舾装码头21 公里,总占地面积1230 万平方米,可以承担30 万吨级VLCC、万箱级以上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FPSO、穿梭油轮、超大型散货船和矿砂船以及各类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任务。

大船集团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发节能环保型“绿色船舶”,在风帆助推和LNG 双燃料等绿色环保新技术船舶应用领域一直走在国际前列。2019 年,大船集团发布了世界上第一艘以液氨动力的“C-Future”23000 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设计方案。今年2 月28日,全球首艘LNG 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成功交付……这些节能船型的研发制造将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百年大船集团创造“第一”故事还在继续。

第三站:七六〇所国无重器不强、人无精神不立

第三站,记者来到了中国船舶第七六〇研究所(以下简称“七六〇所”)。这里曾诞生了2018 年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抗灾抢险英雄群体。2018 年8 月20 日,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受台风影响出现重大险情,七六〇所17 位抗灾抢险英雄不惧风浪,挺身而出,为保护试验平台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名同志壮烈牺牲。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危难之际显身手,无惧风浪见本色。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和烈士吧!黄群,一位51 岁的共产党员,是抗灾抢险勇士的带头人,就在牺牲的5 天前,他还在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了入党誓词: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宋月才,军人出身的61 岁“老船长”,事发前一直在码头值班,凌晨3 点还去码头查看情况,视平台如生命;姜开斌,62 岁,转业多年,“若有战、召必回”,一个爱生活但更爱军营更爱党的事业的老党员,“花甲不是界限、忠诚永不退伍”。

还有黄超富、孙逊、高天山、李克忠、贾凌军、宋健、王贵龙、李雪冰、董江、阎堃、刘子辉、蔡国安、李晓、单正磊等。他们在国家财产面临巨大威胁的时候,在战友生命面临巨大危险的时候,用感天动地的壮烈举动,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新时代英雄赞歌。

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面对台风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无惧,为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壮烈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用宝贵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们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时代楷模。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七六〇所黄群等3 名同志壮烈牺牲做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许党报国”也是军工人一直坚守的优秀品格。每一个为国防事业奋斗的人,都心怀家国,都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仰。他们坚守的信仰让每一个国人感到自豪。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信仰,需要这样的坚持。

第四站:七二五所青岛双瑞绿色船舶配套设备领航者

7 月30 日,中国船舶集团2022年国企开放日活动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了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七二五所青岛双瑞),参观了公司展厅和智能化设备车间,通过三维动画、VR影像等方式亲身体验高科技产业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数字化工厂建设。

七二五所青岛双瑞致力于成为全球海洋环境解决方案领航者。该公司在腐蚀控制、水处理、气体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拥有覆盖亚洲、美洲、欧洲和中东等30 多个国家和100 多个港口的全球销售服务网络,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青岛双瑞是我国最早开展腐蚀控制研究的企业,代表了我国腐蚀控制产业的最高水平,拥有国家腐蚀控制领域最高资质,编制了该行业80%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产品广泛应用于船舶及海洋工程、交通运输、管道储运、电力水利、石油化工和市政等领域,综合市场占有率达40%。圆满完成了包括“辽宁号”阴极保护项目等在内的2000 余项大型防腐工程。其中,承担的东海大桥防腐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大连造船厂正在建造的FPSO 船

上世纪80 年代,青岛双瑞在国内率先开展电解制氯产业,是国内电解制氯业绩最强、最大的电解制氯系统制造商。在核电和火电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是国内唯一具有核电项目运行业绩的厂家。先后承担了岭澳、田湾等十余座核电站的电解制氯工程。

青岛双瑞公司BalClor®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是全国首家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最终认可,已获得12 家国际权威船级社认证。目前,青岛双瑞已交付2000 多艘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手持3000多艘订单,成为国际知名压载水处理厂商。BalClor®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实现全球市场覆盖,国外订单占比80%,在中大型船舶压载水处理市场占有率和装船量全球第一。

青岛双瑞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的核心部件——电解槽模块单元拥有自主知识核心技术,满足国际标准,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产品。青岛双瑞主导及参与编制的有效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达29 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行业内起到了引领作用。

记者实地参观了青岛双瑞的MES、WMS、智能化生产线,从销售服务、生产制造、检验追踪等方面了解了数字化生产指挥系统的运行情况。据介绍,青岛双瑞建立了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核心的资源配置系统,形成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业务平台;建立项目计划执行平台,强化从设计到产品交付全流程管控;建立生产运营指挥中心,实现计划排产精益管理,大幅缩短生产周期,压载水项目执行周期由210 天缩短至60 天以内,达同行业领先水平;生产交付及时率由42%提高至90%以上,存货降幅达83%。凭借先进的技术与可靠的质量,青岛双瑞的产品深受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船东的欢迎,压载水系统等产品获得船东“非双瑞不用”的认可,订单量稳居世界前列。

青岛双瑞通过不断创新,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破了国外产品在高端船舶配套市场的垄断,在全球海洋环保高端装备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进而提升了国产船舶配套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国际地位,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品牌的力量。

猜你喜欢

船舶青岛
船舶建造常见消防缺陷及对策
大数据分析的船舶航迹拟合研究
船舶稳性控制系统研究
2021第24届青岛国际机床展开幕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基于CFD的大型船舶液舱晃荡研究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项目管理技术在船舶建造进度控制中的实践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