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先生《高等书法教程序》手稿
2022-08-30
我国人谈起书法教育来,总是上溯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书即文字学,包括书法在内但国子是指贵族子弟,当时老百姓是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孟子》:“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下文又有“小民亲于下”的话,可知孟子所了解的教育对象已经逐步面向全民的了,只是教育的科目无从考见。
汉代还遗留下来有关书法教育一些资料,据许慎《说文序》所引:“《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尉律》是汉代的法律,是为全国人民订颂的。学僮应指全国的学龄儿童。那是进一步考选中层官员的措施。这里给我们一个概念,早期的书法教育完全与文字学连在一起,分不开的。
两汉、魏、吴以来,书法艺术一直在发展。同时也逐步从文字学范围内孕育出来,形成一门独特的学科。历史记载,萧何、史游、陈遵、张芝、蔡邕、钟繇、皇象等书家,烜赫一时。那时师徒传授,民间学习,一定已有相应的教材。两晋南北朝书家更多,其中卫铄、王羲之父子、羊欣、王愔、王僧虔、梁武帝、虞龢、庾元威、智永等人,且有论书之作传世。这些著作,兼有示教传授作用,也便是教材。只是有些文章出于后世伪托,如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曾有人辩说是假的,至少部分是假的。
唐代是中世纪书法艺术鼎盛的一个时代,唐太宗本人便是第一流的书家。《唐会要》卷三十五:“贞观元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大学,……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已而高的,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通典》卷十五:“其择人有四事:……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新唐书百官志》自注:“贞观元年,广召京官残事五品以上子嗜书者二十四人来馆习书。”以上所引,还是对贵族子弟及一般官员的。《新唐书选举志》:“唐代取士之科,以大原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学书日纸一幅,……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另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见得当时制度的严格,这就不是专对贵族,而是同时面向中全国人民了。“由州县者曰乡贡”一句可以证明。至于东西各邻国派遣子弟来学习,当然也包括书法在内,那便是早期的留学生了。
唐代有关书法的理论,一部分是品评,又一部分则专谈技法,很明显都是当时通行的教材,最著名的如欧阳询有《结字三十六法》,颜真卿有《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方明有《授笔要说》,……这些文章主要从技法角度说话,真是钻研深刻,分析细密,发前人所未发。后世有“唐人尚法”的话,是恰当的。——写到这里,想起一件事:历来书法界奉为金科玉律的“永字八法”,据说创自智永。我看永字第二笔“勒”是指完整的横划,不是今天我们所写的短划折转与一竖相连。否则八法中缺少完整的横划,也不成事。智永手写《真草千字文》墨迹今天尚存,“永绥吉兆”的永字真书,第二笔也是折转连一竖,不作横长一划,证明他自己写永字并不照八法。沈尹默先生引据韩方明曾说张旭“始弘八法”的话,断定永字八法是张旭提出的,很有道理(详见他所著《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张旭也是唐代人,时代性也相符合,总之唐代人谈学书的技法,缜密之极,肯定是学术的进步,值得后人参考,但有些过于机械也是今天大家所公认的。
上文提到书法艺术逐步从文字学孕育出来,是事实。实际上历代有关书学教课一直不排除文学、史学等。犹如今天书法专业学生一定要修习政治、文学、文字学、金石学一样,《宋史选举志》有“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的规定,那是意中之事。下文说:“画学之业,……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见得每一学科都不是孤立的。书画学各生通过一系列经学、文字学训练方能培养成为完善的书家或画家。宋代如此规定,虽然分量稍重,原则上是合理的。
陈振濂副教授颐斋学兄,春秋正当,在浙江美术学院修完硕士课程后留校执教,迄已十年。劬学洽闻,声誉踔起。著述问世,逐年发表于海内外报刊,舆论翕如,四年前曾为我主编《沙孟海翰墨生涯》,在澳门出版。前年所著《中国书画篆刻品鉴》《现代日本书法大典》两书的出版,也皆嘱我为序。今年应邀赴日本岐阜女子大学讲学,课程总结其十年来教学经验,写成《高等书法教程》一书,深入浅出,审博翔实,可以惊四筵,亦可以适独坐。我国办新教育数十年,大专学校设置书法专业,还是一九六三年老友潘天寿先生长院时请准高等教育部创办的。颐斋既是首届研究生,毕业十年后居然写出首创的这本书法教程,我虽未能尽读,窃嘉其热爱后生,热爱祖国,筚路启山之功,也够伟大了,就我想到的拉杂写出来,以为之序。
一九九一年九月,沙○○记于杭州西溪寓斋,年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