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30尹慧玲
尹慧玲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作为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会导致患儿手部、足部及口腔内出现疱疹,影响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分析发现,小儿手足口病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继发性感染,进一步加重皮损程度。在此情况下,对手足口病患儿开展系统全面、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不良情况发生十分重要。常规护理的内容较少,形式单一,不利于满足患者身心多方面的护理需求。而优质护理是一种覆盖面广、系统性强的护理模式,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中,能基于患儿的心理、饮食、环境及皮肤等多方面情况提供合理安全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皮肤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以108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优质护理的实施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符合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②未存在先天性疾病;③心脑肾等脏器正常,无功能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异常或存在意识障碍者;②精神异常者;③持续哭闹,无法配合研究开展者。采用双盲法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各54例。参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01±1.13)岁。分析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83±1.09)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观察血压变化,并叮嘱患儿家属遵医嘱给患儿服药,在发现患儿异常时及时反馈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分析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①阻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严格的隔离消毒,以控制病原传播扩散。每日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1 h/次;定期开窗通风,30 min/次;对病房内的桌子、地面以及床等,采用84消毒液进行一一消毒;患儿排便后,及时应用生石灰覆盖,等待1 h后方可清理倒掉;在接触患儿前后,护理人员及时采用过氧乙酸泡沫液清洗手部,并将患儿的餐具、毛巾或玩具等物品置于温度在50 ℃的热水中浸泡,进一步阻断病原传播途径;②口腔干预:患儿进食后,指导家属帮助患儿采用生理盐水漱口,并在口腔周围均匀涂抹碘甘油,以进一步预防细菌感染;并提醒家属患儿应健康合理饮食,饮食清淡和少食多餐,禁止辛辣、过冷等刺激性食物,避免皮脂分泌过盛,诱发肌肤发炎症状;③体温干预:对于体温未达到38.5 ℃的患儿,及时予以物理降温,对患者身体进行温水擦拭,并适当减少穿着衣物等;提醒患儿多饮水,以进一步促进排汗和降低体温;对于体温达到38.5 ℃及以上的患儿,在实施物理降温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药物降温,遵医嘱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以防止体温继续上升。如若患儿的体温持续未得到控制,则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注射;④皮肤护理:为防止患儿对瘙痒处进行抓挠,护理人员及时对患儿的手指甲进行修剪,避免皮损部位二次受损;保持患儿全身皮肤的干燥清洁,尤其是皮疹破溃较多的手部、臀部等,及时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出大水疱中的疱液,并采用碘甘油对周边皮肤进行涂抹,3~4次/d,以促进皮疹处快速结痂并恢复;⑤环境与心理护理:为患儿布设舒适度较高的病房环境,适当结合患儿的兴趣爱好张贴动画壁纸等,以减轻患儿在治疗期间的恐惧和不安感;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鼓励和夸奖,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日常生活相关注意事项的宣教,强调预防手足口病患儿的措施,控制疾病复发率,降低危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肤恢复状态,皮疹消退、体温恢复、口腔溃疡愈合和住院时间,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1.3.1 皮肤状态 以手足口病皮肤观察表为准,围绕患儿的皮疹、水疱、清洁度及抓痕展开评估,总分0~16分,分值越低表明皮肤恢复情况越差。
1.3.2 血清指标 炎症因子包括WBC计数及hs-CRP;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A、IgG、IgM。
1.3.3 生活质量 以QDL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围绕生理功能、肢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展开分析,共计3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2 结果
2.1 两组皮肤恢复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后皮肤状态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分析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皮肤恢复状态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皮疹消退、体温恢复、口腔溃疡愈合及住院时间比较 分析组皮疹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口轻溃疡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皮疹消退、体温恢复、口腔溃疡愈合及住院时间比较(,d)
2.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后WBC计数以及hs-CR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分析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后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分析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后生理功能、肢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分析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且高发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其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更是日益攀升。一般而言,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的症状相对轻微,仅出现发热现象,以及手、足及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导致病情进展加快,增加病死风险。当前,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路径为抗病毒治疗,旨在抑制病毒复制,帮助患儿减轻不适症状和缩短病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容易反复发作、绵延不愈,抗病毒治疗的单一应用,并不能实现病毒的彻底消灭,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有限。因此,为进一步控制手足口病的危害,降低并发症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为手足口病患儿提供系统全面、安全有效的优质护理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干预后的皮肤恢复状态评分高于参照组,且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病程短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黎华梅的研究结果相同,进一步说明实施优质护理中通过皮肤护理,能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予以处理,进而加快促进皮肤康复。另外实施、环境与心理护理,能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使其更加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通过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阻断,以及体温护理,能进一步增强疾病治疗效果,降低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路径的实施,能加快手足口病患儿的皮肤恢复速度,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