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认识的牛汉先生

2022-08-30岳洪治

传记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吴平牛汉新文学

岳洪治

每当想起牛汉先生,心中立刻会跳出苏轼那首《定风波》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十年,最初的十年,都是和牛汉先生在一个房间工作。还记得,有一次,在后三楼我们两人的办公室里,先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讨厌我,我就让他讨厌着……”先生胸怀开朗磊落,豪放自如,为人处世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经得起打击与挫折,他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与九百年前的苏子,又何其相似乃尔。

领我走入编辑课堂的第一位老师

1978年春,我由国家版本图书馆研究室调入人文社的时候,参加了社里给年轻人办的“文学进修班”。为完成写作课的作业,我交了《绍兴的东湖》《沈园游记》两篇自命题作文。那是1976年我参加《鲁迅全集》出版工作座谈会后,到鲁迅家乡搞调研时的副产品。习作经主持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的牛汉先生批阅,很快就在刊物上发表了。

大约一两个月后的一天上午,牛汉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说,社里决定提前结束我的课程,让我到现代部去工作。他郑重地说:“让你来,是做‘五四文学组’的助理编辑,兼《新文学史料》编辑部业务秘书。”事后我猜想,先生当时正忙于筹备《新文学史料》的创刊,组里缺少人手,应该是他向社里提出,要我过去的(先生去世前一年,我去家中探望时,与他说起此事,他曾认真地对我说:“你是我的助手。”)就这样,从1978年进入《新文学史料》编辑部,直到1988年先生离休,整十年里,我一直在他的指导下工作,在他的身边学习。

初到编辑部,牛汉先生就拿出几本“五四”作家的小说和诗歌集,让我看一遍,写出读后感。其中有:叶紫的《雾夜紫灯》、王统照的《山雨》等长篇小说,还有艾青、戴望舒、徐志摩的诗集等。我写出的每一篇心得体会,他都认真地看过,并写下批语。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他又安排我作为《新文学史料》记者,到会上采访。也正是在那次采访中,我第一次见到了巴金、曹禺、陈敬容等老作家,第一次为《新文学史料》组到几篇名家文稿。

1980年前后,“五四文学组”搬到后楼,与原鲁迅著作编辑室合并组成现代文学编辑室。原“五四组”人员也由前楼的大房间,分散到了后楼的几个小房间。作为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牛汉先生本应自己一间办公室的,可他还是让我和他在一个房间办公。1988年春,他离休后,由于仍担任着《新文学史料》主编,还时常来社里审稿。直到1998年,改任《新文学史料》顾问之后,他到社里的次数才少了些。但是,先生只要来社里,都会到我房间里坐上一会儿,闲聊几句。

和牛汉先生在一起的十年间,我曾多次随他走访作者,为《新文学史料》组稿;随他参加会议,了解本学科动向。在他与作者谈稿件的时候,在他向同事布置工作的时候,甚至在他与我闲谈聊天的时候,都是我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写诗、如何当编辑的小课堂。因此,我虽然没有学完进修班的课程,却跟在先生身边,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十年相随,我见证了牛汉先生主持《新文学史料》和现代文学编辑室工作的全过程,也从他对我讲述的当年出生入死做地下工作、呕心沥血写诗编刊的往事中,获得了很多教益与启迪。

一个诗人的光彩瞬间

1923年10月,牛汉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一个清贫而有文化传统的农家。他原名史承汗(后改为“成汉”),发表作品时,先后用过谷风、牛汉等笔名。年幼时,牛汉常和母亲住在外婆家。性格豪爽的舅父是共产党员,喜欢把一些革命道理讲给他听。舅父说过的话,犹如一颗颗火种,在牛汉心里扎下了根。

1935年,舅父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捕。家里就把往狱中送饭的事情,交给了牛汉。每当他提着盛满饭菜的瓷罐向监狱走去的时候,一望见那巨魔似的高墙,就不禁暗暗发誓: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像舅舅一样的人,不怕坐牢!1936年冬,13 岁的牛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从此,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4月,牛汉考入甘肃天水国立第五中学。同年秋天,他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另一个地下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学校课堂上有限的功课,已经不能满足牛汉旺盛的求知欲。他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内心的理想与抱负,让更多的人站出来关心祖国的命运与前途。为此,1941年冬,他加入了成都一个名为“海星诗社”的诗歌团体,并创作了一部长达五百行的诗剧《智慧的悲哀》。这部诗剧在《诗星》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重庆艺术专科学校还把这部诗剧搬上了舞台,演出大获成功。1942年年初,牛汉创作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在《诗创作》上发表后,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从此,“谷风”这个名字就和这首优秀诗作一起,如一颗耀眼的新星,升上了诗坛——这一年,牛汉刚刚19 岁。

当时,牛汉被判了一年徒刑。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他们只能不断逃跑。最后,在同志们的掩护下,他们夫妇来到了开封。1946年7月,牛汉和妻子吴平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牛汉在《离休干部信息采集表》中填写的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是1946年7月,参加革命的时间是1944年11月)。从此,他们就在开封参加了汴郑工委会的工作。牛汉为组长,吴平是该组的一名组员。

1944年,牛汉(前排左一)与同学摄于西北大学

1943年9月,牛汉考入西北大学外文系俄文专业学习。一年后,他与几位好友来到古城西安,决心一起到延安去。可是,由于国民党军封锁了道路,没有办法通行,他只能留在西安,继续做一些文化工作。1945年2月,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他和几名地下党员组建了一个学生运动组织“真理卫队”。同年5月,他重新回到西北大学后,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鲁迅著作,并在同学们秘密组织的地下读书会上,学习讨论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理论的学习,使他对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以及作家世界观改造等问题,有了真正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解。从而,为他此后几十年的文艺工作和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西北大学不到三年的就学期间,牛汉认真学习了俄文课程。诗人马作楫在回忆文章中提及,牛汉在给他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那时,学俄文其实是一种人生与政治的追求,不是单纯地学语言。”因此,牛汉学习非常刻苦用功,他的俄文成绩,达到了能够从原文欣赏俄国19世纪主要诗人作品的程度,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受到良好的熏陶。牛汉先生也曾对我说过,在19 世纪俄国诗人群中,他最喜欢的是涅克拉索夫和莱蒙托夫。他说:“我喜欢他们的诗的气质,他们思想感情的沉郁,和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广阔的艺术境界。”他还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涅克拉索夫和莱蒙托夫,几乎成了我崇拜的偶像。”

《新文学史料》从1978年创刊至今,已经不间断地出版了40 多年,累计出刊170 余册。其中包括许多老作家的回忆录、自传、日记和书信,如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丁玲的《魍魉世界》,胡风的回忆录、日记、书信等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同时,还刊登了许多文学研究者撰写的作家小传和评传,以及偏重资料性的专题研究、访问、调查、考证、年谱等。其中,既有亲历者的个人回忆,也有经研究者多方考证而写出的“史家拍案”。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由于《新文学史料》每一期都收集保存了许多“五四”以来的文学史料,40 多年来,日积月累,办着办着,就办成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大型的“回忆录”和史料库。于是,这份期刊就具有了以一刊之力,恢复文学记忆、重新沟通久已湮没的“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效用与职能。作为《新文学史料》的灵魂人物、它的主要创办者之一的牛汉先生,也必将永远为后代学人所景仰和怀念。

那是一个夏日的黄昏,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不知怎么,我俩就聊起了作家和诗人的话题。先生把椅子转过来,面对着我,很认真地说着。说到动情处,他从位子上站起身来,走到房间中央(他高大魁梧的身量,使我俩的小房间显得更加逼仄了),他目光严肃而又温柔地看着我说:“诗人这两个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词语。”说着,他便提高嗓门儿,拖着悠长的腔调,大声吟出“诗——人——”两个字来。而后,他顿了一顿,又由衷地感叹道:“多么美呀,多么好听呀……”他那像闪电一样飞向天际的洪亮的声音,和他那动人的表情,至今仍清楚地映现在我的眼前,鸣响在我的耳畔。我注意到:当他吟出“诗——人——”两个字的时候,当他由衷地感叹着“多么美呀,多么好听呀……”这些话语的时候,他脸上的神情是那么崇高而又圣洁。在那个绿树婆娑、花香鸟语的夏日黄昏,在一种浓重的诗的氛围里,我呆坐在椅子上,痴迷地望着我尊敬的老师、这个真正的诗人,以及他陶醉在美妙诗境中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突然被他的气场所吸引,恍惚进入到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美好情境之中……

具有“牛”一样的品格特征

在此后近半个世纪的编辑生涯中,牛汉与冯雪峰、王任叔、楼适夷、林辰等同志一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参与制订了一系列选题计划。从1958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1959年的《十年献礼出书规划》,到1981年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五十种选目说明》等,都凝结了他的心血,其中不少规划的制定,是由他执笔起草的。

高邮湖的入湖河道属于淮河入江水道水系,淮河大部分上游来水经三河闸,过入江水道进入高邮湖。高邮湖区间来水,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天长市境内,其余来源于淮安、扬州境内。高邮湖入湖主要河道有上游入江水道、利农河、涂沟河、铜龙河、老白塔河、白塔河、王桥河、秦栏河。

1945年年初,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牛汉与几名党员和进步青年在西安创办了《流火》杂志,牛汉担任主编。他决心把刊物办成宣传革命、鼓舞民众的一个战斗阵地——他要以微小但却炽烈的“流火”,迎接革命巨火的燎原之势早日到来。在同一时期,作为郑伯奇先生的助手,他还参加了《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和《文艺周刊》的编辑工作。郑伯奇先生也是《流火》的顾问,在他的指导、帮助下,牛汉在最初的编辑工作中,就得到了切实的锻炼。《流火》是牛汉主编的第一份大型期刊,这一时期的工作也成为他此后半个世纪编辑生涯的一个闪光的起点。他的长诗《老哥萨克刘果夫》,就发表在《流火》上。

1946年4月,牛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来到河南开封。他的公开职业是一份报纸的副刊主编,秘密职务则是我党的学运组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满腔的革命热忱和大无畏的革命胆略,投入工作。在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里,他遇到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但是,动荡不安的生活和坐牢杀头的危险,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也没有使他忘记了诗。

他有火热的感情要喷涌,有深刻的思考要倾诉,他把战斗的每一个间隙,都献给了诗。他每天风尘仆仆地从外边回来,总是一进屋就立即端起一只小板凳,坐到房间角落里埋头写诗。长期艰苦条件下的战斗、长期实际斗争中的锻炼,使他不仅成为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诗人。他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勇于为革命的胜利而流血,为人民的命运而斗争。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欣喜地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微课的原型是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他希望凭借这样的手段为公众普及化学相关知识。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了一分钟演讲,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避免知识的片面性。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立了第一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视频授课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可汗学院。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率先提出微课概念以及构建微课的五个具体步骤。

1948年秋,牛汉主动申请,来到华北大学一部学习。1949年1月末,他随华北大学校部,徒步前往北平。2月初到达北平后,他担任了华北大学招生委员会秘书兼招生组组长。入城后的第三天,他奉命赶到阜成门内西三条21 号,察看鲁迅先生故居的情况——他也许是北平解放后第一个走进鲁迅故居的人。在一位看房子老汉的指引下,牛汉怀着激动的心情,仔仔细细地瞻仰了这里的一切。从室内的一桌一椅、一床一榻,院子里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他自然想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从而使他更坚定了对敌人“横眉”,对人民“俯首”的革命意志。

1950年11月,牛汉瞒着家属,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至沈阳东北空军政治部文艺科,负责编辑《空军卫士》报的文艺副刊和空军直属机关的文教工作。1953年3月初,他由部队调回北京,转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被分配到现代部做编辑工作,并担任出版社党支部(当时,党委尚未成立)青年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同年9月,他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

人们说起牛汉先生,都称赞他是“骨头最硬的诗人”,是“诗人中的真汉子”。牛汉先生对革命事业和诗歌写作的执着与坚忍,性格的倔强和诗风的雄劲奔放,其人其诗,都当得起这个赞誉。

此外,牛汉还参加编选了许多体现民族文化气魄、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图书。他独自选辑了多卷本《中国现代诗歌选》,与冯雪峰一起选辑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这两部从1917年至1949年的文学精品选目,都成为了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重要资料。他为许多书的编选和出版,付出过辛劳与汗水——虽然在有些书上,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牛汉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了几十年,经手责编的图书,少说也有一百多部。在《保卫延安》《山乡巨变》《上海的早晨》《艾青诗选》《郑振铎文集》《瞿秋白文集》《十月的歌》《叶紫选集》《唐弢杂文选》等家喻户晓的书稿上,都留下了他字斟句酌、认真编辑的痕迹。

2017年,数字报纸广告运营收入依然在下滑,而“两微一端”的运营则大大填补广告收入缺口。报业机构建立了全媒体矩阵,大大增强了其传播影响力,突破了传统报纸广告宣传的局限性,在广告市场中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

由白雾形成的热力过程可知,要避免湿法脱硫后排放烟气的白雾现象,必须将烟气和大气混合后的气体状态保持在非饱和区域内。

在1986年11月举行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上,艾青曾诚挚地对他说:“牛汉,你的人和诗都是有个性的,像一头牛!”艾青的话,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牛汉先生对工作的态度和他的诗歌风格。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诗,为了出版更多好书,为了民族文化的继往开来、繁荣发展,牛汉先生正是像一头踏实勤奋、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老牛一样,年复一年,一往情深地奉献出他的青春热血和全部力量。

牛汉先生为人耿直,性格倔强,宅心仁厚,却一生坎坷。他不但在世的时候,深受众人钦敬,即使在他去世多年以后,许多故旧亲朋仍会时常想起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年间,我在他指导下工作,在他教诲下学习,在他关怀下成长。在与先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使我有较多的机会,学习他的为人。同时,也听说过他年轻时投身革命所遇到的许多惊险而又浪漫的故事。在我最后一次登门拜望时,他还深情勉励我,要写好“人与诗两个字”。

牛汉先生的这一席话,很快就由他自己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在后三楼我俩的办公室里,我目睹了诗人牛汉的光彩瞬间,听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那动人心魄的内心独白——

加大盾尾油脂注入量,持续观察盾尾油脂腔压力,确保盾尾密封良好。在左线盾构完成穿越施工并满足隧道安全距离要求后,进行右线盾构掘进穿越施工。

《新文学史料》创刊号

牛汉先生除了主编《新文学史料》外,在现代文学图书的选题规划和编辑出版方面,也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4年10月,牛汉在西安一个小学校的破房子里,给自己思慕已久的吴平,写了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倾心地写道:“我要到北边(延安)去,我喜欢你!我去了陕北以后,也许我们永远不会见面了。但是,我愿意告诉你,在西北大学,曾经有过一个喜欢写诗的青年,默默地爱过你。”吴平收到这封信后,很受感动,跟着就寄来了回信。信虽然写得简短,却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她愿意接受牛汉真诚的心意。

牛汉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九年了。《新文学史料》和现代文学编辑室的编辑们,都没有忘记他,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因为他们知道,牛汉先生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一直都在关注着刊物及出版图书的进步。他们必须抖擞精神,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前辈的关爱与期望。

二环路处于北京市道路路网的核心位置,全长32.7 km,全线为全立交、全封闭的城市快速路。道路红线总宽90 m,标准横断面为四幅路型式,中央隔离带宽0.5~1.5 m。主路标准路段为双向六车道,在出入口和公交站处由于设置加减速车道和公交港湾,车道数为双向八车道,主路两侧全线设置辅路。道路路拱为直线型,主路和辅路路拱横坡为1.5%,由路中向外倾斜;人行道路拱横坡为2%,向路内侧倾斜。

写好“人与诗两个字”

1978年,牛汉先生和楼适夷、韦君宜一起筹备、创办了学术期刊《新文学史料》。此后,牛汉先生担任了《新文学史料》主编和新组建的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在主编《新文学史料》的十几年里,他以郑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探求历史真相的勇气与魄力,坚持“只能以事实显示历史的足迹”的原则;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各流派作家作品组稿、选稿的原则;坚持不回避矛盾,更不能歪曲事实真相的原则,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工作。有时为了核对一个疑点,他不惜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拿不准的材料,宁肯不发,也绝不让它以讹传讹——他说,不能给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者留下麻烦。

1943年夏,在西北大学的学生集会上,牛汉经常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朗诵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这个身材魁梧、高大英俊的新同学,和他充满激情的演说与诗朗诵,总是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在其中,就有一位美丽优雅的姑娘,她就是后来成为牛汉妻子的吴平。

牛汉(后排左三)与本文作者(后排左一)以及人文社“五四文学组”部分人员摄于1981年

吴平原名吴海华,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世代书香人家。她的祖父吴汝纶,担任过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还参与创办了桐城中学。她的父亲吴仲侯毕业于武汉大学,和朱光潜同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桐城中学校长。吴平自幼好学深思,奠定了很好的古文底子,把《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诗文古籍,背得滚瓜烂熟。1943年,家中一个留学法国的亲戚归国不久,应聘到西北大学担任物理学专业的教授,就将吴平带到西北大学,转入外文系学习。

在牛汉的印象里,吴平总是穿着一件灰色大衣,从来没有穿过花衣服;冬天的时候,是一件灰布棉袍、一双破皮鞋。在同学们扎堆聚会的场合,她总是默默无言地站在一旁,有些孤僻,却很文静。也许,正是吴平这种冷寂淡雅的情调,深深地吸引了牛汉。

正交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K1是各因素在水平1所对应回弹角的平均值,K2是各因素在水平2 所对应回弹角的平均值。K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因素的优水平,各因素的优水平组合即为最优组合,R是各因素的极差,R反映了因素水平变动时试验指标的变动幅度,R越大,说明该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越大,因此也就越重要。

1980年,现代文学编辑室刚成立,牛汉先生就主持策划并带领全室人员,圆满完成了“新文学史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流派创作选丛书”“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原本选印丛书”“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四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当时文化产品还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上述四种既有学术性、权威性,又有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丛书的出版,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扩展眼界、补充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的机会,还开阔了高校文科师生和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对高校师生更新知识理念、促进学术发展、引领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时间已过去了40 多年,这四种丛书仍然为新老读者津津乐道,且一书难求。

1945年5月的一天,重新回到西北大学的牛汉和吴平第一次正式地见了面,他俩吃了一顿炸酱面。从这天以后,两个有理想、有才华的热血青年,开启了他们坚贞无悔的人生交集。每当晴朗的月夜,或是绮丽的黄昏,他们喜欢在校园中或到郊外去散步。他们总是一边走,一边谈论关于诗或学校生活方面的一些趣闻。有时,牛汉会把刚写出的诗念给吴平听,请她提意见。吴平总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心情,背出一首唐诗或宋词,含蓄地表达出她对生活的一种深情。这一对年轻的恋人,在那并不平静的年代里,也充分地享受了生活的赐予和爱情的甜蜜。牛汉画了一些画,送给吴平,吴平从中挑出一幅弹竖琴的古代仕女画,贴在自己床头的墙上。牛汉还写了一首题为《无花果》的诗,献给吴平。因为他觉得,吴平少言寡语,默默地积累知识,这种性格与不开花而结果的无花果有些相似,无论喜悦还是忧伤,她总是默默地给予,淡淡地承受。

通过数据计算可知:新模式采用了增加固定成本投资和融资的策略,产生了财务杠杆。同时提高经营杠杆达到了4.79倍,新旧模式经营杠杆相差2.59倍,风险高于旧模式。但新模式与同期行业经营杠杆的6.1倍还有一定的距离,显示风险适中、可控。

本系统设计的体温数据采集节点采用便携式佩戴,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脉冲干扰。设计了基于SVM的改进型Kalman滤波算法。卡尔曼滤波器主要运用算法估计原理,在和被提取信号有关的量测量之间提取出所需要的信号[12],以K-1时刻的最优估计x(k-1|k-1)为准,预测K时刻的状态变量x(k|k-1),同时又对该状态进行观测,得到观测变量z(k),再在预测与观测之间进行分析从而得到K时刻的最优状态估计x(k|k)。当系统启动时不存在x(k-1|k-1)等值,对此需要设定初值。如果在程序中设定固定的值,同时如果采集的数据一开始就含有干扰信号,卡尔曼滤波无法进行有效滤波。

牛汉当时住在校外。有一天,吴平到牛汉的住处来看望他。当她看到在这寒冷的冬天,逼仄的房间里,竟然没有一床褥子、一条被子,也没有任何装饰的时候,她不禁难过得许久没有说话。当时的牛汉,可以说是一个最穷的学生。他不仅没有一件整齐的衣服,而且因为没钱去理发馆,而经常留着一头乱蓬蓬的长发。每次收到稿费之后,他总是先买20 双草鞋,挂在床头。那个年月,草鞋很便宜,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一双。后来,幸亏有了吴平的帮助,牛汉才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买一买牙膏、肥皂和稿纸之类的东西了。

牛汉与吴平(摄于1945年)

1946年春,牛汉在学生运动中被捕。当天,就被关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吴平听说后,马上跑来看他。两天后,反动当局的警车开进学校,把牛汉押到了汉中陕西省第二监狱。当时,吴平已经从西北大学毕业,在汉中一所中学里当了英文老师。父亲让她立即回乡下去,愿意教书也好,愿意出国留学也可以。但是,吴平没有回去。她不能离开牛汉,她每天都到监狱去看望牛汉。这一年夏天,经组织营救,牛汉以“因病取保”为由而获释,他与吴平在一个同志的护送下,一起逃离了汉中。半路上,走到汉中与城固之间的一个叫江湾村的地方,他俩结了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任何亲属参加。

从此,牛汉的诗歌创作就像喷涌的泉水,不断地在《诗》《诗垦地》等报刊上发表出来。他作品中表现出的真挚情感、阳刚气质和有力度的美,得到了力扬、邹荻帆等前辈诗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时的牛汉,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决心,写出了“带着重造天地的信念”“搏击在炼狱里”等战斗的诗句。对于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心里充满了热烈深沉的爱,为了创造幸福美好的新中国,他愿“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燃烧起来”,以自我的牺牲换取大多数人的安宁与幸福。正值血气方刚、激情满怀的青春年华,牛汉每天拼命工作、拼命写诗,仅在1942年至1943年间,就创作了近百首新诗。1943年,他为悼念英年早逝的诗人李满红(陈墨痕)而创作的诗篇《长剑,留给我们》在《枫林文艺》上发表。闻一多先生读过这首诗后,十分欣赏,对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战斗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0年,任职于沈阳东北空军政治部的牛汉

同年9月,国民党抓捕牛汉的风声更紧了。为了躲避搜捕,党组织就把牛汉夫妇派到河南西部的伏牛山区,专门调查国民党和土匪在当地的军事分布情况。他们在一所学校里,临时找了个教书的职业作掩护,暗中进行了解敌情的工作。完成任务后,他们辗转躲过了土匪的追杀,回到开封。此后,夫妇二人迎来了大女儿史佳的出生。1948年7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牛汉一家终于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牛汉被分配到华北大学校部教务处工作,吴平被分配到交通厅担任教职。1949年2月,牛汉和吴平一起,由华北解放区来到北平。牛汉被派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工作,吴平则作为党代表,前往接收唐山铁道学院。1950年11月,牛汉瞒着妻子,悄悄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时候,吴平又临近了分娩的日子。可是,牛汉没来得及等到孩子降生,就脚步匆匆地随部队出发了。

1953年春天,牛汉由部队调回北京,转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部做编辑工作。他满怀开始新生活的喜悦和战斗诗人奔放的豪情,铆足了劲儿,准备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新诗的发展繁荣,好好地大干一场。而作为一个战士与诗人的妻子,以及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吴平面对革命工作和新生活,也有着和丈夫一样美好的希望与憧憬。

60年代初,牛汉开始动笔撰写反映国统区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分水岭》。这部小说,是牛汉根据自己和战友们的亲身经历,蘸着血泪写成的。在那几年里,牛汉把八小时以外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了这部作品中。每天晚上,当孩子们睡下之后,吴平总会端上一杯热茶,轻轻走进丈夫伏案写作的小屋。她会把茶递到丈夫手中,让他借着喝茶的工夫,稍微地休息一下。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一盏孤灯将两个饱经风霜的人影投照在雪白的粉墙上。他们一个在伏案奋笔疾书,一个在默默地注视着伏案写作的人。在那一时刻,他们都忘记了现实的一切。他们的心,早已飞出了狭小的房间,回到了早年战斗过、生活过的城市与乡村。他们感到自己的心跳,还是像年轻时候一样,充满活力、充满热情……

1954年,在北京的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挚友郗潭封

在经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之后,牛汉在妻子吴平的陪伴下,终于完成了这部60 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分水岭》,并且誊清了其中的40 万字。另外,他还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赵铁柱》,赞美了一个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地下党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呕心沥血写成的这两部作品,在十年“文革”中,大部分都被红卫兵抄走了,至今没有归还。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各类信息数据以极快速度产生和累积,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1]。大数据备受关注,核心在于挖掘出新的有价值信息[2]。数据挖掘是从已知数据集合中发现各种模型、概要和导出值的过程和方法,也是从大数据中挖掘价值信息的核心手段[3]。

“文革”时期,牛汉被下放到湖北省咸宁县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吴平也从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调到了武汉铁路局。女儿史佳被分配到甘肃省天水市的一个工厂。儿子史果也远走东北。一家四口,天南地北,各在一方。每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全家人才能返回北京,团圆12 天。

刻苦学习和用心思考,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但要想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还需要带着知识投入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要学习新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每当这个时候,总是牛汉第一个回到家。他会生起炉火,买上一些食品,把房间打扫一番。然后,吴平、史佳、史果,也会陆续赶回。对牛汉一家人来说,这团圆的12 天,每一天都是被当作节日一般珍惜的。吴平总是变换着花样,给全家人做一些好吃的饭菜。两个孩子除了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活之外,就围绕在父母身边,说一些家常笑话。他们希望全家人在这难得的日子里,能够更加快乐一些。

2012年4月15日,牛汉先生给本文作者的题词

“文革”结束后,分散四地的牛汉一家重获团聚。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竭尽所能,无微不至地为妻子、为儿女,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一切,给予自己能够给予的一切。但是,他毕竟是一个诗人。他对祖国和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无不萦萦于怀,有时候,却又单纯得像个孩子。他不常看电视,但是,如果电视里播放《体育之窗》或《动物世界》,他是一定要看的。每逢这种时候,他就会长久地坐在电视机前,一个人又是鼓掌、又是叫好。每当这种时候,吴平就会感到,自己的丈夫又是几十年前,在伏牛山上、开封城里、西北大学校园中的那个牛汉了。

D09-32型捣固车是铁路系统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养路机械,但D09-32型捣固车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作业空闲时间少,影响了操作员的实际驾驶培训工作,给新驾驶员的培训带来诸多困难[1]。D09-32型捣固车实地驾驶教学存在安全隐患,成本高,周期长,受场地、天气、作业窗口等因素限制。

当然,作为一个诗人的妻子,吴平最关心的,还是牛汉的创作。多少年来,她一直是牛汉诗歌的第一个读者。牛汉的诗,每一首她都要看,而且都要提出严格的批评:“这一首不好”“这一首还可以”,能够被她评价为“很好”的诗,很少。吴平自幼聪颖好学,古典文学底子扎实,学问全面,对诗的感觉很好。因此,她读牛汉的诗,不仅能够从境界上衡量其高低,还能从文字上、诗艺上,帮助他推敲。因而,也可以说,吴平就是架在诗人牛汉与读者之间的一座结实而美丽的桥梁……

行笔至此,且将苏轼《定风波》词的下半阕也抄在这里,作为小文的结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牛汉先生为了革命的成功,和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各种困难,勇往直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令我终生难忘。我永远怀念他。

猜你喜欢

吴平牛汉新文学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Effects of anode material on the evolution of anode plasm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e electron beam diode
Effect of carbon nanotubes addition on 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3Co4O9 ceramics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你的良心做决定
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牛汉《半棵树》
落雪的夜
血染“不出轨保证书”,“武隆好人”婚姻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