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路径研究

2022-08-29冯国群杜秀君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高适应性院校

黄 河,冯国群,岳 松,杜秀君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3)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也是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列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的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1]。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体系,更好地融入并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价值导向。为深入了解各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笔者针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2]的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综合考虑样本院校的区域分布、层次分布,采用现场调研和文本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20余所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举措进行了梳理,发现各校对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建设任务的认识总体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社会培训、文化传承、继续教育”五大板块,上述建设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基本涵盖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五大职能,只是各个学校在具体任务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由此可见,服务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双高”建设任务的根本落脚点,是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功能定位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双高”文件要求看,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就是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工艺技艺传承创新、服务脱贫攻坚和民生福祉、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区域紧缺技能人才培训、承担继续教育服务的能力,因此它是一项涉及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聚集整合和加工创造的能力,以及对外部需求和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和支撑驱动能力。从内隐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专业设置的对接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师资队伍的适应性、条件设施的保障性;从外显要素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为支撑地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能力、服务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能力、服务人才成长成才及持续发展能力[3]。

1.2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功能定位

地方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扎根地方、紧贴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社会贡献与服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支撑、科技创新驱动、技术技能育训结合、文化传承引领、继续教育发展等高地,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是做实集群发展,优化区域人才供给,着力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做深产教融合,“产学研用培创”一体推进,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三是做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促进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四是做大职业培训,增强职教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城市(社会)建设;五是做好文化传承,守护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发掘、保护、传承、创新。

2 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

2.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中央立足当下国内外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性是生态学术语,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反应个体或群体与环境间的协同程度,有“调适顺应或回应”之意,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互动效果,反映了个体或群体顺应或回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需求的一种结果。“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被高度重视、不断强调和重申的话题。从已有政策和研究成果看,关于“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阐述和研究主要聚焦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顺应、对行业企业需求的满足和对个体成长发展诉求的回应方面。进入“十四五”时期,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多元需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问题,主要是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在适应新阶段发展需求、践行落实高质量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方面尚有诸多提升的空间。要明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适应性的基本内涵,首先要明确社会服务的内涵。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社会实践);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与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做出直接和间接的所有贡献[4]。从“双高”文件要求来看,“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指广义的社会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能力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因此,其适应性是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实力息息相关的,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提供配套支撑服务的能力。当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响应、适时调整,实现自身运行与环境发展需要的协调,这种适应性同时也受到高职院校内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即职业院校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等外部环境,又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等内部环境[4]。

2.2 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

产教融合是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破解社会服务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高职院校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优势专业集群构建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探索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生产经营相互贯通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相互支撑,促使社会服务或产学研成果能更好地反哺人才培养,持续提升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图1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

3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举措

3.1 对接区域产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高端人才输送能力

“双高”院校应体现出毕业生竞争力的高水平和输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地方高职院校对区域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满足度或匹配度,也是地方财政投入产出考量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度,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及其人才需求,按照“以特建群、以群建院”的思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以专业集群对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的满足度作为专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同步并适当超前发展,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输送能力,助力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建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3.2 需求导向协同共建创新中心,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双高”院校应体现技术协同创新的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地方高职院校应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共建集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过高水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汇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环境等高端创新要素资源,以企业技术革新需求为切入点,以应用研发项目为载体,联合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积累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并反哺教育教学,增强高职院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3.3 建设高水平外向型师资团队,提升专业教师服务能力

教师是高职院校发挥五大职能的主体。高职院校应该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以服务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努力打造高水平外向型师资团队。外向型师资团队具有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灵活开放的特点,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力军。通过组建跨专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团队,实现专业优势交叉互补,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标准(规程)研制和经营策划研究,提升教师为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能力。可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学事业部或教师入企工作站,建立教师常态化入企锻炼制度,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与产品开发,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选聘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兼课或进平台、做项目、带团队,促进校内外优秀人才的交叉融合。

3.4 育训结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助力人力资源提智升技

推进1+X证书制度是落实育训结合模式的关键举措。“双高”院校要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5],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以稳就业保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高质量就业为目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以服务高端或紧缺行业人才需求为目的的高端人才培训。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满足产业结构变革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平台等资源,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和认证培训,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训服务,不断开发标准化、多样化、定制化的培训资源包,以满足在校学生、退役军人、新型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企业员工等各种群体知识技能提升的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针对民族民间技艺(工艺),开展普及教育、技能技艺培训和保护研究,传承和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的职业培训品牌,助力本区域人力资源提智升技。

3.5 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是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精英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地方高职院校要适应当前政策形势的变化,转变以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的继续教育发展观念,将成人继续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资源优化共享,推进自考、网教等成人教育模式改革,满足更多利益群体自我成长成才的需求。同时,适应高职持续百万扩招的需要,以及城镇化加速发展对社区教育、终身学习越来越强的需求,探索建立社区学院,实行注册入学、弹性学制、个性化培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远程教学与现场培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素质积分、技能证书兑换课程学分,积累学分换取学历证书等方式,满足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需求,打造终身学习高地,助力学习型城市(社会)建设。

3.6 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教育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并结合当地的实际问题,多措并举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从乡村人才培养、涉农技术开发、涉农培训和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效对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懂农、爱农、助农”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团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一些基础性、根本性问题调研,探寻新型城镇化建设、“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协调发展模式,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鼓励教师开展涉农技术研发课题,促进大数据、无人机、机器人等新技术在“三农”领域的推广应用;整合经济、建筑、农业、机械领域的专家团队资源,组建跨领域技术服务团队,协助制定乡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改进涉农教育治理,强化立德树人,厚植“三农”情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乡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结语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就是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认可度。“双高”计划文件明确了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内涵,为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狠抓任务落实指明了方向。地方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站高谋远、统筹规划,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适应性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三提升三助力”强化学校与区域支柱产业企业的相互依存度,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同生共长。

猜你喜欢

双高适应性院校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