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2-08-29纪惠军
康 强,纪惠军,秦 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纺织服装类专业是优秀传统服饰文化艺术创新和传承的桥梁,在课程思政设计中,既要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服饰设计与制作基本技能培养,更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要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深度挖掘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元素与纺织服装类专业深度融合的路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纺织服装类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纺织服装类行业及专业发展的时代意义
1.1 纺织服装类行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纺织服装类工艺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别于常规合成纤维的高性能纤维应运而生。例如:对位芳纶的液晶干湿法纺丝等工艺,提高了常规合成纤维的工艺技术水平。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防御装备上,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纺织服装类行业的发展在国之重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宇航服、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纤维绳索、海上油田的系泊绳、中国乒乓球队的龙纹设计,都展现出纺织服装类行业与航空、航天、航海以及民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纺织服装类专业也是建设新时代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3]。
1.2 纺织服装类专业融入思政元素是培养纺织类技能人才的基础
若干门课程组成专业总体布局和发展脉络,纺织服装类专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与纺织服装类行业实现对接,从行业中挖掘技术、技能、文化、精神、工艺、属性等,并应用于纺织服装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当中。同时,在纺织服装类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不断融入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政治认同等思政元素,将专业建设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持续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为培养纺织服装类技能人才夯实课程基础。
2 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具备纺织品质量检验、纺织品贸易知识、具有较强的纺织品检验能力和经营能力的技能人才;二是培养从事纺织品检验与经营,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三是培养具备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能力,具有时尚服装服饰设计、时尚杂志、高级定制等领域时尚产业链的创新人才。以纺织服装类专业中服饰传统手工艺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对学生民族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学生传统服装服饰设计与制作艺术的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纺织服装类专业中融入传统手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三点:一是将纺织服装产品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中国元素融入服装中;二是将纺织服装专业课程标准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中服装工艺师、服装设计师等职业要求和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制订纺织服装专业课程标准;三是将纺织服装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纺织服装专业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需要纺织服装产品,可以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利于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上三个教学目标,可以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开发,提升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价值的理解,学生与岗位提前对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4]。
3 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是学校的优势学科。目前,该校依托非遗大师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第二课堂等形式,针对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3.1 以非遗大师工作室为重要平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它以杰出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而存在,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强化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是学校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为例,学院与武功县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民族特色创新示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聘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校外专业带头人,依托该公司在民间手工艺方面的优势资源,从艺术、工艺、实用等三方面与该公司开展刺绣产品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充分将区域内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融合。学校以非遗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创新“教、学、做、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师生参加了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的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师生创作的唐风扇“冰心翦玉”“秦风雅韵—诵领袖”“华彩盘扣、文化新生”等作品均获奖,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5]。
3.2 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
加强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是当前职业院校强化产教融合的必然选择,是校企双方根据各自利益需求推动合作的最佳路径。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化工与纺织服装学院的袁丰华教授团队为西安凯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高强射线防护装备“舱体支撑行走式X射线防护服”有效减少了X射线对作业人员的长期潜在危害,为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医疗健康带来了福音,临床使用效果良好,项目研发的产品获得国家专利5项,完成技术转让2项;科研团队成员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并将该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发布学生任务工单,将项目模块化拆解并细化研发工艺流程,将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施任务的清单,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3.3 以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为抓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课程思政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核心引领作用,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定思政元素挖掘方向,重点做到:一要从教师主体、课程载体、课堂阵地等多个维度,针对人才培养特点、专业特色和学生思想特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成为弘扬“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二要深入挖掘中国服饰文化、服装行业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行业资讯、职业楷模、优秀案例、时事要闻、社会热点等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以模块化案例形式将实践成果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三要依托课程平台,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实施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6]。
3.4 汇聚第二课堂多维资源,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
职业院校要积极构建第二课堂思政育人体系,探索在线学习资源库、专业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思政育人新途径,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一是依托国家级服装设计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实施双导师在线辅导,强化课程教学,进行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二是健全课程全过程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模式,健全纺织服装类专业较为完整的产学研评价体系。三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内非遗大师工作室及线上直播,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对日后走进企业、走进社会进行预热。四是邀请纺织服装类专业非遗传承人进行远程辅导,让教师学习相关职业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在日常教学中,更能满足学生个性、自主、互动的学习需求。
3.5 强化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推动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推动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以服饰传统手工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在“扎染技法学习与应用”章节中,引入“五行五色制”“青白品性高洁”案例,给学生讲授植物染的千年历史以及扎染技法在我国服饰制度中的表现,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中西方扎染作品的对比,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树立传承传统技艺的决心;在“盘扣技法学习与应用”章节中,非遗大师对盘扣成品检验的质量基准是“1毫米制作误差”,以这种精工细作的职业精神作为课程思政要素载体,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以非遗大师的经典技艺传授为工艺案例,更好地培育学生传统与创新设计能力和践行大国工匠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推动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表1列举了服饰传统手工艺教学中部分内容与思想政治融合点[6]。
表1 服饰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与思政共融点
4 结语
纺织服装类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从事纺织行业的桥梁,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内容再丰富、再细化、再创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学生对纺织服装类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对纺织服装类行业及专业发展的时代意义的探究与分析,明确课程思政背景下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非遗大师工作室为重要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为抓手、汇聚第二课堂的多维资源,强化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使教学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弘扬优秀服饰文化,从而实现了服装设计艺术与制作技术技艺的全面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