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融合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8-29尤莉娟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尤莉娟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驱动,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共识。推进校企融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是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最为直接的呈现方式,科技支撑、智库打造等多元成果转化模式对应了高校全方位服务社会、传承文化、驱动创新的职责使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任务是深入需求市场、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科技走出去、用起来、发展好,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意识不到位、信息不对等、保障不全面、沟通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应用研究成果数量多而质量不高、成果转化率较低、与企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广度不够、转移转化支撑保障机制不够等,亟待完善提升。

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政府政策导向与学界研究方向

(一)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指明了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的发展方向,从具体落实层面加大并细化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扩展了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全面打通科技创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发展紧密融合。

2016年4月,国务院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就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专门制定计划方案,重点布置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八大建设任务,并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具体意见,主要建设计划包括梳理成果资源、发布成果目录、建立站群网络、推进校企对接等。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为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动力明确了目标方向,从国家层面全面系统地搭建了技术专业体系建设框架,强调信息共享,构建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科技成果信息资源,促进与企业精准对接。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国科发高〔2019〕280号),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重点就“加快文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提出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等指导意见,加速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产业化,鼓励开发针对文化科技企业的数据库,推进成果转化中的信息对称。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就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强化成果转化激励等九条政策建议,重点在成果转化收益上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二)实践视角的融合发展是校企合作研究的新趋势

国外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合作重心主要集中在人才合作、机构合作与专业信息平台开发,重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专业团队沟通平台的打造与运营,全面推进政府实施基于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机制。例如,英国在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后,从政府层面建立了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打造在线经纪人服务平台,利用智能经纪人工具帮助企业与学校识别匹配潜在的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伙伴,利用经纪人的信息优势,主动联系中小企业,促成校企合作。不仅如此,为提升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影响力,英国政府加大跟踪、宣传、推介力度,用数据呈现科研成果转化利润,帮助企业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美好前景,并为有合作需求、首次参与成果转化的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帮扶,帮助企业加深对学校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空间的全新认知。再如,美国一直以来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和落实,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UTM)是一个非常知名的成果转化中间机构,是一个企业会员占比约一半的非营利性专业组织,为从事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群体提供一系列专业培训项目,为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网络、提升大学对商业需求认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美国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工业区、产业合作中心、高新技术孕育中心等相对成熟的产学研运转模式,也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机会平台。

国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多角度利用评价模型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分层次提炼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与产出效能比对研究。季欣(2020)认为,要明确高校在科研创新中的主导定位,要通过成功的商业应用来评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重视科研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对接以获取最大的转化成效。朱兆斌(2015)从东南大学与企业横向科研合作的实证角度,进行科技成果横向转化的绩效分析,认为政府导向、载体建设、提升意识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基于“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企业建立战略性长效合作机制。另外,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探讨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研究的另一热点。雷小苗等(2020)认为,高校全面推进产学研协作有助于完善高校TTO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赵翠兰等(2020)从教育研究创新转化机制进行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策略思考。目前,打造基于校企融合的成果转化平台是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研究方向。朱琬宁(2020)通过对国内外4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建立高校科技转化生态体系与转化流程平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建议。

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探究上,而从实践上对基于校企融合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体而系统的落实机制、转化信息收集匹配系统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实用性与长久性来看,需深入探究体系指导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对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高校与企业成果转化信息对接、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间的信息通畅对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践研究。

二、促进校企融合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一)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根源性意义

成果转化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源头,已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普遍共识。高校是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根源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直接影响产业效能。高校利用前沿的科研理念与先进的科研技术产生全新的科研成果,需要通过走入市场体现研究的意义与社会价值,通过企业生产使研究成果可感知、可利用,利用转化后的科技成果提升创新、促进发展,这是高校组织开展、大力发展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随着认知加深,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通过有效合作、依托高校科技成果提升发展质量的便利性。围绕校企融合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机制体系在保障高校与企业拓宽转化推广渠道的同时,也规避了潜在风险,合法合规地高质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

2.高校应用研究迫切需要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现成果的社会价值。如何衡量与体现价值,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考核管理机制来实现。当前,高校的研究投入以及与激励研究相匹配的科研评价体系、职称评聘机制没有关于应用研究的明确说明,现有的管理机制没有充分结合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程度来衡量应用研究贡献,亦无依托创收创益额度的研究评价认定,导致高校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研发积极性不高,对已有研究成果转化落实的跟进力度、对现有成果与未来市场的接受程度均存在不足。因此,亟须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积极参与紧贴市场需求的科学研究、沉浸市场动态的交流互动、符合市场规律的转化交易,正视应用研究的意义所在,同时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认定评价,提升应用研究科技人员的价值认同。

3.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是企业提升内生动力与抗风险能力的刚需。企业发展研判更多地从投入风险大小与未来市场前景考虑,因与高校缺少完备的畅通互联机制,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缺少必要的匹配磨合,高校与企业之间尚存“真空”地带,因此出现因成果转化目标不一致导致的成果转化度不高、企业应用度不高等问题。基于价值、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需要通过机制保障与体系完善,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与应用研究开发潜能,配以畅通的沟通渠道,提升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了解,特别是结合自身持续发展的产品需求判断,企业在体会到用高质量科技成果保证生产发展力重要性的同时,通过与高校合作少走产品论证的弯路,降低生产周期与研发成本,既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又保障了市场竞争力。

(二)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时代必然性

1.专利现状亟须改进提升。我国继2019年超越美国成为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国际专利申请最大来源国后,2020年继续领跑。但是我国虽然专利数量不断创新高,而专利转化率持续低迷。科学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意义,需要基于不同视角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思考,单一从专利存在的意义而言,能够创造商机并产生价值是应用研发的关键。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统计,2019年共有3 450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其中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占到总量的75.86%。以“转让”为主要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占到高校总量的71.85%、以“许可”为主要方式的占25.56%、以“作价投资”为主要方式的占2.59%。“转让”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数量与成交金额均呈正向增长态势,“转让”合同数量虽同比增长39.28%,但合同金额同比增长仅为9.91%,整体呈量增价跌态势。因此,我国专利亟须向注重转化转变,高校作为专利的主要“生产者”亦需向结合真实需求、真正促进发展的专利研发推进转变。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基本明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多年的发展、磨合、验证、优化,主要转化模式已基本形成,即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开发主要表现在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委托开发与合作开发四个方面;技术合作主要表现为以科技园区的形式相对集中地实现技术转化的培育孵化、以创新联盟的形式针对性地实现创新优质资源的集聚利用、以设立基金的形式保障性地实现科技研发所需经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主要转化模式及其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科技成果主要转化模式清单

三、基于校企融合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探究

(一)管理机制建设

1.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行管理机构建设与发展。事实证明,搭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之间的桥梁十分重要,虽然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鼓励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但转化实施率低、转化质量低仍是现实存在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号),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为一体的专门机构,不断提升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能力。依托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高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学校层面的技术转移、成果推广、企业孵化、技术股权等资本运作与管理。有的高校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市场运作,成立了以主管科技工作校领导为法定代表人的技术转移转化企业,与高校归口管理部门一体化运行。

为推进不同技术转移模式探索,全面深入地带动全国技术转移工作,2008年8月,科技部确定了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发挥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示范机构的运转保障与监管,不断加快技术转移转化与新知识流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竞争力提升,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转化规范体系与运行机制。在已确定的六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高校总占比为27.03%,如表2所示。

表2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统计表

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与支撑服务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模式,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2018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暂行办法》;2019年2月,教育部首批47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公布;2020年8月,第二批完成认定并公布,较第一批而言,增加了5个依托地方基地,依托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明显减少,如表3所示。

表3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统计表

2.打造基于高校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团队。高校要重视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帮助了解和掌握保护管理知识产权特定的法律知识,熟悉市场营销与合作谈判的工作技巧,形成与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等。综合各方观点,技术经纪人的核心任务是“发现”“对接”“组织”,工作方式是“捕获”“沟通”“监督”,以既可依托组织又不局限于组织的个体存在。技术经纪人在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的同时,参与拓展市场空间,是技术市场的“摆渡人”。随着业务需求量与需求层次的提升,技术经纪人不是简单的技术中介,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也不是简单地找需求、找技术,需要既懂得技术又懂得市场,同时要熟知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不仅要有贴合双方需求的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有敏锐的市场研判能力,能够在具体商业策划中做到新颖务实,深挖技术提升与市场发展潜力。技术经纪人的培养不宜单兵作战,需要团队平台体系化地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通过包含政策导向、规范标准、发展规划在内的技术经纪人培养实施方案,为下一步成果运营团队的组建打好基础。

技术经纪人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1)信息捕捉能力。获取高校科技成果研发动态信息,捕捉企业技术成果需求信息,收集技术交易相关信息并敏锐匹配交易对象等。(2)沟通协调能力。协调供需双方,消除可能出现的认知歧义与沟通障碍,开展市场调研与实地考察,进行商业策划与协议拟定,各方协调促进交易成功。(3)分析研判能力。对所负责的技术成果发展市场进行研判,鉴定技术成果的稳定性、成熟性与可靠性,帮助卖方审定技术所有权问题、帮助买方分析技术价值与应用可行性。

3.谋划基于产业生态圈的体系化研发培育。打造产业生态圈的核心目的一方面是凸显优势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地域性的多维产业网络体系,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与布局模式。打造凸显高校研发能力与优势的产业生态圈,不仅要考虑不同研发成果的学科关联性,更要考虑可以落地为企业所用的成果实用性,成果相近性有利于技术互补互进、科技人员高质量共用共享,成果实用性让成果转化更具意义并缩短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高校重视和加强基于学科内部、交叉学科之间的应用研究,开发体系化布局,通过实施阶段性计划实现成果系列化、关联化、完整化,为下一步成果转移转化做好准备。

产业生态圈更像是产业大平台优质资源聚合力的进一步提升,“圈层”更利于先进技术的引领、风格文化的形成、资源利用的循环、产业效能的集聚、推广合力的凝聚,各产业共同体共同打造出凸显主题的生态圈与产业链。例如,深圳创新的“沿途下蛋”科技成果高效集聚转化机制,即成立创新中心,实现“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广佛里智慧慢城的龙头引领思维,通过LG电子和施耐德电子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强势引领,形成了面向全球顶级科技企业、创新龙头企业以及工业互联网高新研发机构的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平台。另外,产业生态圈内开放共享的实验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弥补企业仪器设备、技术水平缺乏梗阻,高校科技人员与企业研发人员交流共享科技技术,不仅让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更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

(二)实践机制建设

1.明确以市场为主要参照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认定与激励导向。科技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校企融合发展、推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前提。有学者在分析影响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合作制约因素时发现,信息交流不通畅、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意识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排在前列。市场是保障高校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重要基础,通过市场带来的价格标准、生产需求以及发展动态,直接影响高校科技研发的方向与深度。高校应在市场这一重要参照下,完成完善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导向、实施细则以及相关认定标准,满足高校发展建设、教师贡献认定以及科研潜力激发等客观需要。

在政策层面,要依托上级精神修订规范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办法,优化突出研究成果转化考量的全新职称评聘、利益分配制度体系,制定关于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的可操作性、策略性指导意见;结合市场动态,用长期发展思维与可持续视角,关注科研成果转化投入与产出效益,包括不同阶段的投入产出比较,探讨修订转化落实与落地的导向性政策意见。在利益层面,要优化现有利益分配制度,重视突出“关键贡献者”的价值认同,明确对成果转化关键贡献者的激励机制,明确成果主要创造者与其他参与单位的受益界定,充分考虑应用研究成果的贡献价值,高校在成果认定、成果奖励包括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关键贡献者倾斜,不断强化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关键贡献者的受益地位。

2.提升成果转化专职管理部门业务的专业性与细致性。为提升业务的专业性,将科技成果转化较好的案例进行量化、同类化归集整理,提炼出针对成果转化的合理性、科学性协议模板,以方便高校应用研发。依托政策,拓宽科技金融扶持渠道,制定专项帮扶计划,从管理层面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经费保障。开展基于科研成果转化方向的调查研究,以需求导向和具备购买力的市场为基本条件,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的纸上谈兵,深入探讨成果转化后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帮扶机制,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成果转化部门还应深化业务管理的细致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专职咨询服务机构,为第一次或从未参加过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机构或个人提供校企合作谈判中有关知识产权和合同构建的专业知识,实现合同起草全程公开化、合作双方权责明晰化,并就如何配置知识产权提供专业意见。加大专利培育力度,重视符合政策导向、满足市场需求的高价值专利发明创造。从专利运营需要视角,开展专利发明前的论证评估、确保发明目标技术实现的可能性,预测在法律合理保障下的经济效益,布局专利创造、创新、利用的各个环节,让专利增值。在致力于发明目标实现的同时,更为广泛地接触并了解市场环境与行业发展,及时发现并弥补存在的技术差距,不断优化专利设计、提升专利质量。

3.紧盯前沿、与时俱进,更替知识产权管理认知。转变知识产权认知,重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知识产权策划布局。高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与科技研发人员必须明确,实现关联产品的高商业价值是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拟研发产品与研发实施进行系统谋划与布局,重点从推广前景、预期效益、潜在风险等角度加强商业价值的研判。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在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的同时,设计并依托突出应用转化绩效的评价权重,有选择地重点评估、发展、应用高质量知识产权,结合广泛的市场对接与合规的成果交易,深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1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通知》(国知发运字〔2021〕22号),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由点向面的转变,推进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调提高研发与生产的效率、水平,研发生产更多技术新、设计精、商誉好的产品,实现知识产权市场利益最大化。因此,高质量知识产权是转移转化的关键,与之配套的专业技术转移管理部门、运作机构开展在知识产权运营中的系统评估不容忽视,包括相关权益保护的有序有效实施也须以重视。另外,必须跟进落实并加强改进高质量知识产权的成熟产业配套与市场环境培育,为尽快实现转化成果的生产实践带来效益。

四、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校企融合发展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探析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主体,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活动如何实现从“两张皮”到“一张皮走到底”值得深究。一方面,高校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时,要认真考虑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方法、路径以及必要的风险点;另一方面,高校应给予教师充足的研究探索空间,通过制度保障、经费支持,协助教师完成校外产业链对接,包括寻求生产转化资本以及必要的校外专业运作团队。对于高校而言,依托研究基础与研究成果,积极寻找与不同企业合作的资源,让企业了解高校、认可成果,实现研究经费、平台以及研究团队、人才的良性互动协作,与企业共同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发展目的;对于企业而言,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生产需要,在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自我推介的同时,也明确告知自身的需求目标主动与高校对接,积极寻找与自身需求相匹配的科技成果,从供需的视角不断调试融合高校相关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企业需求的维度高度适配,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

高校应分阶段、分时段通过研讨会、洽谈会等交流方式,集中力量推进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应在新时期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机会。结合高校不同学科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度与可行性,分类建立成果信息库、相关企业需求资料库,匹配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通过最佳匹配度设置,实现高校职能管理部门、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的有效信息提醒,就提升成果转化机会开展更深一步的对接沟通。本文以江苏省J大学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为例,尝试依托信息技术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实证分析。

(一)J大学应用研究成果与检索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J大学高度重视应用研究成果的开发转化,先后完成重点科技成果54项,涉及生物技术与医药、能源与环境、智能装备等六大类,其中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及药用植物的研究成果和智能与电子装备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分别占到总成果数量的38.9%和35.2%;在智能与电子装备研究成果中,涉及到智能装备、设备开发的占到94.7%。J大学隶属江苏省,应用研究前期市场调研主要集中在省内,经统计,结合省内市场需求的应用研发成果占到科技成果总量的70%以上,成果转化主要依托省内技术交易平台,成果转化基础信息统计依托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系统平台数据。

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网站实时平台数据量(条)为1808万余条,在分别查看“买家”“卖家”登记发布信息后,综合筛查“专利”“技术”“服务”与“需求”数据信息,结合J大学重点科技成果的专业领域倾向,数据检索整体情况与“需求”信息情况概括为:以“生物技术”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信息25 200条,其中“需求”信息7 353条,占比29.18%;以“生物医药”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信息8 759条,其中“需求”信息1 943条,占比22.18%;以“药用植物”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信息11 801条,“需求”信息2 454条,占比20.79%;以“智能装备”为关键词检索出有效信息18 121条,“需求”信息3 657条,占比20.18%。由点及面,J大学应用研究重点科技成果主体在技术转移转化市场“需”与“供”占比中,基本呈“二八现象”。

(二)供需信息匹配与进展动态提醒设计

1.系统信息抓取。结合J大学重点科技成果基本情况,依托关键词将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信息系统中相关“需求”信息进行抓取。已获取信息是需求信息匹配提醒平台的第一批基础数据,除正常导入外,设立登录入口,待平台应用推广后便于高校成果所有人、职能管理部门以及企业实时登记录入,平台基础数据库以信息抓取与实时录入同步。

2.开发环境介绍。系统平台以B/S架构开发,提供PC端、移动端在线服务。平台后端开发采用流行的Ngnix+PHP+Mysql+Redis组合。Ngnix是一个轻量级、高性能的web开发服务器,为平台提供web运行环境,对外发布HTTP服务。平台后台开发语言为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用于平台业务逻辑处理,PHP是web网站开发的常用语言,支持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开发,具备较高的开发效率和运行性能。平台数据存储采用Mysql和Redis,Mysql存储业务数据,并做多副本备份,系统高频数据采用Redis以键值对形式存储,提升网站访问效率。系统平台前端采用Bootstrap响应式开放框架,实现多终端自适应布局,为平台提供统一的界面风格和一致的用户体验。

Program 1: Push message for achievement

Input: achievement object A

Output: top 10 companies

topB={};B=getCompanies();

forkeykin A.keys

r=0;

for

keypin B

r+=setRelevancy(keyk,keyp);

push({B,r});

sort(topB);

return sendMessage(topB,10);

提醒流程设计思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成果匹配信息提醒设计流程图

4.供需双方动态进展的短信提醒。在系统平台中,供需双方都可以根据录入信息检索相关的推送资讯,对某一资讯进行关注、推荐、忽略、发送意向书、签署转让协议等具体操作。每个成果会根据计算的匹配度,为高校推荐一些潜在需求方,高校以及成果所有者可以实时查看需求方的动态信息,在平台中可直接向需求方推荐成果信息,积极寻求合作机会。成果推介、合作洽谈期间供需双方的操作动态可以用短信、邮件、微信消息等多种途径进行推送,供需双方通过PC端、移动端获取合作推进动态,包括成果的进一步优化情况。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验收成果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