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腑消积汤治疗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的临床研究
2022-08-29李良梅孟芸沈智钢
李良梅 孟芸 沈智钢
呼吸衰竭属于临床重症医学常见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肺部通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静息状态下患者无法维持足够气体交换,继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的综合征。而腑气不通证是指由于邪气内结导致脏腑气阻,呼吸衰竭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症状,导致燥屎、瘀血、水气、痰饮等邪气内结,表现出腑气不通证症状几率较高[1,2]。临床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给予机械通气,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并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可以有效调节结肠生理节律,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腑气不通证。但是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中医治疗研究获得显著进步,且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公认。通腑消积汤对改善腑气不通,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等相关证候疗效显著[3]。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应用通腑消积汤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2 月就诊的80 例呼吸衰竭腑气不通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8.42±4.37)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5~35 分,平均APACHE Ⅱ评分(24.67±3.41)分。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0~78 岁,平均年龄(68.39±4.41)岁;APACHE Ⅱ评 分15~34 分,平 均APACHE Ⅱ评 分(24.69±3.36)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呼吸衰竭临床诊疗指南》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患者表现出呼吸困难、急促、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经血气指标检测显示存在呼吸衰竭;②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呼吸衰竭腑气不通证诊断标准:患者表现出腹胀、胸闷、大便秘结、烦躁不安等症状;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恶性肿瘤、颅脑疾病及心脏、肝肾疾病;②对本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③患者依从性差。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标准呼吸衰竭治疗方案,包括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给予抗感染、化痰、抑酸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Abbott Biologicals B.V.,注册证号 H20171057,规格:15 ml×6 袋)治疗,15 ml/次,3 次/d,连续服用3 d。观察组采用通腑消积汤治疗,组方:生大黄10 g,姜厚朴8 g,麸炒枳实、姜半夏、炒白术各10 g,全瓜蒌20 g,炙甘草6 g。由医院代煎,1 剂(300 ml)/d,分早晚服用,经胃管或空肠营养管注入,连续服用3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指标,包括pH、PCO2、PO2。
1.3.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根据腑气不通证的主要症状(腹胀、腹痛、气喘、大便秘结、尿黄尿赤、烦躁不安)进行评估,无症状积0 分;轻度积1 分,存在轻微症状,尿色黄,且不影响进食睡眠;中度积2 分,存在中度症状,尿色深黄,对进食及睡眠造成影响;重度积3 分,存在重度或频率较高症状,尿色黄赤,无法进食及睡眠。
1.3.3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判定标准,中医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痊愈:中医疗效指数>90%;显效:中医疗效指数为61%~90%;有效:中医疗效指数为30%~60%;无效:中医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pH、PCO2、P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CO2低于对照组,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H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3 讨论
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且严重,治疗风险极高,导致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因此临床研究呼吸衰竭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4]。一旦呼吸衰竭患者出现腑气不通证,将会对患者进食、睡眠等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重视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临床治疗,降低呼吸衰竭患者治疗风险。西药主要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乳果糖于结肠内转化成低分子量有机酸,继而降低肠道内pH,刺激结肠蠕动,同时有效保留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保持大便通畅,恢复正常结肠生理节律,改善腑气不通证临床效果显著,但是治疗效果较慢,初始治疗仍可能存在腹胀的不良反应,且长期大剂量服用易由于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有研究显示[5],中医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更高。本研究显示,通腑消积汤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中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将呼吸衰竭纳入“呼衰”范畴,认为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发病机制在于燥湿内结、痰浊气阻,患者由于肺宣发肃功能异常,导致运化无力、喘息不止,继而出现呼吸衰竭;同时肺宣发肃功能异常也导致机体内津液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出现燥湿内结、痰浊气阻,继而表现出腑气不通证症状[5,6]。因此临床治疗应以通腑降气、祛痰平喘、健脾益肺为主。通腑消积汤是以《伤寒论》中小承气汤为基础进行加味的自拟处方,处方中生大黄为君,起泻热存液、荡滞通腑之效;姜厚朴、麸炒枳实为臣,姜厚朴起行气化湿、降逆平喘之效,麸炒枳实起降气消满、导积通便之效[7,8];姜半夏、炒白术、全瓜蒌为佐,姜半夏起燥湿化痰、消满平喘之效;全瓜蒌起润下利气,通便化痰之效;炒白术起燥湿化痰、健脾益胃之效;炙甘草兼为佐,起调和诸药、补益中气之效。合方服用,共奏清热燥湿、降气化痰、健脾和中之功[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积汤具有通中予补,通补兼施功效,疗效确切,且用药效果显著。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积汤中生大黄可以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姜厚朴、麸炒枳实可以起到通腑降浊、改善肠道内环境功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效果显著[11,12]。治疗后,观察组PCO2低于对照组,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通腑消积汤可以起到清热燥湿、降气化痰、健脾和中之效,促进患者机体内气机正常升降,继而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
综上所述,通腑消积汤应用于呼吸衰竭患者腑气不通证中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