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
——基于东北6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2022-08-29张东徽吴敬致
张东徽 吴 昊 吴 畏 吴敬致
1 引 言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对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蓝图愿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出的至善价值与基本设想。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志在必得的战略目标。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基础差距大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2022)[1]围绕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均衡布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明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并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不是‘福利主义’”。从长远来看,共同富裕不能光靠“输血帮扶”与“躺平”“搭车”,而是要靠全国人民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共同奋斗,精准施策扎实推进。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旅游为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王庆生和贺子轩,2020[2])。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业要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作用,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等特色产业。“后冬奥时代”更是带动全民参与冰雪旅游的热度持续升温,进一步释放了冰雪经济的巨大潜力。学界已认识到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张东徽等,2021[3];常晓铭和刘卫国,2020[4]),并从冰雪旅游资源利用(张雪莹等,2018[5])以及适应性评价(郝晶晶等,2017[6];吴玲敏等,2019[7]),冰雪旅游的推进路径与发展策略等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李在军和崔亚芹,2021[8];姚震寰和纪明辉2020[9])。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资源和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规模与关注热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冰雪经济业已成为东北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新一轮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杨春梅等,2022[10])。从已有文献来看,冰雪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拥有鲜明特色的“雪饭碗”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性手段(蒲垚磊,2022[11])。
综上所述,尽管既有文献对冰雪旅游与共同富裕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逻辑推理也较为合理,但是缺乏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聚焦于冰雪旅游对区域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理,鉴于此,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切入,探讨冰雪旅游对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使用2013-2019年的地市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冰雪旅游和区域共同富裕存在的理论与数量关系,进一步厘清冰雪旅游对区域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以期为构建旅游业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方案提供参考。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共同富裕体现在有效改善全民福祉水平,其中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维度,物质富裕指收入和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精神富裕则指个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李实,2021[12])。近年来,东北地区不断加快发展冰雪旅游产业,通过打造冬季冰雪节庆活动,挖掘冰雪旅游文化,充分释放“白雪换白银”的巨大潜力,既推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就业,又为城市转型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惠及百姓注入新的动力(刘勇等,2021[13])。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冰雪经济的发展与东北的开放型经济深度结合释放出的冰雪产业红利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王有军,2019[14]),可成为助推东北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
旅游业本身就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产业融合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李鹏和邓爱民,2022[15])。尤其是当前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使得旅游业和农业、工业、文创、房地产等领域融合日益紧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产业形成的规模集聚效应外溢提高了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缩减了城乡收益差距(马兴超和马树才,2017[16])。对于冰雪旅游而言,国外学者Martin(2008)[17]认为冰雪旅游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明显的贡献和影响,Lasanta和Laguna(2007)[18]、Robert(2020)[19]认为冰雪旅游可以均衡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张娜和佟连军(2012)[20]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冰雪旅游与吉林省经济增长存在着协整关系。东北绝大多数优质的冰雪旅游资源分布于农村地区,通过开发冰雪旅游,有利于城乡资源有序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就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共同富裕。
拥有便捷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重要象征,当前冰雪旅游业已逐步进入全域旅游时代,而全域旅游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全要素综合调动对区域资源有效整合,包括全区域的通讯服务、医疗保障、道路交通等基础配套设施体系,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2018)[21]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的工作要求,要求建立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融为一体的高质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并专门部署了关于“厕所革命”“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任务。纵观世界,实现游客和目的地居民共享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已成为旅游强国发展的大趋势,Irmgard(2017)[22]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Park等(2021)[23]通过对美国西部15座城市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型旅游目的地具有特殊的健康、社会和环境效益,能够促使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夏杰长(2019)[24]认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导入社会资本,拓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渠道来源,不仅纾解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的相对不足,还满足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时朋飞和徐浜森(2022)[25]基于人居环境“三元论”理论,认为旅游业发展可以促进人居环境内部“三生空间”相互协调发展,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此外,天然冰雪作为一种“另类”的优质资源,可以替代一定的资本和劳动力培育新动能,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性要素(史晋娜,2020[26]),冰雪旅游也是促进东北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替代产业,对调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促进绿色、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高质量协调发展起到强力助推作用(董锁成,2021[27])。
综合上面的理论分析,本文拟对4个假说进行检验。
H1:冰雪旅游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即冰雪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H2:冰雪旅游通过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H3:冰雪旅游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H4:冰雪旅游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3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以联合劳动生产社会总产品的方式来达到共享发展,这也是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较为具体的理论构想(潘斌,2022[28])。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对这一理论阐释为由社会全体成员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将生产发展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马克思和恩格斯,2009[2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的共同富裕理论和目标,既是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明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路径和重要任务。2021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相继对共同富裕作出了明确的目标阐释和战略部署,简言之,要推动共同富裕,就必须向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绿色低碳、民生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具体就是聚焦于教育、医疗等增进民生幸福的关键环节,强化向社保兜底、生态环境等提升百姓福祉重点领域倾斜。
浙江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联合发布了“2021中国共同富裕指数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3个维度(陈丽君等,2021[30]),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考虑城市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同时借鉴邹克和倪青山(2021)[31]、刘心怡等(2022)[32]、孙学涛等(2022)[33]的方法,通过分析梳理以上文献,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12名专家意见征询,构建了本文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表1)。
表1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
续表
3.2 共同富裕的水平测算与指标权重
本文拟采用客观赋权法中信息熵方法进行指标权重测算,对共同富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方法如下:①用熵值法确定指标评价权重。首先,假设评价矩阵X=(xij)m×n,其中n为样本容量,m为指标个数,定义ej为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值。
式(1)中,Pij即第i个参评单位在第j项指标属性上的贡献程度;K为常数项,取值为K=1/lnnm,0≤ej≤1。其次,确定指标效用值。将dj定义为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利用熵值的可加性,根据下层结构的指标信息效用值,按比例计算得出上层结构的权重值,记作Dk(k=1,2,…,k),则全部指标效用值进一步计算相应类的权重Wk=Dk /D,其中Wk即为第k个子系统的权重。最后,计算第j项指标对应于第k个子系统的权重wkj=(w1,w2,...,wl)=dj/Dk,其中l为第k个子系统所包含的指标个数。
②计算评价得分。利用熵值法求得权重wkj对xij进行加权后,逐层计算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zik及整个目标系统的综合得分Zi,具体公式为。
根据熵值法确定的共同富裕各项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从共同富裕一级指标权重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权重值相对较高,为43.91%,说明该指标在现阶段共同富裕发展中的重要程度较高。
表2 共同富裕水平指标权重 单位:%
4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4.1 模型设定
本文拟用计量模型从两个层面检验前文冰雪旅游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影响。首先,采用共同富裕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冰雪旅游是否实现了共同富裕。其次,采用不同维度下的共同富裕二级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分析冰雪旅游对三个指标的贡献情况。
冰雪旅游与共同富裕模型设定如下:
式(2)中被解释变量COit表示共同富裕,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变量的加权系数来表示。Winit表示冰雪旅游变量,鉴于旅游发展水平具有多维度综合性特征,而旅游总收入(外汇收入+国内收入)和旅游总人次(入境游客+国内游客)能够较为客观完整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采用冰雪旅游总收入(亿元)和冰雪旅游总人次(万人次)来测量。在实证回归结果中分别用“冰雪旅游(A) 和“冰雪旅游(B)”来表示。Xit表示控制变量,分别包括人均GDP、进出口总额、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公路里程等变量。β0—β3表示待估参数,φi表示随机效应。φt表示固定效应,ηit为时间效应。
冰雪旅游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模型设定如下:
式(3)中被解释变量IAit表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通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协调(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城镇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等变量构建指标体系来表示。Winit表示冰雪旅游,包括冰雪旅游总收入(亿元)或冰雪旅游总人次(万人次)。Xit表示控制变量,分别包括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互联网宽度接入数和R&D经费支出等变量。∂0-∂2表示待估参数,∈i表示随机效应。φt表示固定效应,εit为时间效应。
冰雪旅游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模型设定如下:
式(4)中被解释变量EQit表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通过使用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病床数、污水处理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铺装道路面积构建指标体系表示。Winit表示冰雪旅游。Nit表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和R&D经费支出等变量。α0-α2表示待估参数,σi表示随机效应。τt表示固定效应,ρit为时间效应。
冰雪旅游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设定如下:
式(5)中被解释变量SUit表示可持续发展能力,用PM2.5平均浓度、失业率、单位GDP能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变量构建指标体系表示;Winit表示冰雪旅游。Vit表示控制变量,分别包括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和互联网宽度接入数等变量。γ0-γ2表表示待估参数,ϖi表示随机效应。∈t表示固定效应,μit为时间效应。
4.2 变量选取
(1)因变量。因变量为共同富裕,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具体的测量指标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收入协调(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城镇化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中,主要测量指标为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病床数(张)、污水处理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均受教育年限(年)、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方米)。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的测量指标为PM2.5平均浓度(μg/m3)、失业率(%)、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2)自变量。自变量为冰雪旅游,主要的测量指标用冰雪旅游总收入(亿元)或冰雪旅游总人次(万人次)。除了冰雪旅游关键变量之外,影响共同富裕的因素有很多,为降低遗漏变量的影响,结合相关理论因素并根据现有学者的研究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能力、对外开放程度、 创新能力这几个有典型代表性因素。分别以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公路里程、铁路客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外商实际投资额、互联网宽度接入数、R&D经费支出指标来衡量。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式(2)~式(5)的控制变量也有所不同。其中,式(2)的控制变量主要是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 和互联网宽度接入数等变量;式(3)的控制变量主要是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R&D经费支出;式(4)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能力;式(5)主要包括铁路客运量、外商实际投资额、人均GDP、公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互联网宽度接入数。
表3 自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4.3 数据来源
本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网(2019)[34]联合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9)》和东北地区相关地级市统计年鉴数据,该报告以及相关统计公报还揭示了该相关地区冰雪季期间旅游的贡献度以及在全国的地位。具体研究对象为哈尔滨市(含尚志)、牡丹江市(含海林)、伊春市、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长白山)6市及其辖区的冰雪旅游情况,受部分指标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考虑到近两年疫情对旅游业的特殊影响,不具有普遍意义,故将研究时间选取2013—2019 年每年11月—次年 3 月的冰雪季节,并将此期间的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次作为冰雪旅游总收入及总人次。样本选取鉴于以上地区的冰雪旅游业发展常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除了测度指标已经说明数据来源外,其余指标或其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网、各市统计公报、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等,数据缺失部分采用插值法补齐。
5 实证回归结果
5.1 冰雪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实证回归结果
表4中所有Hausman检验的结果在统计上均显著,证实了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冰雪旅游(A)对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研究表明冰雪旅游产业能够促进东北6市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验证了理论机制中研究假说1。进一步分析为:共和国成立之初,东北相对成熟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新中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落后于全国,一度陷入持续走低的状态。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的东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冰雪资源禀赋、厚重的冰雪文化底蕴,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冰雪红利,特色冰雪旅游的发展成为东北经济的新的增长极,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东北资源枯竭、人才资金外流的困囿,成为推动东北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空间抓手。
表4 冰雪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实证回归结果
此外,在其他控制变量中,宏观经济环境、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助推城乡收入协调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共同富裕,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以上变量与预期基本相符。
5.2 冰雪旅游对个体变量影响的实证回归结果
(1)冰雪旅游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证回归结果
表5列出了冰雪旅游(A)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证回归结果。冰雪旅游(A)对东北6市维度一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验证了理论机制中研究假说2。综合来看,一方面,冰雪旅游促进了要素由低效率地区向高效率地区流动,增加了东北6城市城乡之间流动以及地区之间流动,逐步缩小要素收益的区域间的差异,从均衡区域收入差距的角度推动了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从气候原因来分析,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农业生产是一年一季农作物,建筑业工地则一到冬季就处于停工状态,而农业和建筑业恰恰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冰雪旅游发展能够吸纳大量缺少学历、缺乏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村居民漫长冬季的就业,打破了东北农村“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猫冬”的习俗。当地“亚布力周边农村的经济业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当地人当上了滑雪教练。农家乐的日益火爆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新华深读,2022[35])。随着冰雪旅游发展层次进一步深化,冰雪旅游全域化、冰雪产业融合化、城乡一体化等发展态势凸显,冰雪旅游发展的利好辐射更加惠及当地农村居民,更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表5 冰雪旅游对个体变量影响的实证回归结果
(2)冰雪旅游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回归结果
表5可以看出,冰雪旅游(A)对东北6市共同富裕维度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故无法充分证实研究假说3。可能的原因是尽管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加强了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总的来看,冰雪旅游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稳定—波动—下降”的走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越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运营着庞大的国有资产参与市场竞争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清晰,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运转迟滞、造血能力不足、政府内部财政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最终体现在医疗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配置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缺失(陈妍和梅林,2018[36])。此外,东北地区新旧动能转换艰难、创新驱动不足、人才资金流失也是导致与南方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差距逐年扩大的原因。
(3)冰雪旅游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回归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冰雪旅游(A)对东北6市共同富裕维度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验证了理论机制中研究假说4。可能的原因是,第一,冰雪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环保的朝阳产业,符合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天然冰雪具有人工造雪难以比拟的碳排放优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独特的地域特点是支撑东北冰雪旅游绿色发展的核心优势。第二,东北的冰雪旅游产业链已形成了一系列涉及领域众多的特殊的绿色资源型产业,如吉林市的冰雪装备产业园的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上游主要为冰雪场地基础产业建设及装备,如滑雪场、旅游景区的规划及建设;中游主要为冰雪文化和冰雪体育产业等方面;下游为冰雪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消费等。2019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印发《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也预示着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第三,开发冰雪旅游极大纾解了过去东北农村生态治理的两个难题,即林区滥砍滥伐以及农户散养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在东北农村尤其是景区的环境整治的过程中,保护林区和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都有效促进了该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四,随着东北冰雪旅游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激发了投资主体的信心,如运用天眼查查得,截至2019年底,全国经营范围含滑雪且处于存续状态的机构共有3473家,其中东北6市就有571家,占比16.4%。冰雪旅游业具有强大的产业辐射能力,不仅能有效拉动建筑业、制造业、餐饮业等,还能带动冰雪金融投资以及冰雪运动相关贸易销售等业务的发展,缓解了东北农村冬季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效降低失业率。
此外,铁路客运量、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R&D经费支出等控制变量对东北6市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东北6市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冰雪旅游的推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能力、对外开放程度、 创新能力等也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因此,东北6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在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
5.3 稳健性检验
(1)对主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对主回归模型采用替换关键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采用自变量中的冰雪旅游总人次(万人次)来表示,用“冰雪旅游(B)”来代表,如表6所示,冰雪旅游(B)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结果仍然显著,说明东北地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区域不平衡水平,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表6 冰雪旅游与区域共同富裕实证回归结果
(2)对个体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本部分研究仍然采用替换关键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见表7,冰雪旅游(B)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显著,检验结果与主回归模型结果一致,证明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7 冰雪旅游与个体变量实证回归结果
6 结论与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一个物质富裕与精神繁荣高度统一的全方位福祉体系。本研究基于共同富裕的逻辑内涵构建了指标体系,厘清了冰雪旅游对东北6市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冰雪旅游能够促进东北地区共同富裕,主要通过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带动区域共同富裕,而冰雪旅游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6.1 推进惠民利企的专项扶持
完善关于冰雪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把冰雪旅游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优先保护机制,公共财政大力向相关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加大专项政策扶持划拨冰雪旅游发展资金。促进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加强相关地区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新成长的冰雪企业提供个性化对接,简化审批程序。在税收、融资、市场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提供实验室、科研、景区基础设施等产业化扶持。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的冰雪产业布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冰雪旅游专项预算管理权责,稳步建立权责分明的冰雪旅游产业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机制。
6.2 构建富民兴业的产业集群
把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建立东北地区冰雪旅游联盟,将东北三省的冰雪产业市场有机结合、互补互促,推进东北三省的冰雪旅游景点、冰雪文化产业、冰雪装备生产企业集群发展,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开发跨省冰雪旅游线路,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调发展,形成东北冰雪产业一体化发展理念,将冰雪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扩展,形成的具有多重综合效益和功能的冰雪旅游业发展模式,发挥好冰雪产业的“链主效应”,推动东北冰雪产业集聚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实现富民增收。
6.3 秉持行业引领的科技创新
加快冰雪旅游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冰雪旅游相关产业的碳排放结构,加快推动冰雪产业科技创新,国内冰雪相关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相关产品要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设思路。引入国外顶级冰雪装备的科技与技术,横纵双向布局拓展东北冰雪消费市场,横向上,推动VR冰雪科技体验馆等“云端”冰雪产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与冰雪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纵向上,着力延长东北的 “冰雪季”,加快研发人造仿雪,通过技术创新不断降低人造冰雪的成本,在低碳的前提下推出适宜全年运行的的人造滑雪场,实现东北冰雪旅游的全年全区域深度发展。
6.4 打造赋能共推的品质时代
首先要关注消费者品质旅游和多元体验的需求,保留鲜明冰雪主题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注重人民“美好生活”的休闲需求,用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产品提升游客消费体验,使“传统游”转“体验游”,培养消费粘性,以沉浸式体验让“头回客”变“回头客”。其次,持续释放冬奥效应,重点运用官方媒体的优势,拓宽多媒体媒介渠道,加大对东北三省冰雪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协同文旅、体育等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相关的冰雪系列活动。推出旅游+竞赛等消费惠民措施,发放比赛门票、文旅消费券等,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形成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高度契合游客期待和需求,与时俱进开发高质量冰雪产品服务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不仅是发展旅游的底层逻辑,更是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