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游戏理论视角理解运动教育模式
2022-08-29张慧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100084
张慧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100084)
运动教育模式是美国学者西登拓普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来自游戏理论(Play 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竞赛为主线,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固定分组、角色扮演的组织形式,为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供广泛的、真实的运动体验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运动文化素养和运动热情的运动者。西登拓普教授指出运动的本质是游戏,体育教育要实现人文关怀和运动文化培养的目标,就离不开游戏这一活动形式,运动教育模式是游戏理论的拓展和具体化。因此,笔者将基于现代游戏理论的视角分析与理解运动教育模式。
一、现代游戏理论及其发展
人类虽然拥有漫长的游戏历史,但直至19世纪下半叶,人类才开始系统地对游戏进行研究。游戏理论可以分为古典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古典的游戏理论出现在18、19世纪,又称早期游戏理论,主要基于主观思辨,试图解释人为什么游戏的问题。这也使游戏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为后续现代游戏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剩余精力说、松弛说、复演说以及练习说。现代游戏理论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的唤醒调节理论等。现代游戏理论则试图在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框架中解释和讨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表1)。
表1 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基于现代游戏理论分析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
西登拓普教授指出运动是学校体育的内容,运动的本质是游戏,运动教育要实现人文关怀和运动文化培养的目标,就离不开游戏这一活动形式。游戏如何使运动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运动文化素养和运动热情的运动者”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表2)。
表2 基于现代游戏理论分析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运动实现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情绪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游戏具有宣泄的效果,可以让儿童摆脱创伤经历所产生的消极情绪,重复性游戏是儿童处理不愉快的另一种途径,游戏具有自我探索的功能,个体可以在游戏情境中接触内在的自我并借以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掌控感。游戏可以调节受挫折经历,应付挫败。游戏是运动的本源,通过运动可以降低焦虑、增强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和巩固运动技能、战术、裁判、计分、了解比赛规则与文化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根据皮亚杰认知游戏理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练习和巩固新近获得的技能。皮亚杰将游戏分为3种主要的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练习性游戏由重复运动所组成,儿童学会了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时,总想进行练习,否则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这种技能就会自动消退。象征性游戏是儿童借助于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境的活动。规则游戏是由至少2个人共同参与并构成一种互补关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在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运动技战术、学会赛事设计与规则制订,学习运动的规则与文化,以及履行角色的职责。
最后,在真实的运动经验中,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文化、增强运动热情。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说明了作为一种“元交际”活动,游戏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游戏是儿童进入人类的文化和表征世界的一种必需的技能和重要途径。运动教育模式将人文关怀和运动文化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模式中,通过运动项目、角色、场地、规则等理解运动的文化。
三、基于现代游戏理论分析运动教育模式的组织结构
西登拓普指出运动的本质是游戏,但过于自由、无规则限定的游戏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需求,这就需要对游戏进行界定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需求。经过多年探索,运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运动季、团队联盟、成绩记录、正式比赛、最终比赛和庆祝活动等6个模块,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游戏活动。首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游戏理论,运动教育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则化的游戏形式,即由多个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好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注重规则化和竞赛性。其次,根据社会文化学派的游戏理论,教师在运动教育模式中要承担组织者的角色。最后,根据游戏的唤醒理论,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任务难度的适当性和合理性。
1.教学设计的规则化与竞赛性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需预先围绕运动季、团队关系、成绩记录、正式比赛、最终比赛和庆祝活动6个模块,针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场地与器械、赛季时长、团队建立、团队角色、学生熟悉角色、团队特征、团队职责、团队设备、赛季常规、课程内容、教学支持、入场活动、公平竞赛、最终比赛、评估方案、赛季冠军等问题制订好规则与细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运动经验(表3)。
表3 运动教育模式预先规划工作
其次,以竞赛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运动教育模式以竞赛为载体,在整个运动季会举行各种竞赛,利用竞赛去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比赛,并在比赛中获得成功。在各阶段的竞赛中,学生可以根据团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学习的进程、练习密度与强度,重新制订比赛的规则与办法,以达到公平竞争、促进学生共同参与的目的。在运动季结束时会有一次决赛决定最后的冠军。
表4 游戏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2.作为组织者的教师角色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的发展制约着本阶段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最重要的变化,是儿童的心理过程再起内部不断发展、不断向新的高级阶段过渡的活动。其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止不前,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提出成年人要把教育者的职能变成组织者的职能。在运动教育模式中,教师作为组织者,需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明确赛季结束时教师希望学生在这个赛季有哪些收获。如,运动技能、技战术、裁判、计分、比赛规则层面有哪些具体收获。
3.学习环境的适宜性
游戏的唤醒理论认为“唤醒”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状态或机体的一种驱力状态。游戏和探究是机体维持“最佳唤醒水平”的2种不同方式。根据游戏的唤醒理论,当刺激缺乏时固然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刺激过多,唤醒水平超出最佳范围,不仅会抑制学生的游戏行为,而且会使学生探究行为变得刻板,甚至出现逃避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创设和组织学习环境时,应当注意从整体上考虑场地和器械的数量的合理组织和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