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影像技术对高校档案文化传播的作用和策略

2022-08-29浙江财经大学档案馆杨巍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6期
关键词:校史馆利用文化

文/浙江财经大学档案馆 杨巍

新媒体影像技术是以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同方式引发载体变化,让观众通过感官系统产生独特而震撼的综合体验的技术。新媒体影像技术包括互动和交互体验技术、异形屏幕、多维立体现实和成像技术(3D、4D、5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AR)和数字展陈技术(三维、全息影像、3D技术的集成和融合),具有多感官、沉浸式和多用户的特点。新媒体影像技术给文化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传播途径带来了新的机遇,众多文化类型以缤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享受需要,使人们的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上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档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而又新崛起的文化类型,不断以新的形式融入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中。Michelle chao等指出,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为文博领域带来了一种先进的营销模式,台湾故宫博物院在利用数字媒体影像技术的展示中发现,影像技术能有效消除文物与受众、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与“冲突”,有效拓展文化传播市场。在博物馆、档案馆等场地运用新技术设计展示,不仅打破了传统沉闷的展示方式,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和魅力,同时拉近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更好地满足了观众对馆藏的精神需求,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新媒体影像技术的运用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档案文化信息的方式,易用和易接受的新媒体技术使受众能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播活动中,生产属于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传播内容,丰富档案文化传播内涵。本文结合新媒体影像技术的优势特点,阐述高校档案文化传播的内外机理,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高校档案文化深度传播的策略。

一、新媒体影像技术与高校档案文化传播

简·基德在研究中断定新媒体影像技术已经将博物馆早期的基于一体机的展览转变到新一代的多点触控界面,新媒体技术会从可用性、内容和价值方面呈现出各种变化。霍内克尔(Eva Hornecker)认为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媒体影像有形交互技术对博物馆角色和地位有了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新媒体影像技术促进博物馆、档案馆改变了传统角色,在新时代扮演了叙事者主体,成为一种传播媒体和媒介。

档案文化包括档案的实体文化和档案管理利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的结合。高校档案文化是高校档案管理利用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高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文化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影像技术的运用,更是推动了高校档案文化传播范式的转变——一种“从陈述到生产力”的转变。

二、新媒体影像技术应用于高校档案文化传播

(一)实体展馆集合视觉、听觉、触觉美学,多方式展示,增强传播效果。如今,我们在多数高校的实体展馆中会看到多感官互动的新媒体设备的身影,其中主题沉浸式投影和全息投影是高校利用较为成熟的新媒体影像技术。沉浸式投影技术多是用在校史馆沙盘展示,利用光感动画原理,实现一种虚实联动,用户的视觉、听觉全被调动起来,沉浸式体验其中,进而达到宣传的效果,比如吉林大学。全息投影是利用光折射的原理,通过投影和后期图像数据处理实现虚拟成像。在档案展陈中,为保护实物档案的安全和延长档案寿命,全息投影技术能够精准还原实物展品,灯光、投影、声音融合一起,全方位展示展品全貌,为参观者零距离接触展品提供可能,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利用全息投影打造的镇馆之宝。多媒体融合呈现也是高校档案部门青睐的新媒体影像技术,主要用于历史回溯区和历史图片展示,比如吉林大学的时光隧道,让人瞬间回到历史时空中,更加真实地触摸历史。

(二)线上展馆采用VR技术和三维虚拟技术,跨时空跨地域展示,扩大传播范围。本文利用网络调研了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档案文化的状况。有11所高校档案馆(校史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通了网上展馆(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高校最早开启网上展览的时间是2016年,随着新媒体影像技术的升级,高校档案馆(校史馆)的网上展厅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类型存在多样性:一类是利用最初的Flash技术、web技术展示馆藏内容为主的传播。比如天津大学在线校史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馆网上展厅,主要是采用现场采集图片,利用Flash将图片和讲解音频制作成动态场景,观众点击鼠标可以自由切换场景,领略馆藏信息;一类是利用三维全景技术、VR技术、云技术开展沉浸式展示为主的传播。比如武汉大学三维虚拟校史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山东大学校史网上展览等,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馆藏信息和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处理生成虚拟图像,让现实环境与虚拟图像叠加共同显示,用户浏览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表1 高校档案馆网上展馆新媒体技术利用统计(2021年10月)

三、新媒体影像技术应用于高校的优势及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档案文化的优势。本文从展示媒介、功能角度、传授关系、展示角度、情感评估等维度进行了比较(见表2)。具体如下:其一,新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等电子媒介能全方位、动态化展示档案,使用户的观赏舒适感得以提升;其二,新媒体影像技术能完整还原高校历史建筑群,在以档案还原高校历史建筑时,能瞬间将用户沉浸其中,激发用户情感;其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强了用户与档案的互动,互动让用户获得了愉悦感,促使用户更乐意成为档案文化叙事者,分享传播相关信息,促进下一轮档案文化传播。

表2 新媒体影像技术与传统展示技术比较

(二)存在的问题。1.档案文化和新媒体影像技术结合得力度不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档案馆虽然利用了新媒体影像技术,但是所展示的档案文化内容并没有和受众的心理情感很好地对接,不能多角度揭示档案价值,参观者无法和档案蕴含的底蕴产生共鸣。另外,档案数据化质量影响到与新媒体影像技术的结合,数字化进程较快的高校能够多角度融合新技术的展示。2.利用新媒体技术缺乏系统的标准体系和方法。高校档案馆利用新媒体影像技术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规范,也缺乏利用效果评估标准,导致在实际利用中,有些高校师生反馈体验感不佳,没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缺乏数据管理规范的另一个后果就是新媒体影像技术利用区域后期故障报修多,给日常利用造成不便。3.存在跟风现象,忽视实际档案文化深度的挖掘。基于档案资源建设的校史馆、博物馆多是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为追求沉浸式效果,混合使用多种新媒体影像技术,忽略实际档案文化的深度挖掘,喧宾夺主的设计和展示不能达到档案文化传播的目的。利用新媒体展示区域同质化严重,一些高校自身特色没有彰显。4.线下展示影响力弱,线上展示宣传力不足。尽管在实体展馆中有新颖的新媒体影像技术呈现,可感可触的互动性强,但囿于实体展馆更新时间长、新媒体影像技术更换慢、开放时间条件限制等因素,师生容易失去新鲜感,这些因素削弱了线下展馆的影响力。另外,对外宣传度低,导致用户不知道有线上展馆可浏览,这种制约也影响了档案文化传播效果。

四、新媒体影像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推进策略

(一)树立数字思维意识,制订新媒体技术运用及管理标准体系,打好档案文化传播之“基”。新媒体影像技术应用到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数字采集、存储、计算机处理、数字展示、信息传播等多个环节,因此,档案部门应树立数字思维,结合部门实际,借鉴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制订新媒体技术运用档案文化传播的标准和要求,从源头上规范使用范围和标准,防止一味追求潮流,忽略部门实际档案文化保护和传承需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二)深度挖掘档案内容,固牢档案文化传播之 “源”。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实质是:技术是支撑,内容是王道,要做好高校档案文化的传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部门可以从档案收集范围、档案归档质量、档案资源结构和档案数字化等几个方面着手,扩大收集范围、丰富馆藏,优化馆藏结构,积极推动数字化,固牢高校档案文化传播之“源”,在此基础上,深挖学校特色档案、重要节点档案和师生感兴趣的档案,再以新媒体影像技术加以呈现,让观众真正领略到档案文化蕴含的寓意。

(三)跨界合作,构建协同共建机制,善用文化传播“术”。一方面,新媒体影像技术需要用到的建筑构成、数字摄影、三维建模等专业知识,高校档案部门应积极寻求和艺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相关学院的人才进行合作,寻找专业的人才参与到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来,这样既方便准确地向设计公司提出需求,又便于后期的运行维护。另一方面,档案部门积极和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合作,不间断地宣传,吸引师生的关注。

(四)加强新媒体技术方面的人才招聘和培训。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不断变化,需要档案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人员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培训,让档案工作人员熟练运用新媒体硬件设备,熟悉新媒体影像技术的运作原理和操作技能,这样既方便日常管理,又方便对新媒体影像技术的更新换代,赋能档案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校史馆利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发挥学校档案资源 提升校史馆建设水平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画与理
谁远谁近?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校史馆的德育功能及建设策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废物巧利用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