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 百年先驱
——记口述历史档案中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张伯简

2022-08-29云南省剑川县档案馆陈素娟

办公室业务 2022年16期

文/云南省剑川县档案馆 陈素娟

剑川县档案馆积极推进口述历史档案收集归档工作,于2013年在全县范围内对知名人士进行了采访和记录,其中张伯简是由我县离休干部李世俊提供。为挽救和保护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简1898年出生于剑川县城桥头街一个白族家庭。他刻苦自励,从小便铸就了勤奋顽强的性格。他擅长语文和书法,读中学期间,张伯简目睹当时政府昏庸腐败、人民不堪疾苦的社会现实,开始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抱负。1916年,学生与宪兵冲突,张伯简作为组织和领导者之一,率领同学与宪兵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初显了他献身报国的志向。

张伯简于1918年初中毕业,在军阀割据、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境况下,他于1919年初毅然离开云南,但是去四川参加护国军未果,于是不顾父亲反对,毅然前往南方革命中心广州投奔滇军,在乡人滇军将领杨益谦部下的一所医院里做军需工作。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后,革命风暴遍布全国,广州各界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群情激愤。严酷的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更激发了这位来自边疆的白族青年为国忧虑和爱国热情。面对当时军阀割据的国内形势,他激愤地感叹道“武人横行”“国步艰难”,在种种怪象面前,他开始冷静思考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从《孙文学说》《爱国报》《新潮》等进步书刊中吸取了不少革命思想,对当时广州各界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正当张伯简为中国的命运无限忧虑之际,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兴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为学习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录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1919年12月,21岁的张伯简,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了滇军医院的军需职务,离开广州,远渡重洋,去了法国的巴黎。

怀着探索救国道路、寻求革命真理的强烈愿望,张伯简到巴黎后先入圣坚门中学,后改入博利午工业实习学校,边进校学习知识,边做工谋求生计。

1921的2月,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因失去资助、生活拮据面向中国驻法使馆请愿,为了搞好当时的勤工俭学,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发动成立了“勤工俭学学会”,提出“互助、劳动、改革社会”的口号,成立了“劳动学会”,组织学会成员勤工自救,刻苦学习,并深入华工中开展工作。8月,张伯简在《时事新报》出版了《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书,对勤工俭学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是当时开展勤工俭学运动的积极拥护和支持者,也是“勤工俭学学会”的骨干。

1921年下半年,张伯简向工厂请假作短暂休息,并在同学战友们的资助下,趁机到马克思、恩格斯出生的德、奥两国去参观考察,参观了那里的好多工厂和学校。通过与法国、德国等无产阶级的接触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以及参加革命的实际斗争,使他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1921年冬,张伯简在德国柏林加入共产党。从此,张伯简积极参加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他与当时在德国的周恩来、谢寿康、张申府、刘清扬、肖子璋、披素等联名写信给在法国的赵世炎,力促于次年5月1日组建起“全欧大组织”(即青年团)。

1921年冬季,张伯简转赴德国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并在那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他与周恩来等人在巴黎共同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3人:赵世炎为书记,周恩来负责宣传,张伯简负责组织。同年秋,张伯简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会后即留在莫斯科,并加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张伯简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1924年,张伯简从苏联回到离开了5年的祖国,这时的张伯简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职业革命家。受党中央的指派,开始从事上海和京汉铁路革命工作,他深入工厂和铁路工人之中,组织工人斗争。并受瞿秋白之邀约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后转到中央宣传部工作,负责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等党团刊物的送稿和出版发行工作。同年4月,他还参与青年团北京市委《政治生活》周刊的创刊工作。同年9月,团中央局决定张伯简任江浙皖区委候补委员。这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为了加强宣传革命形势,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在上海建立了“国民通讯社”,后来张伯简根据革命斗争需要,主要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中央出版部书记。

1925年1月11~22日,中共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张伯简负责大会的租赁、布置会场和文书保卫等所有事务工作。1月26~30日,团中央在上海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张伯简参加“大会议案准备委员会”,担任组织问题委员会、无党青年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大会秘书长,与林育南、张秋人、恽代英、任弼时等人共同讨论拟定大会的各项名单和日程,参与起草了有关文件。大会开幕后,他和陈独秀、张太雷一起作为“特请列席人”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决定把“社会主义青年团”修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张伯简被推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在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指定代理未到职的贺昌担任“工农部主任兼《平民之友》编辑”,并被指定暂代中央局“非基督教部”主任。

1925年上半年,张伯简参加上海中央机关和地委工作人员组成的公共支部的领导工作。上海爆发“五卅运动”后,他直接参加了当时斗争最激烈最艰巨的“沪西小沙渡纱厂工人”的战斗中,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斗争。与此同时,他还负责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的筹办谋划工作,后来,报社遭帝国主义“捕房”的搜查、抓捕,张伯简以机智和胆略与反动势力作了千方百计地周旋,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在此期间,他还根据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教材、中共“四大”和团的“三大”精神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译制了一张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说明从原始共产社会到中国共产主义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结构,先由党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套色石印发行,后来党的北方人民出版社又将其作为首批秘密出版的书籍,不久,该社又与上海华兴书局分别用铅字重印再版。1932年,此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以“宣传共产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成为“通令各省宣传部邮检查扣”的禁书。

继译制《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之后,张伯简还撰写了《社会进化简史》一书,尽管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在上海、广州印制出版,这是我党早期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之一,明确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共产主义奋斗的最终目标。这本书出版发行后,在我党早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起过重要作用。也是张伯简战斗一生对革命作出的主要贡献。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主持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将此书列为十种“授课以外之理论”之一,发给学生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信给胡乔木同志收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的译著时,也提到这本书,他要胡乔木帮他找张伯简的这本书来读。

1925秋,党组织调张伯简到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军委书记。这时,正值广州掀起震惊世界的省港大罢工活动,在此期间,他除负责军事工作外,还参加领导了工农运动和总工会《工人之路》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1926年,毛泽东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聘请张伯简为教员,但他因患肺病,加之工作繁重,体力不支而未能担任授课任务。8月,正当他全力投入省港大罢工,和邓中夏、鲍罗廷等日夜谋划工作,领导人民开展激励斗争的时候,由于操劳过度,不幸肺病大发,病倒在开展伟大而艰巨省港大罢工斗争的火线上,党组织虽立即将他送往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珠江颐养园医院抢救,但是,终因医治无效,竟在火热的战斗岗位上长逝!年仅28岁。生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时,张伯简与之结为终身伴侣的纱厂工人、共产党员徐映华,生一遗腹子,名张伯华,母子俩在张伯简去世后的动乱岁月中与亲人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张伯简牺牲19年后的1945年4月1日,周恩来为张伯简填写了《广西内战时期牺牲干部登记表》。

张伯简虽英年早逝,使我党失去了一位早期的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但是张伯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着革命的人民,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心中,他不愧是中国共产党云南人民的先驱,不愧是白族人民的好儿子,不愧是白族人民的骄傲!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白族人民的优秀儿子张伯简短促而奋斗不息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程的缩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用鲜血、泪水、汗水造就的,充满着苦难和曲折、胜利和收获,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漫长、曲折和崎岖且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前景广阔和光辉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可否定的伟大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奋斗不息的现实基础,许多先驱者为了走通这条路努力探索以至献身。“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当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在这条路上乘胜前进的时候,我们要时刻缅怀“开路先锋”们的功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