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现路径研究

2022-08-28何付霞

现代信息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现实思政

何付霞

(1.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 102600;2.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0 引 言

虚拟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生存方式。高校思政课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要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问题,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所需,不断探索和研究新型教育载体,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游戏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技术优势必将赋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1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1.1 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的狠抓落实、教师的精心努力下,高校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得以较大提升,但由于教育主客体、教育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学存在“理”不透、“形”不新的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随着VR 技术、AR 技术(增强现实)、MR 技术(混合现实)等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思政课中枯燥的理论渐渐化为深切的情感体验,思政课“配方”旧、“工艺”粗、“包装”不够时尚的状况正在改善。因此,致力于推动思政课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1.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讲好思政课就是为了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而意识形态只有融入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在当代的重大革新,“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交往方式”,让思政课入心入脑有了新的载体。

目前,根据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9.04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比19.5%。即时通信、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虚拟实践中呈现的虚拟社会关系及多元价值观常常使大学生因缺乏适应虚拟生存环境的技能与智慧而导致虚拟异化现象产生。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紧跟学生实际,不能固步自封,脱离虚拟实践,否则就会演变成抽象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虚拟主体的发展需求,遵循虚拟实践规律,引领虚拟实践,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发展,才能真正赢得“数字原住民”,筑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1.3 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制高点。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截至2016年,教育部共遴选、建设了300 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先后颁布了诸多文件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要启动基于VR 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改革传统教学育人模式提供了新契机。因此,高校思政课“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只有抓住发展契机,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高校思政课才能打通理论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性

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00 后们在学习特点上更加注重参与感、体验感,更熟稔于“虚拟出场”。火爆全国的剧本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对1500 多个受访者的调查显示,爱玩剧本杀的00 后占比24.9%,90后占比51.6%。热衷于“虚拟出场”的学生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这也是导致思政课教学中“人在心不在”、“抬头率不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作为,引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与现实、潮流与成长的关系。而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3I 特征(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能够深入地改变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教学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将“看不见”的理论转换成“看得见”的场景,为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极大可能。

2.1 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方式

传统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文本与语言传递信息,认知过程中主要通过视听觉器官完成信息接收,这种学习方式抽象而刻板,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感。而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特征表现出3E特性:增强性(Engagement)、再现性(Evocation)、证据性(Evidence),不仅能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唤起学生真实表现,而且引导学生依据虚拟情境中的证据线索进行自我探索,为学习者开启了学习“宽带”和多信道模式。这样,学生要穿戴相应的虚拟设备,足不出户就真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博物馆等或教师设计的模拟情境中,充分拓宽了信息通道,增强了知觉的全面性,调动了大脑皮层更多的兴奋区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赋予传统思政课堂以新的生命力。

2.2 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满足了学生的交往需求

除了沉浸感外,虚拟现实技术还有良好的交互性。传统课堂也会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但限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只能通过语言表达、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而在虚拟空间中,主体和客体以数字化为中介完成主客间的交互作用,突破了以往实践的种种局限,呈现出与现实主体相同的感觉效果。因此,依据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政课教师可以把经典历史场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虚拟现实的形式通过多个渠道植入游戏性内容,或者在虚拟场景中设置多个交互对象,指引学生利用交互设备进行在虚拟场景中进行物件交互、语义交互等游戏性探索,还促使学习者能展示真实自我、开动脑筋主动学习,逐渐提升自身的元认知能力。

2.3 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想性可为学习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传统教学中仅靠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想象是很难进入由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效果时常低于预期,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创造虚拟场景,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借用VR 创设虚拟场景,或者采用AR 技术是增补现实,或者采用MR 技术增强现实与虚拟。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升级,VR/AR 技术的虚拟仿真度越来越高,尤其是AR+VR 技术结合下产生的MR 技术对教育教学有着难以想象的价值。由AI+MR 黑科技创造的平行时空“元宇宙”逐渐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这项新的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正在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升级版不仅在于高技术的升级,重要的是如何“讲好故事”。正如韦达霍德所言,用户如果无法与故事连接,就不会产生沉浸感。

3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

3.1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效果渐显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如教育部已批准300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聚合了2000 余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北京理工大学已建成国内首个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推出首个思政课VR 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推出全国首家3D+5G+VR“红军长征在四川”党建与思政系列产品;天津大学推出的“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实验”得到广泛应用;西南财经大学完成“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彝海结盟”“翻雪山草地”等实验项目创作。由此可见,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载体方面,并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瓶颈的攻关、设备成本的下降、功效的不断提升,VR 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其服务高校思政课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但总体上来说,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尚属于起步阶段,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设备价格高、内容生产难等现实问题。

设备价格高。当前,虽然设备成本有所降低,但依然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且维护成本和人员配备成本高,因此一些高校经费难以支撑,制约了虚拟技术的普及性。即使高校投入资金建设了虚拟教学空间,但学生基数大,设备少,只能进行短暂性体验,并不能实现大规模、高频率地使用,虚拟设备也因常处于闲置状态、使用效率不高,严重消解了虚拟实践的预期效果。此外,虚拟现实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迭代费用大,如果虚拟设备不能实现及时更新,虚拟技术必然落后于时代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进而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

内容生产难。虚拟环境需要展现哪些内容、运用哪些素材、创设怎样的情景,这都是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的核心问题。由于复杂的内容开发和程序设计,一旦思虑不周而成为既定事实,将加大学校对虚拟设备更改或调试的费用。鉴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等特点和技术上的壁垒,思政课教师一般通过直接购买或“量身定制”的方式助力课程教学升级改造。直接购买即从一些专业的VR 技术服务公司购买现成的“沉浸式”或“交互式”的“产品”。“量身定制”需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开发,相较于“沉浸式”而言,内容同质化的可能较低,版权可自有,但价格昂贵。

3.2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

3.2.1 提高虚拟实践硬件环境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虚拟现实技术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实施积极的支持政策,鼓励、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索与创新教学新模式。首先,基于教学内容设计与技术上的壁垒,高校要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在统筹规划前要做好前期调研,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比较国内现已投入使用的学习情境及反馈结果,依次呈现虚拟平台的开发内容,合理选择虚拟平台的交互方式和呈现方式。其次,统筹安排校园的整体虚拟环境建设,将思政课教育虚拟实训场所与校园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扩大虚拟资源的受益范围,提高虚拟设备的使用频率。最后,开放设计思路,充分发挥VR 和AR 各自独特优势,将虚拟实践硬件环境设计平台划分为多级子模块,各子模块自成整体,为后续的升级改造预留空间。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思政课虚拟实践硬件环境设计

3.2.2 合理配置“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现高校思政课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不仅要解决技术手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理论指导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合理设置“虚实结合”的一体化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思政课教学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虚拟环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再构造。思政课视教师要守正创新,合理配置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态”和“虚拟态”。“守正创新”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准方向,在契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做到有限度、有原则、有底线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仿真虚拟情境应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符合思政课教学目标,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模式或情境设计要具有高于现实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三是内容选择上,并不是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可以虚拟化、仿真化,比如说人文关怀、言传身教、以文化人等方面的内容与方法,具有很强的“人性”要求,虚拟思政的最大不足就是缺少“人性”,难以解读人们内心深处复杂的精神世界。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原来难以设定的教育情境、难以操作的教育方法、难以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等设置为“虚拟态”,并把握好“现实态”和“虚拟态”之间的“度”,保持二者的张力,不能一味追求脱实向虚或脱虚向实,要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造性地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思政课“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3.2.3 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软实力建设

虚拟教学设备的应用离不开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对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真懂虚拟,又要善用虚拟。“真懂虚拟”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贯穿于教学设计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的“虚拟实践”;“善用虚拟”才能整合各类新技术资源,扩宽学生学习视野,回应他们的内在需求,实现传道解惑的育人目标。鉴于此,学校要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通过适当地进修培训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自觉感悟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度”,进而在不断实践中熟练运用虚拟技术,真正实现人机交互,内容与形式的深度融合,教师角色与虚拟现实技术恰如其分地互换。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践行者和推广者,必须勇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4 结 论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观照现实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创新图强的内生动力。虽然当前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到思政课尚存诸多阻碍,但是其独特优势和井喷式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其赋能高校思政课存在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可行性。尤其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新产品不断问世、技术成本逐渐下降、思政教学主客体与技术有效衔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互动模式、话语体系构建形式、价值引领方式必定呈现更为精彩的一页。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现实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虚拟现实,让学习更“沉浸”
View Master虚拟现实显示器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