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乱象”屡见不鲜 求职者需警惕“山寨培训”陷阱
2022-08-27刘振思
刘振思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被纳入到《职业大典》之中。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考证培训”。在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技能或职业资格证书颇受求职者青睐的当下,似乎只要拥有多个证书,就能多一只无形的“金手指”来为就业保驾护航,让求职道路更加平坦。然而,“考证培训”既有“正规军”,也有“野路子”,这些“山寨”机构更滋生了诸多“考证培训”市场的乱象。那么,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警惕这些“山寨培训”的陷阱呢?
培训机构营销“忽悠”所学技能并非真“有用”
“说实话,我们文科生毕业以后,能拿出手的职业类证书太少了,对求职帮助不大。”应届毕业生赵玲发现,自己的专业在求职中并不占优,且自身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亮点。“都是在校经历或者一些实习经验,似乎很难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为此,赵玲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家培训机构,打算考个“全媒体运营师”。
虽说报了名,但赵玲心头一直悬着一丝疑惑,这个证书有没有用?交了学费上课能不能学到知识?本着“证多不压身”的念想,她还是带着疑问参加了培训,直到最后结业、考试,拿到证书。
拿到证书后,她发现,“全媒体运营师”属于新职业不错,但这个证书只是“一家行业属性的机构颁发的,似乎用处不大”。机构向学员承诺证书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考试由机构统一安排也未兑现。最终到手的并非印着“全媒体运营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是一本蓝色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并不权威。“好在课程还算有用,主要是学过了,面试时候也能有点底气吧!”赵玲安慰自己道。
近年来,青年中“考证热”蔓延,他们不仅要取得高学历,还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可奇怪的是,很多人手上拿着一大把证,却找不到工作。华声在线评论员张英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据统计,目前我国“考证热”的参与者大多为初入社会寻求工作机会的青年,“僧多粥少”的就业现状使得用人单位在用人要求上不断加码,除学历外,各种“资格证”便成了重要竞争筹码。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证大军”,无形中催化了“山寨”考证机构的滋生。
打开各类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以“考证”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考证广告。“人才缺口40 万,学历不高也能考”“官方认证,月入过万”“1 元报名训练营,不限学历,考过即发证书”……各种名目繁多的技能证书报考广告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广告多数都在吹嘘得到证书后的就业前景,承诺证书“可挂靠”“有补贴”“行业人才缺口很大”等。事实上,部分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虚构事实,谎称自己是主管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以增加机构权威性,骗取学员信任。不少学员仅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没有实地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考察,这就给培训机构钻了空子:或是网络课程无法达到学习效果,或是参加线下培训后出现培训机构“携款跑路”的情况。
打铁还需自身硬千证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目前,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两种:准入类与职业技能评价类。准入类证书针对特殊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职业评价类证书,则可以证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水平。
当前,火爆网络的许多证书,并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考取了这些证书的人,也没有因此获得从业资格。
“不是加分项,也不是必选项。”在某互联网企业从事多年招聘工作的HR 柯盛认为,现在不少岗位需要的都是“通用型”人才,求职者手中的证书只能证明他们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对于岗位的匹配度较高。
需注意的是,如果应聘者拿着的“山寨证书”被面试官识破了,求职者就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尴尬境地”。“究竟是因为辨别不当被蒙蔽了,还是故意为自己‘贴金’?前者原因,我们会质疑求职者是否缺乏判断力;后者原因,我们会考虑求职者的求职动机是否良好。”柯盛解释道。要避免掉入“山寨培训”陷阱,就需要求职者仔细辨别培训考证的发证单位和学习培训内容,不能轻信培训机构的承诺,不要轻易被“山寨培训”蒙蔽双眼。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层面整顿“山寨培训”也动作不断。据今年5 月人社部通报,人社部已关停两个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山寨”网站。其中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另一个假冒网站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
我们常说“技多不压身”,确实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激烈,求职者都希望自己能多掌握一些技能,这本无可厚非,但面对注入“新职业技能培训”等包装吹嘘时,求职者还是要能够明白“千证在手不如一技傍身”的道理,不管是参加什么类型的培训,获得什么样的证书,最主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此,提醒大家在考证之前去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里查一查该证是否在列,想好自己究竟能在“考证”中收获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