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开发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2-08-27付姗娜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维度个体资本

付姗娜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心理资本开发是心理资本研究中实践导向最突出的研究主题。使心理资本开发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的是心理资本研究的倡导者、集大成者Fred Luthans。在Luthans等的倡导和开拓性研究的引导下,心理资本开发研究成为了心理资本效应研究和前因研究之外的另一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主题。

心理资本开发的目标是通过心理资本整体及其维度的水平提升,使个体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持续、真正的增长[1]。继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诞生以来,一系列的研究均证明了心理资本的可塑性[2],即心理资本可以通过特定的干预手段得到提高。同时,现有研究还发现,心理资本开发可以带来积极心理变化,促进正向行为反应,并提升个体和组织的绩效。

尽管心理资本开发的研究成果在不断丰富,但与其他研究主题相比,不仅文献数量较少,而且研究进展缓慢。从本文所掌握的文献看,目前专门性的心理资本开发研究综述还比较少见。本文拟通过系统性地评述既有的心理资本开发研究,弥补这一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指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借鉴Salanova和Ortega-Maldonado(2019)的文献检索方法[3],最终获得37篇心理资本开发的实验研究文献。为反映现有研究整体情况,避免片面性,本文根据“开发方法”“开发效果”来组织后续的内容。

一、心理资本的开发方法

心理资本开发实验研究中使用到的干预方法众多,不一而足。本文采用类型学[4]策略,根据外部与内部、直接与间接两大维度对现有开发方法进行组合,高度概括为四种类型(如图1)。

图1 心理资本开发方法的类型学框架

(一)外部—直接型

外部—直接型心理资本开发以PCI模型为其中经典。PCI模型是心理资本开发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其他心理资本开发方法的基础。2004年,Larson最先针对心理资本的维度构建了由一个多种干预策略组合而成的综合干预策略,并进行了实验验证[5],此时PCI模型已初具雏形。经过前期的理论铺垫和实验检验,Luthans等于2006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具体而言,PCI模型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希望、自我效能、乐观和韧性的开发。

PCI模型提出以后受到广泛认同,学者们基于不同文化或人群进行了大量的检验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复制了PCI模型中的具体流程,或是结合实际情境和对象进行了适当调整,培训时间也从一小时到数周不等。

(二)内部—直接型

内部—直接型心理资本开发同样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着手,但与外部—直接型心理资本开发不同之处在于,被试无需外部专家的引导就能实现自主开发,其典型代表是结构化阅读材料。

结构化阅读材料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了解心理资本的概念及其作用;基于PCI模型呈现每一维度的干预策略,并引入契合各维度的实例材料。被试在阅读心理资本知识和感受他人经历的同时,成功内化了心理资本思维和行事风格。整体而言,结构化阅读材料简便易行且成本低廉,具有规模经济性,适合在特定聚集人群或企业里推广使用。

(三)外部—间接型

外部—间接型心理资本开发采用的互动型、引导式干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从其他学科领域借鉴或移植而来,如优势干预、导师制、教练式辅导干预和领导力训练等。这部分研究主要以企业为实验场景,将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比较成熟的方法引入心理资本开发研究,检验其心理资本开发效果。以优势干预为例,所谓优势干预,指的是通过引导个体识别、开发和利用自身优势,以提升个体或群体心理资本的方法[6]。

(四)内部—间接型

除了传统的认知和行为训练,心理资本开发方法还出现了增强个人资源储量、减缓或修复自我损耗等干预理念的综合运用,其中以运动干预和正念为主。以运动干预为例,尽管体育锻炼在心理层面的诸多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心理资本开发主题下的运动干预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Morgan等(2019)以运动青年项目为载体,考察了社区运动项目对英国两个地区边缘青年心理资本的影响[7]。

二、心理资本的开发效果

从现有研究看,心理资本的开发具有直接和间接双重效果(如图2)。下文以此为线索,梳理心理资本开发效果的既有研究。

图2 心理资本开发效果研究的整合框架

(一)直接效果

1.有效性。心理资本开发的有效性讨论的是心理资本整体能否通过实验操作得到提高。既有研究显示,心理资本开发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有效提高心理资本水平,但也存在着效果不显著的情形。

2.持续性。心理资本开发的持续性是心理资本开发直接效果的另一关注话题,其问题是,经过开发的高水平心理资本状态到底可以持续多久?尽管众多学者针对心理资本开发的时间效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的测量时点往往间隔过长,未能清晰刻画心理资本开发效果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和趋势。未来研究若能增加测量的时间点,将可以更加准确反映心理资本开发的时间效应。

3.差异性。在验证心理资本开发效果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比较了不同开发方法的效果差异,试图弄清哪一种心理资本开发方法更有效。Meyers等(2015)发现,优势干预的整体效果好于缺陷干预,且缺陷干预中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出现轻微下降[6]。同样地,Harty等(2016)发现,两种开发方法均能显著提高心理资本,但前者表现出更大的优势[8]。

4.权变性。心理干预的实验效果通常会受到个体特征、活动特征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心理资本开发实验研究除了聚焦于前两者外,还发现实验中的测量时点也对心理资本开发效果存在着显著影响。首先,被试的个体特征对心理资本开发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其次,活动的诸多特征也会影响心理资本的开发效果。再次,开发效果是否存在及有效程度还与测量时点的选择密切相关,因为被试对干预内容理解吸收以致达到知识的转化迁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现象在韧性维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间接效果

现有研究显示,心理资本开发的间接效果涉及个体和组织层次,主要体现在心理类、行为类和绩效类结果变量上。

1.心理类结果。首先,心理资本开发不仅可以影响组织情境中的个体感知,带来与工作相关的积极态度变化[9],也会影响被试的工作投入感,还会增强被试的工作幸福感[10]。此外,教练式辅导干预和群体干预等心理资本开发对员工敬业度等也存在着显著的提升作用,能有效改善个体的积极性水平。

其次,心理资本开发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能有效预防和缓解抑郁、焦虑等症状,增强生命意义感。

2.行为类结果。心理资本开发通过认知上的纠偏促成了积极情绪的形成或抑制消极情绪,进而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从既有文献看,心理资本开发对工作重塑等工作场所行为具有增益作用,还能降低离职率、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以教师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心理资本开发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场所行为,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的职业搜寻行为和减少健康危害行为等。

3.绩效类结果。在心理资本开发的间接效果中,学者对绩效类结果给予了特别关注,表现在时间长且文献数量多。这一“偏爱”现象与心理资本开发的最终目标——“可持续的、真正的绩效影响”相契合。心理资本开发的绩效影响也已获得实证研究的广泛支持,集中体现在个体和组织绩效上。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类型学策略,以外部—直接型、内部—直接型、外部—间接型和内部—间接型为线索,系统回顾了心理资本开发研究中的代表性方法。心理资本的开发效果具有双重性,直接效果涉及心理资本开发的有效性、持续性、差异性和权变性,而间接效果则表现在心理资本开发对心理、行为以及个体与组织绩效的影响上。后续研究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将心理资本开发实验研究推进到更高的研究层次。

第一,在研究内容上,可通过引入组态思维探索不同心理资本开发方法的“叠加”效应。第二,研究内容的另一项可拓展内容是,检验多样性新方法或技术的心理资本开发效果,甄选出推广性强或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心理资本开发方法。第三,未来研究可采用多重实验研究设计,混合运用实验室实验法和实地实验法。第四,还可尝试从认知神经科学寻求“支援意识”,打开心理资本开发的黑箱。

猜你喜欢

维度个体资本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网络电台陆续获资本青睐盈利模式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