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陪伴式教学比较分析研究
2022-08-27佘昉
佘 昉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 江阴 214433
2021年,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荣膺国家“七一勋章”荣誉,她的事迹可歌可泣,可叹可敬。张桂梅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事情。她全身心陪伴着她的学生,既是老师、妈妈,也是孩子们的朋友、榜样。陪伴,是学生最好的需求和礼物。通过张老师的事迹报道发现,张老师的陪伴不是盲目的陪伴,是以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大山进入更好的大学,从而成为命运改变者为目的。这样的陪伴改变了无数大山里学生的命运,让她们看到了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希望。因此,陪伴式教学也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高职教育与中学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当下,高职学情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要比中学教育更加需要教师的耐心。高职学情也决定了教师在高职教育中不可能像本科或更高阶段的教育水平的学生一样,通过点拨,适当引导就可以发挥出大多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因此,高职专业教师不能抱着与本科院校专业教师一样的心态进行日常教学。高职专业教师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工匠”意识养成。高职教师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发掘学生自有的特长与爱好。通过生活上接触,课程上交流,比赛上鼓励,科研上引导,尽力去发掘高职优秀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出高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发散思维和学习热情,学生才有兴趣与自信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比赛,并在比赛中争金夺银。笔者通过在所在院校走访调查中也发现,教师在校时间与成果基本成正比。陪伴式教学是用对时间,用好时间,花时间不等于浪费时间。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在陪伴式教学中的效率,就需要在教法创新与科学管理中研究。
一、教法创新
高职专业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名授课学者,同时也是多方的协调者,何时考核题目,何时需要企业导师,都需要教师在课程中陪伴,只有陪伴在学生身边才能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而不是机械地施行教学计划。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认为的老师一言堂固有思维,让学生放开学、敞开“玩”[1]。可见,高职学生所要获得的众多成果必须由师生共同完成。笔者通过对所在高职院校案例工作室历年获奖竞赛变化趋势(图1)研究发现,高职教师与高职学生相伴一起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技能大赛的训练和专业科研的探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这种师生互融不仅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或者是学生技能大赛,包含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的高职教师也不仅仅是产出的教学、科研成果,最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师天职,在培养优秀高职人才的方向上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与学生长时间接触中,需要总结归纳出适应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班级授课,还是工作室教学,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教法创新,完善师生工作室“教赛创”的工作室授课过程与课堂创新教学实践过程,让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进一步改进专业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法创新绝对不是发明新教法,而是需要高职专业教师针对所指导的当下学生的学情特点,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法,引入适合该届学生的融合方法。例如,21级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就采用游戏教学法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组织游戏的形式把知识、技能串联起来,通过游戏(找茬游戏、拼图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丰富课程气氛,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增进教师陪伴的融洽度。再例如20级学生喜欢刷视频,那专业教师就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本地“网红”(行业专家、行业技能大师等),直播连线,在线提问,在线演讲等手段,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关于专业的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对于优秀的短视频推荐校级平台展示发动学生点赞,既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欲又融入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
教法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非得和传统教学不一样。而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通过适合当下学生,甚至是当届学生特点的形式改变。[2]教法可以是教授的手段不同,教学器具的改进,或者是教学技术的升级,甚至是讲授的方式不同等。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尝试中变化形成的,因此教学创新可是大变化也可以是小改动,无论是哪种方式,旨在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有兴趣、能思考。
二、科学管理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普遍摆在高职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当然,提高学习效率也不仅仅是高职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对于高职专业教师也是一样。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提高高职师生工作、学习效率,也是近几年高职教育一直在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合理分配、有效进行分工就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分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师生合作,无论是技能训练还是项目实践,高职师生在时间、空间上一起行动,有效分工能更好地进行技能训练的提升和项目制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师生在一起的实践效率要远远大于师生单独进行,特别是对于技能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教授的作用,同时兼任着教练、朋友、家长等复杂角色。因此,陪伴成为高职教师在科学管理上的时间付出,陪伴也成为提高高职学生能力的重要解决办法。
陪伴式教学对于学生要用科学的手法来管理。首先,做到寻找“尖兵”;其次,分层管理;最后,梯队培养。不科学的管理方法,会使高职工作室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磨洋工,教师干着急,专业教师首先要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分清哪些学生是技能型,哪些学生是竞赛型、哪些学生是学术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分层管理,精准组织,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教[3]。在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的基础上,仅仅靠专业教师的“一厢情愿”,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内出好成绩。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老牌高职院校或是优势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众多竞赛中保持前茅的深层次原因。
教师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未必自我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就一定指导出好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假如能够有破窗效应的学生,那就有积极引导的榜样,后续力量就可以逐步建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培养自己本专业的学生竞赛梯队,就需要一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与学生接触,多花时间寻找与发现“种子”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分析比较本校众多学生专业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组成,发现每年都会有一定学情特点倾斜,如图2所示。
图2 历年学生竞赛组成比重变化图
在历年的学生竞赛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竞赛学生的组成和比重变化是在和学生课程陪伴中寻找的,只有通过“陪伴”才能发现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学生适合干哪些事情。高职陪伴式教学创新实践的界定就在高职教师需要花时间“陪伴”学生,通过课程、竞赛、科研乃至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辅导学生,通过教师陪伴计划,形成陪伴机制产出众多成果,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高职高技能人才。
陪伴式教学对于教师也要用科学分工。当下的技能教学早就过了“单打独斗”的年代,教师团队的合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长时间的陪伴,就需要教师团队进行科学的分工。对于陪伴式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教师团队的分工协作。从知识、技能乃至生活有明确的分工,就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钻研。举个例子,一个能够坐在学生附近的高职专业老师,空时削个苹果给学生何尝不是陪伴,特别是对于成年人的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陪伴更能凝聚团队精神和钻研动力。
三、案例分析
2022年初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学生技能大赛,笔者所在专业学生技能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实践高职陪伴式教学中,对于高职陪伴式教学的教法创新与科学管理进行分析。
陪伴式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时间投入与付出。通过纵向比较本校同期其他专业学生竞赛队,时间上的大量付出是获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同样是学生竞赛,与本校优势专业竞赛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历年能够获得优异成绩的优势专业,师生也是付出大量培训和训练时间,甚至在节假日,学生不停训,教师不放假。这样的情况不是学校行政命令,也不是教师非人性化管理,而是通过陪伴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了精准施教下的竞赛荣誉感。通过在教法上灵活多样和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因此有了多种方法,否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多的高强度训练。在案例竞赛队教学上,就采用了不同于课堂教学和其他工作室教学的教法创新。通过教师团队把学生技能训练分成头脑风暴式、角色互换式等不同的培训方法。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题库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习不枯燥、不反感。
通过本次学生技能大赛分析,陪伴式教学的科学管理起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竞赛前期学生无论是从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都是比较薄弱的,竞赛中应该具备的应变能力和严谨性都很不成熟。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不错,这就具备了学生“尖兵”的潜质。在师生一体的训练下,后期对于学生竞赛队的操作技能等都有了巨大提高。这也成为学生竞赛队能够斩获大奖的重要因素。教师团队的分工,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对于技能、知识点乃至生活保障上都得到了教师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学生的进步也让教师在辅导中信心大增,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过分层管理,对于“慢性子”学生采用快马加鞭的快捷键训练。对于“急脾气”的学生采用讨论式训练,精准施教下把内容分解下去。
来年的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同样需要提前布局,预先训练。其他学生看到了学长或者同学学习的“成果”,对于学生渐渐地有了吸引力,形成以生带生的学生梯队训练方式,这样就不需要教师主动寻找下一批学生进行培训了。随着学生竞赛梯队的渐渐形成,梯队的自我训练时间也渐渐加大,陪伴式教学通过学生技能大赛也能够进一步延续下去。
四、总结
高职专业教师首先要勇于奉献,乐于奉献,这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只有教书育人在一起,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4]。高职陪伴式教学需要进行教法创新和科学管理,两者缺一不可。高职陪伴式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陪在学生身边,呆板的和高职学生待在一起,共处一室而无教学实质、计划安排、行动落实以及行动反思。陪伴式教学本身是从计划安排、行动组织、项目落实、项目总结、行动反思等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内容。陪伴式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陪伴式教学包括课程陪伴、竞赛陪伴、科研陪伴和生活陪伴等全方位的陪伴。陪伴式教学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的钻研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团队精神。[5]因此,陪伴式教学要做到科学陪伴,这样既能锤炼学生的能力,又能产出更多更加优秀的竞赛成果、科研成果以及项目成果;既能锻炼自己,又能为校争光。而教师能不断自我提高教学能力和德育水平,同时也收获了与学生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