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多声部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的创作思维探析
2022-08-27戴伟谭天鹏
戴伟 / 谭天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广西壮族特色这一优势资源,运用大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素材,从原生民歌原型出发,以歌曲创作为抓手,以增强壮人的民族文化自信为目的,是每一个广西作曲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美美的山歌妹》是由广西艺术学院的民族音乐舞蹈创作中心顾问梁绍武教授作词,创作中心副主任戴伟教授作曲的一首壮族多声部新民歌,由广西艺术学院的梢丽组合首唱。该作品的MV曾在广西卫视《民族文化》首次向全国观众播出,随后在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广西卫视官方网站相继播出,并得到各大媒体网站大力宣传报道;并在2021年第十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声乐新作品音乐会上展演,获得区内外专家一致好评。该作品以广西壮族原生民歌的嘹歌音调为立足点,运用了现代的编曲手法,创作的一首传唱度高,符合时代正气又不失壮族古朴风格的壮族多声部新民歌作品。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世居于此的壮族更是以能歌善舞唱著称于世。千百年来,自称“刘三姐的传人”的壮族同胞在八桂大地上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歌唱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美美的山歌妹》首创于2021年,演唱时长约5分钟。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素材——嘹歌中的那海嘹音调。词曲作家在通过壮族聚居地进行采风与调研之后,深入地挖掘的壮族音乐素材,且作曲家作为当地的音乐创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嘹歌通常以双声部或多声部的支声演唱形式为主,因此,作曲家在创作时选择组合的形式来演唱,能更好地体现出壮族新民歌的特征,同时将歌词的汉语和壮语相结合,运用多声部的合唱形式来精彩的呈现。作品中汉语的声部为主要声部,壮语为填充声部,使多种语言元素交融,体现多元的文化包容。
二、歌词解读
主歌(I) 主歌(II) 副歌(I)我是山歌妹我的山歌飞山歌飞过相思树歌声飞去又飞回我是山歌妹我的山歌飞歌声飞过三月天唱得星星月亮醉美美的山歌妹甜甜的山歌飞姐妹踏上歌圩路一路歌声把我追副歌(II) 尾声美美的山歌妹悠悠的山歌飞长在妈妈山歌里长大踏歌伴月归我是山歌妹我的山歌飞山歌妹山歌飞
本作品的词作者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手法叙述歌词带来了亲民感,如:我是山歌妹,我的山歌飞;随后通过“相思树”这一意象表达思念和相思之情。主歌(II)歌词第三句“歌声飞过三月天”,描绘出了壮族三月三青年男女对唱情歌与山歌的民族风情;第四句歌词“唱得星星月亮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青年男女对唱情歌时歌声的优美动听,唱醉了人心。副歌(I)歌词前两句道出人美歌甜的景象;第三句歌词“姐妹踏上歌圩路”为曲作者多声部中主唱与合唱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是词作者为了更好的诠释歌词的意境。副歌(II)歌词道出山歌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情感,也是隐喻着一种传承精神,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成长。尾声的歌词与主歌的歌词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通过点题统一整首歌词,同时也为曲作者的创作提供了结构上的暗示。
三、曲式结构
表1
作曲家根据《美美的山歌妹》的歌词特点,在音乐结构上第一部分采用带对比的无再现二段曲式,这也是常见的分节歌写法,即常用的主歌与副歌的结合。A段是二句类的,材料重复的,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乐段。B段是二句类的,材料重复的,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乐段,同时,B段结束有反复记号,从开始反复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在音乐结构上采用带对比性中段的再现三段曲式。其中,第一段(A段)是第一部分第一段的原样重复,该段落结束之后,跳入2房子进入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二段(B1段)是整首作品结构设计的精细之处,即内部结构运用四四拍与二四拍的交替,使尾音人工延长,模仿山歌在自然环境中回音的反射。内部结构因节拍的交替由原来的4+5的句式扩充至6+7的句式,使得作品的结构得到升华。第二部分第三段是再现段,综合了a句和b句的材料,形成综合型再现。该乐段是一个三句类,对比重复材料的,非方整性的收拢性乐段。其中,a句4小节是留头变尾,后一个乐节为了更好的与歌词搭配,做了细微的调整。后两句b和b1是第一部B的原样重复。尾声运用八分音符加二分音符的节奏,连续向高音区攀升,在小字二组的D音上结束。
例1
四、核心音调的来源与运用
壮族多声部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的核心音调来自于广西百色平果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歌素材嘹歌。壮族嘹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细分为:哈嘹、长嘹、那海嘹、底格嘹、哟咿嘹、斯格嘹六种曲调。壮族嘹歌的调式调性较为单一,一般使用单一的徵调式为主,核心音程以四五度关系为主,节拍主要是运用单拍子的二四拍和复拍子的四四拍两类。作曲家在广西百色平果地区采风后,选择运用了其中的那海嘹曲调作为整首作品的核心音调。那海嘹作为嘹歌的分支,其音调特征与嘹歌的一般性特征相同,材料运用方面通常运用A、B两种材料,曲式结构通常运用二分性的呼应原则。
作曲家在壮族多声部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创作中,非常巧妙的将嘹歌的特点融入到了作品的核心音调之中。在第一部分第一段(A段)的第一个乐句(a句)中,第一小节的第一拍的d1音与第二拍的g1和第三拍的a1音,分别构成四度关系与五度关系,深刻的体现了嘹歌的音调特征。随后主题的第二小节同样的节奏位置,d2音与g1音和a1音,分别构成四度与五度关系。
作曲家将嘹歌的四五度音程特点,精妙的贯穿全曲。促成了全曲旋律的丰富与统一。该片段是A段的a句,第1-4小节的位置,其每一小节的落音依次为a1-a1-e1-d1,从a1-e1的四度音程关系和a1-d1的五度音程关系,可以出作曲家将嘹歌音调的音程特点完全融入到了作品之中。
五、词曲的结合
作曲家在A段与B段的词曲结合方面,整体贴合歌词的音律与情感,设计十分精彩。在A段的第一句歌词(见例1)“我是山歌妹,我的的山歌飞,山歌飞过相思树,歌声飞去又飞回”中,作曲家在“飞”字上做了精细的音调设计。因为“飞”字有一种象征从低到高的意境,前两个“飞”都是在a1音上,并伴随着上升的音调,第三个“飞”字在g1音上与后面的“去”字也构成上升的音调,而与第四个“飞回”的e1-d1音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2
尾声的旋律对中文歌词”山歌妹,山歌飞“有着同样的处理,还多了一种在山间唱山歌模拟回声的效果。伴随着“飞”字,旋律在中高音区的d2音上结束,宛如美妙的旋律在山间“飞”了起来。在创编上,作曲家把在作品开始只出现一次的为壮语歌词所配的优美旋律,在最后的尾声又一次与中文歌词所配的动听旋律相结合,起到了首尾呼应,统筹全曲的作用,如此精妙的设计,使全曲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六、和声材料
多声部民歌中的和声材料,主要有大二度的和声音程,其次是多音和音。和声音程由两个音的总相结合构成。由于我国的多声部民歌以二声部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即使在多个声部中也常常以“实际二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和声音程是多声部民歌的主要的和声材料,而大二度是广西民歌的特征音程。
在各地、各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和声音程的结构多种多样。樊祖荫先生在其《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一文中谈到:“以五声式自然音程为主;以四、五度以内的密集式音程为主,其中以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以及小三的运用尤为频繁,更富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的那海嘹二声部民歌的多声结构主要为支声式织体。这种织体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第二声部与主旋律形成的时而齐唱,时而分部演唱的组合形式,这种方式在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里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
通过对多声部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记谱分析研究及音程统计,此壮族新民歌中音程主要由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构成,而小二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和纯八度都未出现。通过具体分析,该新民歌除了9-10小节中的壮语歌词的单旋律,全曲其他部分都保持着纵向音程。在不计算反复的情况下,其中同度音程为2次,大二度音程2为次,小三度音程为43次,大三度音程为22次,四度音程为127次,纯五度音程为15次。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的纵向音程的比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四度音程关系,随后依次是小三度音程关系、大三度音程关系、纯五度音程关系、大二度音程以及同度音程关系。这体现出不同度数的和声音程在这首壮族新民歌中的重要作用。
结 语
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中国作曲家们只有充分挖掘自身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才能创作出立足于世界音乐之林的优秀作品。作曲家创作的壮族多声部新民歌《美美的山歌妹》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的音调、曲式结构等特征吸收并内化后,通过创作技法的渲染,使创作出的新民歌更符合当下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审美情趣。此举既是一种对于民族音乐的活态化处理,同时也是一次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特别是在世界共同的语境下,更需要创作者们用音乐展现文化、弘扬文化、浇筑文化,用音乐展现中华民族的自信与独特魅力。同时,这类新民歌的创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说的话“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