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血液学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

2022-08-27黄赟

保健文汇 2022年6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缺血性血液

文/黄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之为急性脑梗死,发生原因主要是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患者脑组织发生血液供应障碍,进而造成脑组织内部分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失语,偏瘫,共济失调,感觉障碍,部分患者还存在恶心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疾病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中已经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工作加大研究力度,但其诊断水平仍不尽如人意。研究发现,依据患者体内血液学指标变化对判断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有较好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其血液学指标在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笔者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接收的78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利用血液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进行比较,观察其诊断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接收的78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例。7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4例,占比56.41%,女性患者数量34例,占比43.59%。患者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60.58±2.27)岁。研究按照正常流程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开展项目研究。参与此次医学研究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书》签字。诊断标准:符合《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疾病的诊断内容。纳入标准:经过CT检查以及MRI检查发现新病灶;发病时间-就诊时间<72h;患者无药物禁忌证;预计生存期>3个月;同意临床观察。排除标准:CT,MRI鉴别诊断脑出血;发病时间-治疗时间超出72h;合并脏器衰竭;存在恶性肿瘤;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1.2 方法

血液学指标诊断:在为患者诊断前,需要为患者进行空腹状态下静脉血抽取,血液抽取5ml,诊断中利用设备Sysmex XN-9000血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为中性粒细胞数目(N)、淋巴细胞数目(L)、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PLT);利用罗氏cobas c70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等指标;利用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STR Max检查患者纤维蛋白原(FIB)。

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患者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检查过程中直到患者头先进,且保持仰卧位姿势,检查过程中数据设置,矩阵228×228,FOV280×400,保证扫描参数满足诊断需求。采用横断T1WI、T2WI、T2FLAIR、DWI、3DTOFMRA、T1增强扫描,对患者扫描过程中DW1信号情况进行观察。以病灶位置中心最大层面为ROI,重复进行3次测量,测定ADC平均数据。

1.3 观察指标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IB、WBC、NLR、PLT、TC、TG、HDL-C、LDL-C、UA、Hcy、Lp等指标情况。对比血液学指标诊断效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

78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占比89.74%,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例,占比10.26%。

2.2 血液学指标比较

对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及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FIB、PL、TC、HDL-C、LDL-C、UA、WBC、NLR、TG、Hcy、LP(a)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表1 血液学指标比较(±s)

表2 血液学指标比较(±s)

2.3 诊断效能分析

利用血液学指标检测,阳性例数65例,阴性例数7例,其疾病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数据分别为84.62%、92.86%、87.50%、98.48%、58.33%、92.31%。详见表3、表4。

表3 血液学指疾病检出情况

表4 血液学指疾病诊断效能

3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现阶段临床医学中多发病、高发病之一。发病主要是由于多原因共同作用脑组织,使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其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为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给予患者针对性有效治疗,极易造成患者出现残疾或者死亡。作为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生率占脑卒中发生的69.6%~70.8%。而且据全球疾病负担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概率不断增加。2005年以及2017年其疾病发生数据分别为112/10万以及156/10万,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数量逐渐增长。分析其诱发因素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例如患者年龄、种族、存在遗传因素等;其二,可干预性因素,例如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以及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或者长期处于心情低落状态,这些原因均是诱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原因。

当前,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水平逐渐升高,利用血液学指标目前诊断较为理想和常见。通过对患者体内血液血指标进行检测,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病情进展情况进行分析。FIB代表纤维蛋白原,该物质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对于血液凝固有重要作用。通过该指标浓度可有效了解患者机体凝血状态,该指标的检测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脑卒中有重要辅助。WBC、NLR是反映机体严重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该部分指标与健康群体相比较出现异常,说明患者体内存在炎症情况,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生风险。TC、TG、HLD、LDL、Hcy等指标均是较为重要的血液学指标,对反映患者血脂水平有重要作用。且当前医学研究中发现,上述物质浓度发生变化的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重要关联。Lp(a)是一种与纤溶酶原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同源酶物质,可实现受体竞争性结合,进而对纤维蛋白酶溶解源生理活性进行干扰,降低其血栓溶解作用,进而造成患者体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该指标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辅助作用。

本结果显示,利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诊断结果为89.74%,分析原因,使用MR-DWI对患者进行检验,可以有效了解患者缺血程度,并对患者脑组织损伤情况进行清晰展现。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强化检验,准确地反映出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且该种检查方式具有无创性,不会对患者产生过敏反应,且检查结果较为准确;漏诊率较低。此外,对比已经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FIB、WBC、NLR、PLT、TC、TG、HDL-C、LDL-C、UA、Hcy、Lp指标,发现前者均高于后者,充分说明了当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液学指标会随之升高。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如果患者上述指标升高提示患者存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离散加权成像技术为金标准,对血液学指标疾病诊断效能比较,发现疾病阳性检出率(84.62%)、灵敏度(92.86%)、特异度(87.50%)、阳性预测值(98.48%)、阴性预测值(58.33%)、诊断符合率(92.31%)均较高,结果充分证实了利用血液学指标,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果较为理想。而且血液学指标诊断中同样具有一定优势,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就医需求。但是,由于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抽血,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查,因此在血液采集以及血液送检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处理,保证血液样本不受影响,提升疾病检验准确率。

张玉敏,周琪,顾全等人在报道中进行研究,发现健康体检者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学指标FIB、WBC、NLR、PLT、TC、TG、HDL-C、LDL-C、UA、Hcy、Lp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此次研究部分结果高度相似,而且此次研究过程中针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观察,发现血液学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检查符合率。相较于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辐射,具有安全性更高的特点。但是,由于此次研究过程中样本纳入数量较少,临床数据的可支持性不高,在今后的医学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大样本容量,提升检验结果数据的说服性。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性、多发性且致死、致残率均较高,加强临床疾病诊断技术研究,对患者疾病检出以及疾病治疗有显著效果。使用血液学指标进行疾病诊断,可有效提升疾病诊断效能,减少疾病误诊或者漏诊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值得临床实践推广。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缺血性血液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产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思路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EXPLAIN详解血液与血管老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