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文化产业特征分析及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2-08-27杨顺顺

中国市场 2022年23期
关键词:规上文化产业湖南

杨顺顺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1 引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湖南省近年来多方位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打造文化守正创新的现代化新湖南。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传统文化,影视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时尚文化交汇之地,如何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禀赋更好地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巩固优势、补足短板,对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省”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文化产业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动漫湘军”在全国都具有独特影响力。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市场基础得到不断壮大或优化,空间布局呈现“一强多特”的集聚态势。

2.1 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主体持续壮大

2019年,湖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024.25亿元,较“十二五”末年均增长4.92%(现价,未扣除价格影响,下文同),占GDP比重达到5.07%,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2019年湖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62588个,较“十二五”末增长了57.82%,个体户户数达到约15万户,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活跃。

2.2 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向服务化方向调整

2020年,湖南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中,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为2149.13亿元、357.14亿元和888.51亿元,三类产业营业收入比为63.3∶10.5∶26.2,较“十二五”末的77.1∶9.1∶13.8,文化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但由于湖南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集中于焰火、鞭炮产品、包装装潢等传统产业,总量规模较大,目前在三类产业类型中占比依然偏高,导致文化服务业营收占比仍低于全国水平约15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依然繁重。

2.3 文化企业“双效合一”效果显著

“双效合一”是国家对文化企业发展的导向要求,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业态丰富,配套产业多,带动吸纳就业能力强。2020年,湖南规上文化及相关企业从业人员41.25万人,估计所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吸纳从业人员90万左右,个体户从业人员40万左右。在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湖南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利润总额和税金及附加常年分别保持在200亿元和60亿元左右。

2.4 文化市场需求和各类投入不断扩大

一方面,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稳定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019年,湖南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达到4172.2元和1851.0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42倍和1.45倍,占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分别在15%和13%以上(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另一方面,湖南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亦保持稳定,2020年达到139.72亿元,较“十二五”末提升了25.04%;2020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2.5%,较“十二五”末的1.17%提升明显。

2.5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强板块”和“特色市州”的空间集聚形态

分区域层面,长株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处于龙头地位,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则偏弱势。2020年,长株潭地区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2054.34亿元,占全省的60.51%;而洞庭湖、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分别占全省的17.39%、11.41%和10.68%,长株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主导了全省的整体走势。分市州层面,除长沙文化产业规模“一枝独秀”外,岳阳和张家界两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支撑作用。

3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省域对比分析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不俗成绩,可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中部其他省份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待巩固的优势领域和待提升的滞后短板。本文选择其他中部5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以及东南沿海3个相对发达省份(江苏、浙江、广东)进行对比研究。

3.1 产业规模处于中部前列,但需从外向度方面挖掘产业潜能

湖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位居中部6省第2,仅次于河南,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中部6省之首(分地区数据更新滞后,按2018年数据分析),凸显了湖南文化大省的独特地位。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规模分别仅相当于江苏、浙江和广东的39.42%、48.15%和31.7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远低于浙江和广东,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湖南正全面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当前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有必要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角度释放产业潜力。开放经济一直是湖南发展的瓶颈和短板,2019年湖南外贸依存度仅10.92%,低于全国水平21个百分点,而文化产业上也体现得尤为明显,如2019年湖南国际旅游总收入22.51亿美元,在中部6省中低于安徽、湖北,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0.97%,这与湖南丰富的红色、绿色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难相匹配。

3.2 规上企业营收稳定,但企业盈利能力欠佳

2019年,湖南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位居中部第2位(次于湖北),但营业利润率仅为6.82%,在中部6省中仅高于山西,低于全国水平近1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湖南规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率分别为7.07%、5.77%和6.64%,分别位于中部6省第4位、第2位和第4位,整体表现欠佳。特别是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率,河南、安徽和湖北在8%~10%,浙江、广东在18%~20%,湖南与中部、沿海省份差距较大,文化服务业经营风险大,亟待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3.3 科技投入增速快,但投入产出比待提升

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引导下,湖南对研发设计投入大幅提升。2019年,湖南规上文化制造业产业R&D投入25.81亿元,年增速23.71%,远高于全国同期3.57%的平均水平,投入规模在中部6省中位居第2位。但从研发投入产出看,同年规上文化制造业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均仅列中部6省第3位,而这两项指标与R&D投入的比值上,湖南均仅列中部第5位(前者仅高于河南,后者仅高于山西),说明湖南单位研发设计投入的市场转化率差、产出偏低,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效率待提升。

3.4 公共预算支出处于中部前列,但公共文化补短板任务重

2019年,湖南一般公共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4.93亿元,居于中部6省之首,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位居中部第2(次于安徽),广播电视实际创收314.56亿元,遥遥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份,与江苏水平接近,公共文化产业具备较好基础。但从基础设施的人均水平分析,湖南博物馆、群众文化机构、艺术表演场馆人均房屋建筑面积以及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分别列中部6省的第6位、第4位、第3位和第4位,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仍待补齐。

4 湖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在全国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主体不断丰富、竞争不断激烈、业态不断创新的情境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进则退、缓进亦退,需要从链块式、品牌化、数字化、低碳化方向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升级路径。

4.1 加强文化产业对上下游和周边产业的带动能力,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推进链块式发展

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文化资源”自身具备的强大融合力,为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湖南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多而不强,规上文化产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小散主体多、各自为战现象突出。要完善湖南广电、中南传媒等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要推进产业链延伸,形成“文化产业+”模式,强化文化产业与创意设计、先进制造、建筑、体育会展、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文化名人、动漫、综艺、影视等的主题文创产品和衍生品市场,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形式,打造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拉动上下游产业借“文化强省”之势抢抓新的市场需求点,打造“大文化”格局。

4.2 加强对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的发掘利用,提高产业辐射能力,推进品牌化发展

文化产业依托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而存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湖南拥有着历史悠久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以及“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加强对这些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挖掘和产业化转化,向世界讲好湖南故事。

持续实施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品牌提升工程,针对国家重大政策、重要时间节点,加大扶持力度,规划和推出精品力作。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形成文化品牌培育以点带面的增长极,依托不同板块的区位优势,加强长株潭地区文化科技类、湘南地区文化装备类、洞庭湖和湘西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类园区建设,高质量建设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走出去、文化消费引进来,加强国际传媒建设,积极推动版权输出、合作出版、产品海外发行,畅通政府、企业间的文化交流渠道。

4.3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托数字经济,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推进数字化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将不断重塑文化表达与内容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

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利用当前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契机,加快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5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研制和应用。

要促进文化产品内容与技术协同升级,加快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化,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新业态,开发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旅游、数字演艺、数字游戏、线上社交、沉浸式体验等交互式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夯实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推进长途光缆线路建设,提升移动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用户覆盖率,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信网络质量,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文化旅游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打造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培养引进复合型数字文化专业人才,优先扩充既懂产品技术又擅长创意营销的人才及团队。

4.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约束,促进与生态文化协同,推进低碳化发展

文化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具有低碳经济的特征,同时文化产业在精神品位上所呈现的“可持续消费”“人文关怀”也体现了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导向,使文化产业在走向振兴经济的“前台”过程中,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避免文化园区重复建设,防止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历史建筑、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影响,建立低碳开发思维。要积极引进和应用低碳技术,在文化产品制造、储存、流通、消费、回收的各个环节贯彻低碳要求,更好地推广使用节能舞台、简约包装、可拆卸回收设施等。要通过文化产业的传播力量,引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如组织低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积极发展“近零碳”“碳中和”旅游线路等。

猜你喜欢

规上文化产业湖南
数字说话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2020年1—4月全国酿酒产业产量1506万千升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淮北市“四基一高一大”新兴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前11月全省规上工业累计增长8.4%
文化产业
岁月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