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政策探究

2022-08-27

中国市场 2022年23期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金融金融

钟 晴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4)

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程度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得到了迅速的腾飞,但是也使得当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别。那么这些差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因素都有哪些?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1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之间的差异,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分析,除了需要从金融总量上来看以外,还需要从金融结构以及金融效率上来进行考量。所以在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1 总量差异

对于农村金融发展来说,与城市金融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具有非常明显的从属性。农村金融区域的产生及发展往往都会受到周边城市经济的影响,通常需要当地城市经济的带动。所以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其下属的农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化的进程都非常快,这就为其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天然的优势。而对于属于欠发达地区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村来说,由于其周边城市发展相对缓慢,难以形成带动作用,所以这些地区的金融区域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这也就使得当前我国金融区域发展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特别是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更为突出,从而使得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农村金融区域发展难以实现突破,只能长期依赖于过去传统的农耕来进行金融贷款。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在总量分布上是严重不均的,呈现出越是靠近发达城市的农村区域,其总量越高;反之,其总量则越少。

1.2 结构差异

金融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金融体系的属性、规模以及分布。而在对金融差异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是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金融相关比率,但是除此之外,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一些因素来进行分析。从实际的金融市场以及农村经济环境来看,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其运行方式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具体来说,从农村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数量来进行分析的话,我国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达到了35.66%,这一数据与中部地区相比较低,却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从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总数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占比达到了39.11%,中部地区相较而言要略低,达到了36.4%,西部地区仍然最低。而如果从资产总额上来看的话,东部地区的农村金融占比超过了总量的一半,达到了56.2%,中部地区是27.2%,西部地区仅仅只占18.2%。所以如果从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资产占比上来看,虽然在金融机构以及从业人员上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持平,但是在资产总量上,东部地区却占据了总额的一半以上。而西部地区在这三个指标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在金融结构上,农村金融区域发展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同样的,从上述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所以集中在此区域内的农村金融资本也更为充足,并且由于一些主要城市的带动作用,使得其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也更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影响之下,这些农村很容易逐渐摆脱过去传统的小农户经营观念,从而使得其经济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资金需求的规模逐渐增加,也就使得东部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明显要优于中西部。当然,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以及贷款条件的逐渐优化,我国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也逐渐与金融部门实现了多样的合作,所以在服务能力以及网点的覆盖率上逐渐得到了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竞争力。

1.3 效率差异

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最终所反映的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质量,所以金融发展效率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所呈现出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会不断缩小。而影响金融效率差异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金融技术应用水平的不一,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益存在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不断缩小当前农村金融区域的差异性,就需要不断提升当前农村金融的管理技术,并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进而逐渐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效率所呈现出的差距,促进当前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2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探究

2.1 区域因素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在这种地域因素的影响之下,非常容易导致金融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来说,我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占据着地理优势,这也就使得这一地区的金融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存在更多的机遇,这也就为这一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奠定了天然的优势。而对于中部地区来说,由于地处内陆,与东部地区相比在地理上与交通上都不占有优势,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更为落后。而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则可以用闭塞来形容,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这也很难弥补西部地区在地理交通上的天然弱势。并且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使得西部地区无论是自身经济的发展还是投资环境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便具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其农村金融也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所以在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上存在着差异,实际上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使其先天就存在着地理上的优势与劣势,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后天的弥补。所以,想要实现当前我国金融区域发展的平衡,就需要不断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改善交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区域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制约地区金融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正是因为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差异,才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所以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量也更高,并且因为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完备的金融人才,所以在服务质量上也有着很大的保障。并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就遵循从沿海到内陆的发展战略,所以这些都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地理环境并不具备优势,所以在经济发展上相对落后,尤其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对于金融发展并没有足够的需求与动力,所以使得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差距。而从我国近现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金融发展与其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经济活动的开展能为其金融活动创造出更多的需求,所以想要使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

2.3 政策因素

由于我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金融政策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一大原因。就比如20世纪末,我国为了更好地建设经济特区,政府向东部许多沿海城市都提供了各种金融政策优惠,从而为这些城市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沿海到内陆,先富带动后富,所以即便如今国家对于中西部发展也同样提供了很多的金融政策,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城市起步较早,所以这种差异性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农村金融区域的发展,实际上也与国家政策的导向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当前对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惠农政策实际上也是其导向性的一种体现。

3 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

所谓合理的金融政策,实际上就是指对不同的地区采取差异性的对待,以此来不断缩小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从而达到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目的,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叙述。

3.1 在总体制度安排上要体现出区域差异性

就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来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三种制度:一是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二是商业性的农业银行;三是一些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社。

而近些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了非常严重的供求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出差异性。

具体来说,对于目前金融发展已经相对充分的东部地区,由于资本已经形成规模、服务已经规范、供需平衡已经逐渐稳定,因此在生产能力上远比中、西部要强,已经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对此,则应当借助于合作金融以及商业金融的力量,不断巩固这一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确保其市场化、货币化发展得以稳步前进。

而对于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需要借助于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大力发挥国家对落后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扶持作用。此外,还需要通过合作金融,强化对其农村地区内部资金的管理,使其能够切实满足这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则需要区别于商业银行,对其重新定位,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切实地为这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而这些地区的农业信用社改革,则需要始终遵循合作金融的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制度安排的作用,从而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需要。

3.2 在政策工具上要体现出区域差异性

想要达到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目的,除了在制度安排上要具有区域差异性以外,在政策上也同样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需要借助于区域性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达到调节地区内货币信贷活动以及货币量的作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降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的方式,来达到解决这一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调整贴现率来达到影响与干预不同地区市场利率以及货币供给的目的,借助于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其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最后,中央银行在地区性的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从事公开市场业务,也可以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调节区域信贷活动和区域货币量的作用。

而实际上,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来说,由于其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很多公开市场的业务实际上很难对其起到非常显著的金融调节作用,所以也难以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不断缩小提供帮助。所以个别金融政策工具虽然能够对农村区域金融均衡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实际上在运用过程中,单一性的政策工具难以达到预期的作用,往往需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工具的组合方能成功。

3.3 采取差别性的农地金融制度

农地金融制度是土地金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以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金的活动。这一制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也能为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农业进行转变提供有效的推动力。

但是在具体的制度实施过程中,则需要基于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采取具有差异性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缩小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差距。

4 结论

综上所述,如今随着我国对城乡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很多惠农金融政策实际上也对当前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的金融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想要使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性差异不断缩小,就需要进行差异性的总体制度安排、运用差异性的政策工具、采用差异性的农地金融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克服区域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水平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欠发达农村金融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P2P金融解读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