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优点与学校武术教学缺点的互嵌研究
2022-08-27高旭王俊仁
高旭 王俊仁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1 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基本传承方式,武术教习中必须要有师父的传、帮、带,师徒传承在武术文化传承绵延中有重要作用价值。师徒是中国传统伦常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师徒犹师生,指师父和徒弟。师徒传承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上各项技艺传承的基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传习某技艺为纽带而形成的师徒传承方式,几乎是所有文化艺术门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模式主要是以一比一、一比多的教习模式,以师父为主体来进行武术内容的传授。
2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中的优点
2.1 师父为绝对传承主体,弟子尊师重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武术传承中师父有绝对话语权,师父不仅要承担教师的职责来教弟子武术技艺,还要对弟子在言行举止、思想品德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教育帮助,弟子也要尊师重教。有学者指出,在师徒关系变成师生关系后,武德与武礼出现了文化的断层。所以说,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中所含有的文化优势,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2.2 习武礼仪的锻炼:未曾学艺先学礼
在传统武术传承中,武术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师徒见面后的抱拳礼问候,上下课时,第一项是抱拳礼师生问候,这一项武术课礼仪在武术专业课教学中已经普及。中华文化是非常重视礼仪文化的,传统武术抱拳礼,不光是习武弟子对师父的尊敬,更有效培养了习武弟子对任何教师、前辈的礼仪,在习武的道路上更好地学习了交际和礼貌,时刻做到以礼待人。
2.3 传习中极为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
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武术中所传承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时刻萦绕在习武弟子的脑海中。当习武大成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正能量的品德及坚毅刻苦的意志,会帮助弟子在更广阔的天地翱翔。
2.4 传统武术传承中技击性凸显,内劲运用为核心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在技击方法的全面,独特的训练手段、智慧搏击思想等方面,以打练结合、攻防练习的教学形式,发扬武术的技击性,教会内劲运用。武术不只是肢体动作技术层面的技艺,更是身体活动文化,可在劲力练习中以肢体运动来体悟宇宙阴阳变化规律,传统文化的魅力消除了日常训练的枯燥乏味,这是传统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征,也是其所具备的优点。
2.5 传统武术传承习练的“慢细化”
传统武术习练中一定要动作规范,尤其是武术动作的细节教得很透彻,习练的时候,师父可能要求一个简单的动作需要练习成千上万遍,从而形成肌肉记忆。通过练武先练功的方式,在实战中发挥技击价值,也就是武侠电影里面的绝世高手所说的“化境”。
2.6 传统武术因材施教、择优而收:法不轻传、道不贱卖
在传统武术传承中,师父选择徒弟也是相当严格的,选择的弟子首先是品德好、对武术非常热爱的,其次弟子习武毅力一定要好,踏实能吃苦。符合上面的基本条件后,师父还要看弟子适合练习哪一种绝技,有的弟子“下盘”比较好,那么师父教的武术项目可能偏向腿法多一点,而有些弟子可能“上盘”功法比较适合,那么相应的拳法教得会更多一点,因材施教。
2.7 传统武术传承者技能水平高
在传统武术传承中,能在外面开武术馆的师父,技能都比较好、比较全面。传统武术门派传承中的师父,技能也是非常优秀的。师父都有一技之长,要么习武几十年以上的,是当地武术界有名的师父,要么就是毕业于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习武学生,这无疑提高了传统武术的教学质量。
2.8 传承的地域武术项目多,训练场地、时间随意
在传统武术传承中,地域武术项目比较多,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弟子可以根据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地域的优秀武术项目。比如,在甘肃就有兰州马氏通备拳和八门拳,临夏的天启棍,天水的壳子棍、条子棍,平凉的崆峒武术等,都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武术项目拳种。习练弟子可以拜访各项目的师父来习练。传统武术传承中,还可以根据师父和弟子的时间来协调训练时间,因为弟子和师父在一起的时间长,训练场域灵活,随时随地就可训练,这也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大优点。
3 学校武术教学中的不足分析
3.1 学校武术课占比少,传统文化和技击性缺失严重
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学生接触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很少,一般都是在武术课上,体育教师讲授的极少部分。学校武术课的课时占比非常小,与中小学的一节课时相当,为40~45min,课时短、训练量小。武术本来出成果就较慢,45min的时间对于教师上一节武术课来说,是非常紧张的。在一节课中,武术课时计划也基本刚能做完,如果再给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导致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严重缺失。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在上课中主要讲解武术的基本动作规格,没有将武术最基本的技击性凸显出来,学生无法领会内劲运用。对动作技术基本规律和方法原理的教授也有所欠缺,以致出现了花拳绣腿的舞蹈化、体操化及边缘化的境遇。此外,按照学校课程标准大纲,体育课一定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受到意外损伤,以保证安全为主。这也致使有些想让学生打练结合的教师怯然退去。
3.2 学生尊师重教意识淡薄,习武毅力差,对武术礼仪不重视
在目前学校武术教学中,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淡薄。学校武术教学中倡导的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关系,但这种关系如果把控不好,就会出现学生对尊师重教意识的弱化,加之学生和体育教师相处时间短,仅限于上课的时间,教师教授学生的内容,以技能招式为主,这无疑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不熟。在训练的刻苦毅力方面,学校武术教学中,以体育课的形式来教授武术课,武术训练是滴水穿石,而非朝夕之功。在学校武术课教学中,学生对武术的基本认识不足,有些学生更是对武术课没有任何兴趣。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武术习练的兴趣,何谈刻苦训练的毅力,能走出教室来上课就已经很不错了。
3.3 过分运用“中体育西教法”
目前,武术教学在我国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并不乐观。由于长期受到西方体育教学模式以及武术课程“中体西用”思潮的影响,学校武术教学势必会缺失人文教育价值内涵。从根本上,没有对武术项目文化的特殊性进行深层次探究。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武术时,只注重动作规格,以西方竞技项目的尺度来衡量武术,这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学生练习一套少林拳,教师只以某个动作是否跳得高、是否跑得快为标准是不正确的。在武术中,有些动作未必要跑得快,“拳打卧牛之地”;有些动作未必要跳得高,“飞腿不过膝”。这些问题是学校武术教学中的一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西方教育模式的优点,但绝不能一味地以西方体育教学模式来教授武术。
3.4 授课教师专业技能不高,训练场域的局限
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调查发现,目前学校武术教学中的教师,多为学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中学习的体育项目比较多,学习的项目一般都是最基本的初级刀、枪、棍、剑、拳、二十四式简易太极拳等,武术的基本功练习较少。武术项目具有出成果缓慢的特性,一般没有三五年的习练,可能连最基本的原理都不清楚,所以这些毕业生到学校中承担武术教学是很有压力的。教习低年级还可以,但学生水平稍微高一点,这些教师就力不从心了。学校武术教学中的训练场域不灵活,学校武术教学一般是在学校操场或者学校武术馆里进行,但当学生下课回家后,想复习一下武术课学习的套路动作时,会出现没有教师指导、没有训练场地等问题,对于传统武术传承来说,也是一个限制。
3.5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校武术教学中的“说教课”“放羊课”等形态,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随着社会日益的发展进步,每个家庭之间都会有各种差异,随之每个家庭的孩子也有身高、体重、力量等方面的差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按照课程标准来教授武术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对武术学习失去了兴趣。
4 传统武术传承中的优势嵌合学校武术教学
根据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中的优势,结合传统武术的特性,将其优点嵌合到学校武术教学中;按照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性、技击性、传承性、地域性,将其优点分为4 个层面,即文化礼仪传承层面、技艺的特殊性、传承者的优势层面、场域时间层面,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武术传承中的优势嵌合学校武术教学一览表
5 互嵌后学校武术教学的改进
学校武术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具有东方感性特色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应让武术真正在西方理性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中得以更好地传承并发展壮大。以传统武术传承优点为主体,将其传承中的优点嵌合到学校武术教学中,解决的问题如下。
首先从文化礼仪层面出发,通过对弟子尊师重教、习武礼仪的锻炼,重视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优化学校武术教学中学生对来教师的尊敬度、在武术教学中武术礼仪的养成以及学生对中华武术传统文化认识。根据传统武术传承的优点,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在课前先教习武术的礼仪,上下课前行抱拳礼,让学生接受“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学武先习德”的文化礼仪熏陶。优化学校武术教学,让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提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礼相待,避免冲突,积极应对的能力。倡导学生不单在武术课上要尊师重道,在其他文化课上也应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尊师重教,信其道而学其艺。另外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层面,学武术不单是学其招式,更是要学其德,缺少武德的武技是没有灵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武术任课教师一定要更好地将传统武术中所传承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讲授给学生。学校应开设一些有关于传统武术历史的课程,以及有关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传统武术礼仪的课程,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尊师重教,习武先习德”等多方面的传统武术精神内涵,以便纠正学生的部分西方文化理念,正确认识传统武术。例如,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传系教师创编的“千字文武术操”,在学生练武术动作的时候,配合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口诀,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的认知度,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质的飞跃,从而使武术习练者从多方面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更加坚定不移。
其次,从技艺特性层面来说,通过传统武术传承中技击性凸显、内劲运用为核心以及传统武术传承习练的“慢细化”的优势,来改善学校武术教学中所练习武术技击性缺失的缺点。学校武术教学对动作技术技法细节、内劲的运用以及打练结合的技击防守训练要求偏低或者没有要求,没有将武术最基本的技击性凸显出来。学校任课的武术教师要在课间按照武术的技击性,来安排课间内容,打练结合、攻防练习、出招拆招相互配合,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教师应该在学生完全做好热身后,在防止意外受伤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教师所安排的攻防动作来练习。学校武术一定要嵌合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性凸显的优点,才能有效防止武术在学校开展中出现舞蹈化、体操化及边缘化现象。
再次,从传承者优势层面上说,通过传承者(师父)技能水平高的优势和传统武术因材施教、择优收徒的方式,来解决学校武术教学中授课教师专业技能不高,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在学校武术教学中,任课教师对武术专业的学习层次不够深、不够专业,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教师岗位,选拔专业的武术教师,应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学生为主,也可以聘用当地民间传统武术教师为任课教师。对于已经在校的任课教师,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再培训,提高授课教师的技能。任课教师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要因材施教,对于弹跳好、柔韧差的学生,要求多练习柔韧或身体协调方面的技能,对于柔韧好、弹跳差的学生,要求多练习弹跳等。分组教学、针对性练习。学校任课教师更要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择优选择习武学生,建立学校专业武术队,激发学生习武热情。
最后,从场域时间层面角度出发,通过传统武术传承中地域武术项目多,训练的场地、时间局限性小的优点,来解决学校武术教学中学校武术课占比少、拳种少以及训练时间、场地局限性多的缺点。传统武术传承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南拳北腿,东枪西棍。每个地域都有不同拳种的传承,而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武术套路,这会使学生对武术的兴趣降低,认识有所缺失。学校可以在武术传承中,嵌合传统武术中的地域武术,引进学校周边的优秀传统武术项目、拳种等进入校园,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把传统武术融入武术课堂中,提高武术教学课的质量,推动传统特色武术拳种的发展与传承。训练时间、场地方面,学生下课回家后面临无教师、无场地的囧境,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新时代的媒体、网络力量。授课教师在授课班级建立QQ、微信等学习群,上完课后第一时间将本节课所教的内容整理录制成视频,分享到群中,方便学生在家学习复习,提高学生对武术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和学校武术教学,两种教学关系存在着极强的互补性。借鉴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中的优点,弥补学校武术教学方式的缺点,二者之间存在极强的耦合互补性。以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中的优势为嵌合主体,能很好地解决学校武术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极大促进后者的完善和发展创新。一方面,有助于传统武术的普及与传承,提高传统武术文化、礼仪传承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徒弟(学生)的武术技能、实战招式,更好地彰显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进武术习练者对中华传统武术的热爱,以及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