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的品牌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2022-08-26王祚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

王祚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经之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专业课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凸显学科特色,又要发挥育人作用,切实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并创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难点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专门的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来承担。而大量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注重的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的运用等,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思政的足够重视[1]。因此,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点。

第一个难点,专业课教师如何针对课程特点,从本门课的教学资源中深入挖掘思政内涵。由于学科差异,每门专业课有各自的教学规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具有很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还需要在备课中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对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题等进行二次开发,因此,教师必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第二个难点,怎样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恰当地运用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思政资源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容易呆板、生硬,形成两张皮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甚至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使思政资源如盐入水、春风化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例如,品牌管理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前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内容,很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思政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第三个难点,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及时了解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依托数据反馈持续改进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目标中,思政目标是否达成往往是最难评估和衡量的,因为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比,思政目标难以建立起客观的测量标准。例如,品牌管理课程提出的思政目标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拥有民族情怀和创新意识,具备商业领域的职业操守和品牌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能够有一定的客观数据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后续的课程建设就有了改进的方向。因此,第三个难点就在于对思政目标达成情况的追踪与评价。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其关键特点就在于对分二字。这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课堂模式的创新[2]。对分课堂把课堂教学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为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吸收和学生讨论。所谓对分,就是把课堂时间对分成两半,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另一半时间由学生进行内化吸收和互相讨论。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可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互相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开展深度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学生熟悉了课程内容的知识要点或基本原理,也增强了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

第二,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内化环节的设计,使得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从而减小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讨论环节的设计又能让学生互相激发,踊跃参与。

第三,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的所有活动等纳入评价体系。换言之,采用过程性评价,将教学全过程都作为考量对象,鼓励学生尽可能充分地进行课堂参与。例如,学生的讨论记录、学生的自评情况以及小组互评等都是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等。

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对分课堂的优势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既不是教师单向的“满堂灌”,又不是完全的讨论式教学。对分课堂充分肯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价值,提倡精讲、留白,通过精讲,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论有基本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自主学习[3]。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在思政育人中能更好地进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探索

(一)教学内容

品牌管理是高等院校管理类、营销类、传媒类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的基本理论均来自西方学术话语。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所选案例也大多来自西方知名品牌,对于中国优秀民族品牌的研究和讨论有待加强。因此,教师首先在教学内容层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探索,重构教学资源,建设了“互联网+”数字化立体化教材和动态更新的品牌案例库,在品牌理论阐释和民族品牌的案例分析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其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教学内容示例 相关品牌案例 思政元素体现把关产品质量,发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树立民族自信民族品牌与自主创新品牌的起源与演进 海尔砸冰箱事件民族品牌彰显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任重道远品牌命名 同仁堂、全聚德等名称来历华为的全球品牌价值排名名正言顺、追求美德的品牌哲学品牌形象 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塑造激发家国情怀,归属感与自豪感品牌与消费者 小米品牌社区运营 尊重消费者,树立起服务意识品牌杠杆战略 科大讯飞与国家新基建 品牌发展应与国家战略相协同品牌文化 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引领国潮复兴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品牌设计,自觉弘扬民族文化品牌责任鸿星尔克为河南水灾捐款,蚂蚁森林公益计划等当好企业公民,参与公益事业,敢于担当和履行社会责任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精讲、学生内化吸收和学生讨论这三个阶段都设计了思政育人板块,尤其注重后两个阶段,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思政资源的吸收与转化。

课堂讲授中,教师尽量精讲和少讲,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只讲解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和大体框架。例如,在品牌命名这一章节的讲授中,教师只针对品牌命名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进行讲解,而将品牌命名的具体策略和流程等内容,安排学生自己课后去学习、思索、探究,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拓展阅读的内容。之后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于重点、难点内容的讲授中,联系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论语》中的关于名正言顺的论述,引申到品牌哲学,启发学生思考品牌的正气与正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洗礼,实现润物无声。

在学生进行内化吸收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内嵌思政元素的题目。例如,在品牌的起源与演进章节,让学生思考20世纪80年代海尔砸冰箱事件为什么会成为民族品牌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追求产品质量、发扬工匠精神对创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再结合中国品牌日活动,从中感受到了民族品牌的文化使命与蓬勃生机,也体会到了民族品牌发展的任重道远。在品牌责任章节,让学生结合理论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品牌驰援、日常生活中的品牌公益计划等对品牌长远发展的价值。学生在分析与思辨中理解了品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品牌只有对消费者负责、为社会造福才能长久赢得市场的认可与尊重,从而树立起公共服务的精神。

在课堂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4]。教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例如,在品牌命名章节,教师启发学生在回顾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罗列出品牌命名中的常用字,并讨论这些字高频出现在品牌名称中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汇报成果予以鼓励,并在点评时将相关讨论内容适当升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当学生们列出“雅、仁、爱、慈、顺、福、勤、美、德……”等品牌名称常用字时,他们已经在讨论中深入理解了这些字作为品牌名称的价值,这些文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特殊寓意反映了消费者的期望,也代表着品牌发展的愿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尽管不是所有品牌名称都用到了美和德,但任何品牌的成长都离不开美德,有美德的品牌才会获得信赖。

借助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品牌管理课程的思政育人更加全面深入。不论是结合热点品牌新闻,解读自主品牌发展,弘扬奋斗精神、坚定道路自信,还是以CCTV《大国品牌》《品牌责任》栏目中鲜活的品牌管理案例,激励学生的品牌强国梦、民族使命感和社会担当,在对分课堂里,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四、考核评价

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以后,品牌管理课程逐步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期末考核成绩仅占40%,其余部分是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记录和实践环节表现。在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互动讨论等环节,学生参与的投票、问卷、线上与线下发言、作品展示等全部学习活动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智能成绩管理系统,与期末考核和实践成绩一起构成了总体的课程评价。本课程采纳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成绩,将学生从评价对象转化为评价主体,促进了自我反思,强化了团队意识。

学生可以随时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查看平时成绩。如果成绩偏低,系统会发送消息提醒学生加快学习进度。教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多方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在小组讨论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既往的表现,将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搭配分组,利用同伴互助实现更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开展对分课堂的导学、促学、督学、助学更为便捷。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如何衡量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难点。品牌管理课程开展的对分课堂改革,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讨论发言的记录,能较为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因为本课程有较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活动,经常围绕一些特定主题开展深入讨论。例如,“请结合品牌故事《小米的梦想》,思考我们的民族品牌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什么是国潮?国潮的兴起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腾讯社会责任报告2020》和《2020-2021阿里巴巴社会责任报告》思考社会责任对品牌发展有什么意义?腾讯和阿里巴巴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充分吗?”这些讨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自由参与线上讨论,教师通过对讨论区的留言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就能较为客观地评价思政育人的效果。

以关于民族品牌发展问题的讨论为例,绝大部分学生都提及了“为人民服务、怀抱民族复兴的使命感、文化传承、用技术构筑核心竞争力、自强不息、鞭策与反思”等关键词。不少学生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了举例说明,或者在与国外知名品牌的比较中明确了奋斗方向,反映出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民族品牌关注、支持与认同的态度。由此可见,基于对分课堂的线上讨论记录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数据,可以追踪、对比和检验品牌管理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

五、结束语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当今时代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5]。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高校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品牌管理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品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营销策略,又锻炼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蕴含丰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元素。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除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如何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思政改革,是品牌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思考的问题。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诸多难点,包括如何从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思政资源,如何改进教学设计,运用信息化技术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及时了解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依托数据反馈持续改进课程。品牌管理课程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开展了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思政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接下来,本课程还将根据教学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使对分课堂的运用更加成熟,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引导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