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熵理论的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产业研究
2022-08-26李海雄
李海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背景
1.1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最早由陆大道在1984年提出,随后得到广泛认可并,在1987年国家计委将其作为未来15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基本框架写进《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作为我国沿江沿海的“T”字形发展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以长江流域若干特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通过核心城市辐射扩散作用引领周边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提升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进而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将是长期的发展战略[1],总体上来看,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但是区域差异较大,长江下游地区发展优势明显,而上游发展缓慢[4],从2005年到201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程度不断提高[2]。通过增强部分核心城市集聚功能、支持断裂点处城市发展,进而引导长江流域内资源在城市间合理配置等发展[3]。此外还有彭劲松[5]、黄庆华等[6]、芮俊涛等[7]对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等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1.2 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的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是指城市经济运动的总演化过程,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规模的扩大与质的提高[8],这个过程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高价值区段产业的集聚与经济腹地的扩展,不同城市产业结构反映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位以及区域作用。为此本文运用区位熵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主要城市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的产业专业化程度和区位优势程度。因第三产业的区位优势可以很好的衡量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而且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的反映城市所处的价值区段,体现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因此文章对第三产业进行细分行业研究。
2 理论模型及数据处理
2.1 区位熵模型介绍
区位熵理论最早由哈盖特提出,用以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式(1)中:LQki为i城市k 产业区位熵,i表示城市;k表示相关产业,dk和Dk分别为其城市和区域(本文采用全国)k产业的产业生产总值。如果LQki>1则该行业为地区专业化部门,且其在区域中处于一个比较优势的地位;如果LQki≤1,该产业在区域中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等于1 说明城市的该产业和区域的平均水平相当,LQki值在1~2之间,认为专业化程度较高;LQki在2 以上,认为该产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2.2 数据整理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9省2市,在中国强政府的发展背景下,每个省市的资源优先配给省会城市,因此省会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为此文章主要研究对象长江经济带两个直辖市和9省省会11个城市。
第一产业不细分,第二产业细分到工业部类,并参照产业分类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及唐子来等[9]相关研究将第三产业细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一般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进行研究分析。
3 结果比较分析
3.1 第一产业
一产业中除武汉以外其他城市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重庆一直都高于0.8,上海最低,从2005年的0.08下降到2014年的0.06。
究其原因,重庆市市辖区面积最大,整体城市化水平不高。2005年重庆市农用地694.50 万hm2,占总面积84.42%,建设用地56.91 万hm2,占总面积6.91%;相比之下区位熵最低的上海2005年农用地面积38 万hm2,占总面积的46.15%,建设用地面积24.01 万hm2,占总面积的29.14%。重庆市的建设用地面积超过上海的两倍,但是其农用地仍占比很高,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发展格局。
3.2 第二产业
二产业方面合肥、南昌和长沙上升趋势明显,最后基本维持在1.3左右,处于第一层级;其次是武汉、成都和重庆处于1.0到1.1之间;昆明、杭州、南京、贵阳和上海则低于1.0。
区位熵处于比较优势的四个市都是长江中游城市,一方面这几个城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工业基础较好,同时也和中部各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关,如合肥积极融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外迁的工业。
比较特殊的是贵阳,作为西部城市其第二产的区位优势最弱,其2014年的三产占比为4:39:57,从2007年以来都是“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贵阳地处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城市发展起步晚,发展基础差,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第二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其产业结构的优势应归因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不足,而非三产发展较好。
3.3 第三产业
三产业中处于最佳区位优势的是上海,最低的是长沙、南昌和合肥,武汉和重庆都在1 左右,其他几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的区位不同程度的高于1。
但是第三产业包含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一般服务以及对城市资本支配具有重要作用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科学研究等生产性服务业。Markusen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有利于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顾乃华等[10]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提出,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制造业的发展、城市价值区段的提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的区位发展优势更能体现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满足人们最终消费性需求的完善程度。
限于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不同,第三产业的细分部类产业只能统计部分城市。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中上海最高,其次是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然后是贵阳、合肥等一般省会城市,长沙的优势则较弱,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仅有0.6 左右。一般性服务业中贵阳处于最高,其次是上海、杭州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合肥则具有明显劣势,其他两个城市基本处于1.0左右。
从第三产业细分部类产业区位熵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贵阳、长沙是一个偏向消费的城市,生产力有限,成都偏向生产性,而上海、杭州等城市兼有消费优势和生产优势,特别是在2012年之后,杭州的消费优势得到较大的提升,此外合肥市则两者都不具有区位优势。贵阳偏向于消费是其生产不足而消费有余导致的;上海、杭州城市发展水平较高,而且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长三角核心城市,是对接世界经济发展的门户城市,其对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城市价值区段的上游,因此其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显著;同时上海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消费能力强,因而消费性服务业的区位优势也很强。杭州市发展基础好,依托长三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而两个部类的区位熵都较高。合肥市现在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其服务总体还是细分部类,相对弱势。
4 结语
①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下游城市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的结构,以外向型和高科技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处于产业链高端;中游城市的以第二产业区位优势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呈现“二三一”的结构,处于工业成熟期,处于价值链中端;上游城市产业结构也是三产具有最佳区位优势,但是这不同于下游的结构,下游城市的工业发展较为完善进入工业化后期,而上游是工业发展不充分,处于工业发展起步和加速期,因此总的来看,长江经济带个上中下游区域差异较大。
②长江经济带中游各市城市工业突出,城市化程度滞后于工业化。
③上游城市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产区位优势增加,二产和一产区位优势下降;中游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逐渐降低,二产区位优势增加,而一产和三产区位优势下降;下游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不断转型区位优势下降,服务业区位优势上升。
④从价值区段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来看各城市的区域地位,下游核心城市上海优势显著高于南京、杭州和合肥,中游核心城市武汉区位优势不显著和其他城市差异不大和南昌基本相同但高于长沙,核心城市引领能力不足;上游核心城市成都具有一定优势,重庆次之,之后才是贵阳、昆明。
⑤长江经济带下游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处于价值区段顶端,应该加强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游城市应发挥第二产业优势,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工业的转型优化;上游城市应利用后发优势,在稳定城市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城市经济实力。